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乡村教师乡土认同是教师对乡土自然、社会关系、历史文化与人文地理的理解、接纳、赞同与融入的心理过程,是乡村振兴必须依赖的心理基础与生命力量.其内在逻辑包括价值逻辑、内容逻辑与实践逻辑三个方面.就价值逻辑而言,它有利于丰富乡村教师核心素养,促进乡土文化承创,实现乡土知识与现代知识融合,重塑现代乡风文明.就内容逻辑而言,认同农民及自然关系,是对农民赖以生存的自然山水、田园风光、人文遗产、社会村落与人际交往的判断、想象与关怀;认同农民及其社会关系,是基于对农村人的关系的理解、热爱与思考,是人的关系的本质属性的反映;认同、保护与承创乡土文化,使自身产生文化归属和文化自觉.就实践逻辑而言,在乡土生活中认同,以生命自然共同体意识深入乡土世界,以知识魅力与文化自觉和农民展开对话;在文化承创中认同,挖掘乡土文化,承创乡土文化,绵延永恒的精神;在教育研究中认同,以深思理解乡土的普遍性与差异性,以笃行化解乡土热点与难点问题;在乡村变革中认同,以主人公的角色引领乡村教育变革,以知识传播者的角色参与乡村社会变革.  相似文献   

2.
四川茶叶种植广泛,茶文化历史悠久,而现今在外宣方面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阻碍了川茶文化的对外传播与发展。从传播学角度出发,阐述了川茶文化的特点、川茶文化外宣翻译的现存问题以及改进对策,希望有助于川茶文化外宣翻译的改善,让川茶文化更好被外界接受,实现传播效果最大限度优化。  相似文献   

3.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用来说明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关系的特点。在书中他讲到,中国传统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石头丢入水中,在水面形成一圈一圈的波纹,被波纹所"推"出的就产生了关系。人与人通过这种关系互相联系起来,构成以自我为中心及其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为  相似文献   

4.
从元杂剧中所塑造的一批商人形象的认知入手,通过分析、探讨,研究这些商人典型与元代剧作家们之间的关系,研究这些典型与元代社会这一大背景的关系,旨在解读剧作家们在创作这些形象时的思想与情感,以及他们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5.
19世纪海阳县商业贸易的繁荣,表现为以墟市为中心的地区贸易体系的完善,及以庵埠、汕头为中心的海关口岸对外贸易圈的扩大。在商业贸易繁荣的同时,商人阶层在地方社会的作用也日益显著,不少商人通过捐纳获得了士绅的身份。但是,此一时期商人的社会活动仍主要以绅士的名义来运作,商人与传统乡土及宗族之间仍有着密切的联系,反映出传统时期商人阶层的特性。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以及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急剧改变了中国农村的面貌,我国乡土社会关系发生急剧变迁,血缘、地缘关系淡化,业缘关系增强;人情关系淡化,功利关系增强;信德制约淡化,文字契约关系增强。可以运用现代网络技术,促使血缘与地缘关系的回归,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构建充满温情的乡村社会共同体,发挥法律和道德双重控制的作用,对城市化进程中乡土社会关系进行整合和再造。  相似文献   

7.
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步伐的加快,以幼儿园为基地的园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日益广泛,教师已不单纯为课程实施的主体,而逐步增强了依据本园及幼儿情况创编教育内容的自主意识,并开始尝试把地方或社区的乡土文化内容纳入幼儿园日常教育实践活动中。从乡土文化中采制教育素材有着极其重要的实践价值。一是遵循幼儿发展特点,即幼儿学习活动依赖于环境,把教育起点放在他们最直接的地方文化环境中,也满足了幼儿与周围环境建立社会关系的需求,促进了他们社会化的发展;二是教师与乡土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这种关系能大大加强教师在教育内容…  相似文献   

8.
信任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 ,也是社会关系稳定的基本因素。信任的建立因文化而异。宗法文化所促成的特殊信任关系———即文中的“纵结构”———与基督文化促成的普遍信任关系———即文中的“横结构”———对行为主体的身份认定是不同的 ,因此造就的乡土社会个人行为模式与市民社会个人行为模式是不同的。现实中没有纯乡土或纯市民社会的存在 ,实际的社会往往是以某种模式为主体的  相似文献   

9.
综观当代乡土小说的书写链条,不难发现人土伦理在种种社会关系的合力作用下,经历着复杂的变迁,呈现为不断改造的动态过程。当代乡土小说揭示出农民文化心理的历史嬗变过程。  相似文献   

10.
硕士研究生人际交往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乡土社会的人际关系是一种“差序格局”,在这一格 局中的社会关系是“以一己为中心”按照血缘关系逐渐从一 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随着社会结构的急 剧变迁,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结构基础将被瓦解,市场 经济的逐利性使现代人际关系带上了功利色彩,以契约为特 征的现代化社会的制度化信任作为一种新的社会资本的出现, 冲击着乡土社会中以血缘和人伦为基础的关系资本,潜在的 个人主义因子在现代社会的膨胀,中国人的人际关系网构成 发生的变迁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在这个新潮涌动的 时代,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生活空间进一步拓宽,多元、多变、 多层次的社会环境组成了各种人际关系网络。这其中,研究生 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特殊群体,他们拥有高学历,拥有更加多元 的社会关系网,他们的人际交往也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有关川菜味型的文章,多为介绍川菜味型的调制,对川菜多种典型味型形成历史少有探讨。至于清代诸多省份入蜀移民,士人,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在川菜味型形成过程中的贡献,更没有文章专门涉及。从四川移民历史和农业社会士、农、工、商"四民"的角度,分析这些阶层在川菜味型交融过程中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2.
铜仁茶文化历史悠久、独特、富含生活情趣,最早可以上溯到3050多年前的巴子国时期.铜仁茶属于“夜郎茶”、“蜀荼”、“思州荼”、“费州茶”和“夷州茶”.  相似文献   

13.
左宗棠于1874年获议准的<变通荼务章程>,是当时一项重要的经济调控政策,对安化黑茶贸易产生了积极影响.此次调控在领引荼商逃亡殆尽、课税积欠深重、供不应求、私贩充斥、茶商预期阻碍政府调控政策的施行等背景之下,具有干预陕甘地区安化黑茶茶商的心理预期、有利于茶商的风险规避、降低陕甘地区安化黑茶贸易的进入壁垒、短期内缓解供求矛盾、提高收税效率、促进就业及良性循环等多重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近代社会中,国家、地主、农民三者之间是一种三角关系。从理论上讲,只有三者维持一种相对平衡状态,农民生活才会稳定,社会经济才会继续发展。但通常情况下,地主阶级具有贪婪的剥削本性,总是千方百计地兼并小农土地,转嫁赋税负担。如果国家有一定的远见和力量,就会适当抑制地主的兼并,保护农民的利益。当国家已无力保护小农或者根本不打算保护小农时,农民起义就会爆发,在有先进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情况下,最终将导致一个旧社会的灭亡和新社会的产生。从川西袍哥地主刘文彩的个案上就能看到这一点。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粤商会馆与广西民族经济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清时期,伴随着广东商人的源源入桂,大批粤商会馆也纷纷建立,会馆作为一种组织和制度,在促进汉族商人群体与少数民族农户之间的交往,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及其与外部市场的连结上,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陆羽在《茶经》中实施了意指概念和接合实践两种修辞策略,他提出了"经""嘉""精""俭""洁"等意指概念,并通过接合实践,搭造了儒学话语阐释框架,赋予意指概念丰富的儒学内涵。《茶经》通过话语修辞建构的中国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很快就得到了中国主流社会和各阶层的普遍认同,并一跃成为流行中国茶界的主流话语,历经千年而不衰。在今天呼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的语境下,《茶经》所传递的茶文化理念仍然得到人们的尊奉与认可,这不能不归功于陆羽卓有成效的修辞实践。  相似文献   

17.
饮食资源的旅游开发价值——以成都茶馆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茶种植的发源地。茶文化是中国的“国粹”、“国饮”。茶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传承,在全国各地都十分发达。巴蜀茶文化与茶馆文化源远流长,根基深厚,是具有极大潜力和魅力的资源宝库,也是发展和繁荣成都民俗文化产业的重要根基。打造茶馆文化产业,可以拓宽成都市旅游开发亮点,成为历史与民俗融为一体的都市旅游综合文化工程,以体现成都休闲文化城市风格。  相似文献   

18.
茶叶成为民生问题始于唐代。饮茶风俗促进了茶叶的生产和外地流通。皖境大地是唐代茶叶的主要生产地。皖境名牌茶在整个唐代社会享有崇高荣誉。同时皖境的著名商业城市和诸津关襟要,为茶叶远销外地的交通运输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由于政府的榷茶和茶税重敛,制约和摧残了皖境茶叶的生产和贸易经营。皖境茶叶随着唐王朝政治的强大和经济发展而兴盛,伴着唐政权的衰败和灭亡而一蹶不振。  相似文献   

19.
李娟 《培训与研究》2008,25(7):15-17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茶诗是中国茶文化的主要构成和传播内容之一,然而在历代笔记小说中,很多有关泡茶、品茶、煎茶以及社会各阶层对茶的描述和认识的思想资源,还没有很好地进行整理研究。历代笔记小说作为非主流的文化载体,其中所记载的茶产地、茶品、茶艺、茶道等比之诗文审美化的描写,更具研究传统茶文化的价值,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20.
六堡茶文化研究及文化产业开发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文化研究是提高茶产业软实力的有效途径。通过与普洱茶文化研究的现状对比,指出六堡茶文化研究及文化产业开发存在的严重问题与不足,进而提出六堡茶研究人才引进和培养、六堡茶文化研究机构设置、加大六堡茶宣传力度、打造"中国六堡茶名茶茶城"、打造"中国六堡茶都"、调动文艺工作者积极性和创作多种形式的六堡茶文艺作品等主要对策,总结出六堡茶文化研究及文化产业开发借鉴"普洱茶模式"过程中切忌盲目照搬,要精确、深刻提炼出六堡茶精神,形成"天下六堡"的文化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