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是个很直白的切入——“怀念祖母”是从“一片叶子”,“秋天的叶子”开始的。这还是个很抒情的切入——“怀念祖母”,从“一片叶子”开始,特别是“秋天的叶子”!这更是个很悬念的切入——“怀念祖母”,  相似文献   

2.
《父母必读》2013,(9):152-152
动物们都很喜欢玩。“斑马,一起来玩吧!”他们喊道,“很好玩喔。”“不了,谢谢,我很忙。”斑马回答。他是一只很严肃又庄重的斑马。  相似文献   

3.
“很男人”、“很女人”、“很淑女”、“很绅士”、“很中国”、“很阳光”、“很青春”等等,这样的组合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交际交往中渐渐成为一种语言时尚,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它并加以模仿,同时也引起了有关专家的普遍关注。“很+名”组合格式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语言内部自身的演变而产生的一种语言变异现象,它的产生有其可能性和必然性,是各种主、客观因素综合的结果。文章对这一语言变异现象的现状、出现原因、语言功用、不足之处、名词的限制性因素等研究作综合阐述,并对其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4.
自爆自弃     
这是一个很普通的英文谚语:To fight fire with fire.说的是一种很厉害又很常见的战术,江湖人称“以毒攻毒”,政客们说是“以夷制夷”,用之于社会活动则是“以暴易暴”,简称“黑吃黑”。  相似文献   

5.
开心词典     
一年两季格桑的家里是开小店的,一天,地理老师问格桑:“一年有几季?”格桑回答道:“两季。”老师: “?”格桑:“没错,淡季和旺季。”样样都行有一个美国留学生约翰,他对方块字充满了浓厚的兴趣。有一天,约翰上街回来找到我的办公室: “老师,我觉得你们中国人很不谦虚。”“为什么?”我感到惊讶。“在大街上,我看到许多大招牌,都是自我炫耀的,比如:中国很行,中国人民很行,中国农业很行……”原来他把“银”看成“很”了。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语“很”的组合式有两种:一种是与形容词组合,一种是与动词短语(VP)组合,前者是一般的,后者是特殊的。“很”与形容词组合,这是形容词的主要语法特征。人们经常用“很”分别与形容词、动词组合,从而区别这两类不同的词。“很”几乎成了鉴别词类的“试剂”了。本文主要以“很+VP”式作一点粗浅的语法语义分析,  相似文献   

7.
张宁 《衡水师专学报》2012,(6):82-85,100
围绕“东皇太一”的身份学界历来争论不休,通过梳理“太一”一词含义在先秦两汉时代的变化以及“东皇”在古代典籍中的所指,论证“太一”一词在先秦时代很可能并没有“具体形象的神明”这一含义,而仅仅是一个哲学层面的概念;“东皇太一”的真正身份很可能是伏羲氏。  相似文献   

8.
招牌的幽默     
关于银行招牌 ,曾经有过一段幽默。一位初学汉语的外国友人 ,走在街上看市招 ,误将“银行”读成“很行” ,于是感慨万千 :如今的中国发展势头迅猛 ,人民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你瞧马路上到处都在说“中国工商很行” ,“中国农业很行” ,“中国建设很行” ,“交通很行” ,“中国很行”……归根结底还是“中国人民很行”。招牌是生意场的超级名片 ,浓缩了丰沛的商业信息 ,你的品牌特色与经营理念 ,得让人一览无余。招牌名称怎么取 ,是雅俗共赏争眼球 ,还是语不惊人死不休 ,并无格式定论 ,一切还须从实际出发。就像蜗居在咱家门口的“胖子生煎”、…  相似文献   

9.
过渡是加强两个结构单位之间的连接的一种手段,使用过渡,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持层次或段落之间的连贯性,使上下文能很自然地转换衔接。很多小朋友只会用“一天”“还有一天”,“一次”“还有一次”等词语过渡。显得很生硬、老套。  相似文献   

10.
一、检验法。大部分形容词都能在前面加个“很”字,因此,用“很”字检验形容词是最简易的办法。凡是前面能加一个“很”字的,  相似文献   

11.
和其他程度词表达确定的程度义相比,“很”的意义很特殊:一是自身的高程度义;二是“很”程度义的弱化。而“不很”除具有低程度义以外,还有其特定的语用意义。它扩展了低级次程度词的话语功能,满足了语言使用者更加细致的表义需要。这种表义上的差异是“不很”独立于“有点儿”而存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我一向对某一种或某一类教学冠以的宏大的名字,心怀敬畏。因此,一看到孙春成先生“语文课堂立体教学系统工程理论及其模式策略体系”,我就有点犯怵,甚至无端想起了远去的时代的某些“封号”。教学是一个很本色、很清醇、很生活、很自然、很人性的“东西”。加上了无穷多的“时空”“共振”“空间”“时间”“工程”“系统”,上天入地,依然只是语文课堂教学。不得不承认,语文教学要改革。但语文教学的改革,并非给它加上一些名号的重负。我最佩服的就是钱梦龙先生对语文“性泛滥”的揶揄。这些不是针对春成先生而言。我倒是尤其欣赏他对“课程…  相似文献   

13.
孟继高 《湖北教育》2000,(12):28-28
一位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孤狸和乌鸦》一课,在揭示道理之前,设置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情境:“读了这篇课文,你是喜欢孤狸还是喜欢乌鸦?”学生的发言很有趣: “我谁都不喜欢。” “我喜欢乌鸦,乌鸦很好玩。” “狐狸很聪明,我很喜欢它。”  相似文献   

14.
张晓然 《新读写》2009,(9):56-56
很不愿意对一位孩子的写作,说一些什么“看法”之类的话。尤其是面对一位十四五岁,很像“神童”似的“小作家”的作品。我怕自己的一番胡言乱语,似“毒液”喷上去,把茁壮成长的“向日葵”弄蔫了,岂不是罪过?可《新读写》的编辑对我很信任,一定要我评几句。她相信我还是“靠谱”的。那我就说点“题外话”,上海人叫“撬撬边”。  相似文献   

15.
这是真正的“一家之言”,“一孔之见”。但她“言”得很真,“见”得很实,既很具体,也很深刻。所以,也就很值得一读。已经在美国的中国人,准备去美国的中国人,以及压根儿就不想走出国门的中国人也许都可以从中得到启迪。  相似文献   

16.
我们先对“不很+好”和“不很+坏”两个短语作一研究。对人或事物满意程度的评述经常用到两个短语——“不很好”和“不很坏”。它们包含多个层次的意思。语言环境的变化决定着它们意思层次的变化。一、多层次意思的静态分析“不很好”和“不很坏”包含了哪些层次的意思呢?我们先将“好”和“坏”这两个词作一剖析。粗略地讲,对人或事物满意程度的评述可以用“好”和“坏”这两个词来表示,可图示为:在“好”之前加上程度副词“很”字,对人或事物满意程度的评述则可以变为用“很好”和“非很好”(不很好)来表示,可图示为:在“坏”之前加上程…  相似文献   

17.
“很”是程度副词,一般用来修饰形容词、副词或动词,加强程度。但汉语中目前有一种流行趋势,直接用它来修饰名词或名词短语,我们把它统称为“很+NP”结构。本文旨在运用构式语法理论对这一特殊结构做一考察和解释。我们认为,“很+NP”结构是一个构式,它的意义不能从其组成成分“很”和“NP”中推知出来,它本身具有相对独立的语义和语用价值,整体意义大于部分意义之和。  相似文献   

18.
“很A很B”是以“很黄很暴力”为原型形成的流行格式。“A”和“B”在音节和词性选择比较自由,“很A很B”可以进行组合式、并列式和拆分式扩展;“很A很B”具有多项意义强化功能,成为一个表达整体概念格式;“很A很B”主要运用于广告、社会评价和标题。  相似文献   

19.
“很+名”组合别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很绅士、很淑女、很青春”这样的组合在人们的交际中有日渐增多的倾向,这类“很 名”组合是一种语言变异。按照“类比”原则,这类组合会出现在不同的言语环境中。语言是不断发展演变的,因此我们应客观地看待这类语言变异现象。  相似文献   

20.
12月16日 晴 不知从何时起,网络上流行一句“哥抽的不是烟,足寂寞!”,此话红极一时,不少网友以“寂寞哥”自比。论坛上,一条“哥很寂寞,因为没人懂我!”的帖子引来众多追随者;因为感觉英雄无用武之地而郁郁寡欢:“我很出色,但是我也很寂寞”;因为工作成绩不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