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部电视发展中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中国西部电视的日子该怎么过?许多重大问题的讨论实际上都是在回到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问题上。一、西部电视发展的关键是解放思想中国电视发展中最大的资源是什么?解放电视生产力,最应解放的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最大的资源是政策资源,最应解放的是电视人。包括政策在内的电视资源的合理配置,最根本的还是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政策资源包括三个层面:一是政策要求的;二是政策允许的;三是政策默认的。学问最大的就在于第三个层面。这是因为许多问题、许多资源就连政策的制定者、决策者、管理者在认识和把握上也未必就一步到位了,他们也需…  相似文献   

2.
尾随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荧屏谈话节目在各 级电视台蜂拥而现,因其节目质量不尽如人意,受到了不少来自观众专家的批评,但“谈话节目”这一形式却受到专家的好评。 需要思考的是,电视人对谈话节目的特性、优势,究竟认识多少?在一轰而上跟进《实话实说》时,  相似文献   

3.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面临这重大的历史机遇,新疆电视台在西部大开发的热潮中如何发挥更大的作用,是我们电视人必须冷静思考的问题。电视与其他媒介比较,具有传递信息快、覆盖面广、社会影响大、图文并茂、声像兼备等优势。在西部大开发中,如何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应是我们思考问题、安排工作的出发点。新疆电视台在西部大开发中要有所作为,关键是要抓好两大主题:宣传和发展。宣传与发展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做好宣传工作,是新闻媒体的性质所决定的。宣传…  相似文献   

4.
电视媒介的快速发展,令所有电视人在享受愉悦的同时也感到了困惑。这些困惑来自于信息洪流的冲击,来自于频道同质化的窘境,来自于电视观众的收视自由。当电视人体会到观众对电视节目生杀予夺的无上权力时,我们不禁要问:“究竟观众会选择什么样的频道?”  相似文献   

5.
赵丽江 《视听界》2004,(3):83-83
纪录片是电视节目中一个重要的项目。在制作纪录片的时候,我们往往关注的仅仅是片子的主题和大量的事实和数据,在审片的时候,审片者也通常只注重片中提法是否得当,事实是否准确,等等。至于如何表现这些事实,让艺术作品在观众的心灵激起震荡,却不重视。艺术性对于电视人决不仅仅提供审美创造的借鉴、启示或原则,它也是一种生存的智慧。没有艺术性的电视人是思想感觉的瘸子,因而也是专业的瘸子。那么纪录片用什么样的叙事手法去结构故事?用什么样的叙事结构去感动观众?本文试以创作《因为有爱》短片来谈点体会。  相似文献   

6.
聚焦西部     
今天,历史为我国西部的开发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这就是党中央高瞻远瞩,总揽全局,审时度势,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中央电视台的西部频道应运而生,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向西部宣传西部,向东部宣传西部,向世界宣传西部,让西部走向世界的神圣使命。自接受这个光荣任务,我们频道电视人都满怀激情和期冀要走进西部、发现西部。历时半载,我们一方面倾心建设频道,培植理念,构架基础,充实队伍,备播节目,迎接开播;一方面组织人员深入西部,调查研究,走访采风,我们真实地感受到西部是令人魂牵梦萦的地方,西部是会掀起文明浪…  相似文献   

7.
观众坐在电视机前,面对几十个甚至上百个频道,要找到一个自己想看的节目,手中的遥控器在不停地转台,平均停留在每个频道的时间只有20秒左右.如何告诉观众我们在这儿,我们有好看的节目,请看我们.这是每一个电视人都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如果我们陷在转基因水稻是否安全的争议里,争论就永远没有完结。在这个纠结中真正重要的是,以水稻为主粮的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是否得到了尊重  相似文献   

9.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西部电视人以西部特有的热情迎接着此次历史机遇,但就目前西部电视业所具有的实力,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向中外观众全面准确地展示西部风貌、介绍西部文化、弘扬西部精神,迅速提升西部的整体形象,还存在一定困难。中央电视台以其雄厚的实力稳居中国电视媒体之首,在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担当着相当重要的历史角色。如果在中央电视台开办一个“西部频道”,以央视的实力为强大后盾,以西部各地方台的配合为必要保证,着力宣传介绍中国西部,那么上述问题不但可以得到解决,而且西部各台…  相似文献   

10.
杨粟 《新闻前哨》2003,(6):32-32
如何发挥电视传播信息的综合优势?如何看待电视收视所出现的前所未有的宏大文化背景?如何摸准新时期观众的脉搏,对电视人来说,这是一种使命,更是一种责任。 如今栏目收视率高低,已成了衡量编导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为了吸引观众,提高节目收视率,每个电视栏目的编导都在绞尽脑汁,向观众频送秋波:栏目不断创新,栏目改版层出不穷,节目包装日趋精美。按理说,这么多的节目,这么多可供选择的频道,应该让观众满意了吧?可实际情况却是,老百姓对现在的电视节目仍然不满意,他们最爱看的是电视,但最不满意的也是电视。无怪乎许多电视人在说:“今天的观众太难伺候了。”然而,我们是否想过:他们为什么会变得难以伺候了?  相似文献   

11.
只要宣传主管部门一强调"把关",一些媒体很容易想到的就是"紧螺丝",这实际上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 "把关"是否就意味着捆住大家的手脚?是否就意味着扼制了大家的创新追求?是否就意味着无所作为?这些认识问题不解决,就会对"把关"产生消极甚至抵触情绪;即使"把关",也会是盲目的而不是自觉的、被动的而不是能动的。最终,使我们的新闻宣传效果打了折扣。  相似文献   

12.
胡耕 《新闻前哨》2003,(6):33-33
近年来,随着电视节目的精品化战略的凸现,各类电视节目也纷纷以种种形式的重播,活跃于荧屏。这为我们电视人带来了新的课题,那就是如何认识与重视电视节目的重播?  相似文献   

13.
有人说,现在的电视行业竞争太厉害,电视人太过于焦虑,这个业态有点让人喘不过气来。竞争的电视,其实挺精彩,要让你回到那个计划得连节目也计划的年代,你愿意吗?而我们要说的是,这种竞争不要庸俗化。怎么做?至少我们要与众不同。听说过一件商海中的事情,说的是上海曾收到英国伦敦一家公司发来的传真,说他  相似文献   

14.
记者的“家”在哪里? ——《成都商报》一40多岁的记者因连续几个月未完成任务被辞退,在拿到6万元的补偿后,离开了他战斗多年的报社。这样的故事正在很多报社上演。是的,新闻工作是一个永远需要创新的工作,但记者不是永动机,总有创新能力和工作能力走下坡路的时候,当他们人老力衰的时候,他们该到哪里去?应该承认,人才的流动是一个媒体保持活力的前提,但在国内当前各类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媒体和社会尚需解决好这一问题,免生后患。  相似文献   

15.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说过:"存在之为存在,这个永远令人迷惑的问题,自古被追问,今日还在追问,将来还会永远追问下去。"自我是生命流畅的延续,抑或是一种不断变化和重组、旨在创造一种产生幻觉又令人信服的完整的拼贴物?我们对我们的环境和经历的感知究竟有多少是可靠的呢?人类难道天生就难以协  相似文献   

16.
地方台电视新闻如何定位、如何发展,这不仅让电视台领导重视,也让百姓充满期待。栏目定位是否准确,节目策划是否新颖独特,能否吸引观众的眼球,新闻价值取向是否符合民众的欣赏需求,这些都应引起电视人的关注和思考。本文对地方电视新闻的出路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7.
在一个电视栏目创办以后的十年时间里,三任国务院总理不约而同地为这个电视栏目题词赠言,这或许不能说后无来者,但至少已是前无古人。 面对着这条由“焦点访谈”开辟的符合当下中国社会发展实际的电视舆论监督之路,我们对支撑这一新闻现象的电视人的理念产生了一种急切的追问: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心态和立场主导着电视人的观察视野和操作视角? 正是电视人源于实践的体会和认识,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冷静和清醒,什么是对新闻事件保持情绪上的客观化,什么是在嫉恶如仇中把追求社会进步作为电视舆论监督的终极目标。揭露阴暗、抨击时弊是为了追求光明,这种建设性的心态是难能可贵的。这反映了一种理智和成熟。这种理智和成熟为中国新闻界提供了深刻而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大众媒体的发展历经百年沧桑,无论是报纸还是广播都曾拥有辉煌的鼎盛时期,那个时候人们也都肯定的认为他们是这世界上的主导传媒,并且他们的地位将不会改变。但不管人们如何想象,市场的生命周期规律永远存在。如今,主流媒体的旗帜又插在了电视这个令人心动的领域。我们电视人在历经风雨,开创了这个辉煌的事业之后,在电视媒体处于它生命的最高峰时,应当静  相似文献   

19.
思想政治宣传是我们电视人责无旁贷的政治任务,是引导社会舆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的有效形式。要想使我们的宣传有看点、有播点,甚至有卖点。达到理想的宣传效果。即:观众对我们的节目感兴趣,喜欢看,愿意再看,如果是空洞的政治说教和枯燥的理论灌输恐怕不行。因而提高思想政治宣传的可视性是摆在我们电视人面前的一项既严肃又充满活力,挑战与压力并存的创造性工作,也是我们电视人不可回避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20.
当记者的人总是希望自己的稿子发表后能被人记住,最好被人永远记住,即稿子能有最长的生命力。这是人之常情,也是一种崇高的职业追求。但是,严酷的事实告诉我们,绝大多数新闻稿是读后即忘,它并没有长久的生命。这是新闻的信息本质所决定的。信息的特征是稍纵即逝,传递信息的新闻当然也就是“易碎品”了,这是基本规律。要想作品难忘,就要在“易碎品”中寻找“耐用品”,这就注定了当名记者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虽然新闻是易碎品,但也不是每一件作品都要被时间之锤敲碎。我们读新闻史,回忆自己几十年间的阅报经历,还是发现会有一些新闻作品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