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林语堂所倡之幽默,既是一种自由、活泼、意味隽永的行文风格,又是一种笑对挫折烦恼、化解矛盾、舒展心灵的人生态度,更是一种透视文人劣相的有力武器。林语堂幽默对当时文人劣相的深刻透视和全面曝光,主要得力于林语堂视幽默为观照、品评人生的西洋镜的观点。同时,还与林语堂幽默之来源、生成和功能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2.
谈到中国现代的幽默作家,我们不得不提及林语堂。他在自己的生活体验以及文学创作上对幽默进行了具体的解读和应用。林语堂认为,幽默的特征即为"谑而不虐",应该"带一点我佛慈悲之念头","幽默只是一种从容不迫达观态度"。有人说过J·K·杰罗姆"兼有林语堂、梁实秋的闲适与鲁迅的幽默和讽刺"。所以笔者将杰罗姆与林语堂放在一起做一个有关"幽默"艺术的比较。  相似文献   

3.
主题词:幽默     
<正>幽默,来源于拉丁文,原指一种与生俱来的令人喜悦之气质,后经音译来到中国。最早使用"幽默"一词的是翻译家林语堂,他将"幽默"解释为"人之智慧已启,对付各种问题之外,尚有余力,从容处之,遂有幽默"。如《诗经》中的女子说的"子不我思,岂无他人",便是一种自嘲式的幽默。而林语堂对于"幽默"性质的理解则更为精辟:"幽默只是一位冷静超远的旁观者,常于笑中带泪,泪中带笑。"可见,幽默并不等同于喜悦,它更冷静、更  相似文献   

4.
林语堂曾经不道余力地提倡写幽默的小品文,也曾孜孜不倦地实践着他的文学主张.幽默在林语堂小品文中有几种表现:或庄,或谐,或亦庄亦谐.林语堂的幽默具有几种内涵:作为一种写作立场,作为一种美学追求,作为一种人生姿态.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和当时强调挣扎和战斗的文学潮流,林语堂的幽默小品文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遭到冷遇.但由于其作品本身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加之当代文学的政治标准的淡化,林语堂的幽默小品文热悄然形成.  相似文献   

5.
陈秀珍 《南平师专学报》2010,29(6):57-59,71
林语堂一向以"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为座右铭。从小就受到了西方文化的熏陶并接受了良好的西式教育的林语堂最终回归传统并从中找回自己的感情和价值依托。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林语堂最先提出把英文homour译成"幽默",于30年代提倡幽默,并在自己的散文创作中加以实践,与周作人互为呼应,使闲适、幽默小品的创作一时盛行起来。林语堂散文的幽默,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其一,幽默对人生必须抱一种从容达观态度,它是温厚的,超脱的;其二,幽默是一位冷静超远的旁观者,常于笑中带泪、泪中带笑;第三个要素是"自然"。  相似文献   

6.
“他传”,是作者叙述他人生平的一种文类。考察林语堂的他传文创作,有着强烈的“述志”倾向。概言之,这种“述志”倾向,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其一,就他传理论而言,林语堂极为强调“个人笔调”。同时,他还倡导他传文创作应多采用“轶事”,使用“描写”手法,且应入“幽默”进“他传”。其二,就他传之创作缘起而言,林语堂的他传文创作主要是基于一种喜爱,又或者说是一种自娱自乐。其三,就他传传主之形象塑造而言,林语堂笔下的他传传主们大都符合他对“理想个人”的设想——“充满性灵有趣的个人”。  相似文献   

7.
书目     
<正>民族的幽默:"一般人不能领略这个尘世生活的乐趣,那是因为他们不深爱人生。"《吾国与吾民》林语堂著江苏文艺出版社林语堂将"幽默"一词引入中国,也将幽默之精神贯穿于其作品的始终。《吾国与吾民》一书用坦率幽默的笔调、睿智通达的语言娓娓道出了中国人  相似文献   

8.
幽默是林语堂文学创作的一个标记性特征。在英文巨著《京华烟云》中,林语堂对幽默信手拈来,通过幽默来批判社会现实、刻画人物形象、并向英语输入新的表达方式和认知角度。他在作品中对幽默的充分使用体现了幽默大师的文采和风范,促使我们重视幽默在文学创作中的功能并重新评价林语堂的幽默观和文学观。  相似文献   

9.
鲁迅与林语堂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两位幽默大师,对幽默文学的创作和研究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都认同幽默文学的社会价值,且都对幽默文学进行了探讨,对中国究竟有无幽默文学看法不一。在创作中对幽默文学的社会功能体现也不同。不同的原因是二人在文学观念上存在较大差异。后来的评论者对两人的创作褒贬有别,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林语堂是有失公允的。  相似文献   

10.
林语堂以幽默为人生的一种智慧甚至升华为一种人生观,这是他对幽默的独特理解.其幽默观的形成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国内的社会环境;二是国际环境;三是经济环境.此外,林语堂的幽默观又与他的“闲适”观紧密相联,二者的巧妙结合,孕育出三十年代风噪一时的幽默、闲适小品位运动,虽不太合“时宜”,却也映照出林氏文艺观转变的基本轨迹.  相似文献   

11.
废名是我国现代抒情小说的开拓者之一.对于废名后期的小说.学者较多研究其现实性及禅意的变化,较少涉及小说的情感特征.文章结合废名的人生经历及其文学观的变化,着重探讨废名后期小说的情感特征:真挚率直、理性谐趣.  相似文献   

12.
梁实秋先生是中国现代散文创作的一代宗师,其小品散文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幽默与讽刺并举的艺术风格。其作品或针砭时弊风情,或揭露人性弱点,或抒发生活感悟,或体察世态人生,诙谐幽默中展示着作者对于社会人生的真知灼见。这种幽默与讽刺并举的艺术风格的形成与梁实秋先生的出身、经历、文学观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钱钟书吸收各家幽默理论的长处而形成了自己较为合理的幽默理论体系 ,即在承认幽默主体具有高度的机敏和智慧并具备诱发幽默感的客体对象这两大前提条件下 ,从主体内心世界着眼 ,强调幽默是一种脾气、性格或心态 ,具体表现为具有高深修养的了悟世事人生的超越感或优越感和对人生、命运采用“一笑置之”的游戏或自嘲的态度。最理想而纯正的幽默表现为智者哲人的有会于心的微笑。幽默具有流动飘忽、变化不居的不确定性 ,不能固定为模式 ,因此不可摹仿和提倡。  相似文献   

14.
杨亮功先生是我国近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家之一,其一生活动基本集中在教育领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杨亮功先生逐步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如提倡人文主义教育、辩证地看待教育与生产的关系、主张通才教育和重视师范教育等。因此,深入研究杨亮功先生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今教育改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30年代,《论语》半月刊在林语堂等人的努力下大力提倡幽默文化。其将中西幽默文化融于一体,试图构建本土化的幽默文化。这一方面是在政治高压环境中寻求表达批判性政见的安全渠道,另一方面又是在乱世中创造宣泄人生苦闷的娱乐场域。《论语》半月刊提倡的"幽默"在社会上一度引起了热烈的追捧,也招致了严厉的批评。这正反映出传统文人在国难深重、革命盛行的时代,向现代文人转变的尴尬和阵痛。该刊提倡幽默文化,既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民国时期城市社会文化的曲折进展。  相似文献   

16.
杭州日报社编委、中国作协会员陆春祥,以新闻工作者敏锐的洞察力,观察社会,关爱人生,致力于杂文创作,成绩斐然,于2010年荣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研究他的杂文创作的历程、理念及特色,将有利于今天杂文创作的繁荣,使杂文更切近社会,为针砭、疗治社会诸病作贡献。  相似文献   

17.
奥尔特加·加塞特所著的<大学的使命>在剖析20世纪西班牙政治及欧洲社会和大学存在弊端的基础上,提出大学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主张大学教育包括"文化的传授、专业教学、科学研究和新科学家的培养"三项职能;基于教育的产生和大学教育的对象,阐明教育的经济原理,论述大学融入社会生活环境等问题.其独特的见解和改革思想中也隐含一些矛盾、片面、需要予以批判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贾平凹充分发挥自身天赋,灵活运用古典和现代汉语语言,创作出了具有个性色彩的文学语言,形成一套独特的、极具个性化的文学语言风格和文学语言价值观,这是贾平凹对20世纪汉语言文学做出的一大贡献.淡化抒情,朴拙空灵,幽默酣畅,文白夹杂,是贾平凹散文语言风格的重要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9.
史学界对早期维新思想家陈炽的研究侧重于其政治观、经济观及生平等方面,而对他的教育观则关注不多。教育是陈炽维新变法的一个重要内容,他主张在全面学习西方的同时,坚守中国文化传统。他在实业教育、慈善教育、女子教育、华侨教育等方面提出许多合乎时代的主张,为中国教育近代化作出了应有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20.
每个教师都应有教学主张,我的语文教学主张是"让语文教育适合生命成长"。这个主张是根据生命发展需要、教育本质的追寻、教育研究的启迪、语文价值的寻觅而建构的。我们把适合生命成长作为语文教育的核心价值、主要内容、基本途径和重要方法。这基于人的生命追求成长,生命成长需要语文教育;不同的教育对人的生命成长影响不同,每个人都期盼得到适合的语文教育。为此,建构自己的操作模式:确定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价值,重构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内容,建构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途径,探究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