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2 毫秒
1.
欧阳修集十八年之力撰写《新五代史》,其目的是维护儒家道统.《伶官传序》作为该书的优秀篇章,作者娴熟运用"春秋笔法",通过"不没其实""简而有法""曲笔要义"等"书法",强调"人事"的重要作用,阐明"得之难而失之易"之理,告诫后人"忧劳兴国",谨防"逸豫亡身",避免重蹈后唐覆亡之后辙.  相似文献   

2.
陈方方 《学语文》2008,(2):43-43
欧阳修号“六一居士”,其散文纡徐委曲、条达舒畅、明白易晓的美学风格被称为“六一风神”。它渗透于欧阳修的各体散文中,尤以抒情散文见长,《醉翁亭记》就是这样一篇佳作。  相似文献   

3.
欧阳修,字永叔,号六一居士,宋代著名政治家、散文家、诗人,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前人在论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的文章风格时说:“韩如海,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潮。”海,广阔而深厚;泉,清丽而隽永;澜,起伏而多致;潮,汹涌而澎湃。这是对这几位作家作品风格的整体评价。欧阳修的散文,无论状物写景、叙事怀人、议论抒情,都显得摇曳多姿,富于变化,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秋声赋》是欧阳修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散文中的杰作。作者用散文笔调,通过譬喻等多种修辞手法来描绘无形的秋声,把秋天之变化百端的情状形象化地呈现出来。《秋声赋》是一…  相似文献   

4.
陆游继承了唐宋古文运动的创作传统,对欧阳修尤为推崇。他对文章风格自然平易的主张,对文道关系的理解,都表明他在文学思想上认同和接受欧阳修的观点。他的散文学习欧阳修,《入蜀记》《天彭牡丹谱》师法欧阳修,与同时的大家相比,《入蜀记》较之范成大《吴船录》体制更为完善,内容更为丰富。题跋文继承发展了欧跋的学术考辨精神与语短情深的文体特征。较之同样学习欧阳修的周必大,陆游对欧跋的情韵之美有更好的发展,跋文的抒情性、文学性更强。总之,陆游是欧阳修散文的优秀继承者,是南宋散文的优秀代表。  相似文献   

5.
对陈骙《文则》和洪迈《容斋随笔》两部著作文体风格论从文道论、文章体裁论、命意论、繁简论、蓄意论等几方面进行比较研究,观照两者异同,对务实文风进行理论总结,对语言修辞的崭新领域进行发掘,对创作方法进行较为完整的整理,以加深对两者文体风格论概貌的了解,梳理文体风格论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6.
"陌生化"理论是俄国形式主义批评最重要的理论之一.而余华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突破了传统的情节逻辑和语言规则,运用陌生化叙事手法,使故事显得荒诞、离奇.文章以形式主义批评的视角来探析余华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中的"陌生化",感受小说中情节、语言和叙事时间的陌生化,体会余华小说的叙事风格,增添对余华小说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7.
本从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对兴汉大业的畅谈中,分析和展现出诸葛亮卓越的政治事军才能以及《隆中对》这篇章叙事简洁生动、行流畅自然的写作特点。  相似文献   

8.
现代散文,尤其是叙事散文以其独特的内容与形式而闻名。本文选取一篇叙事散文《世俗白菜》节选,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与技巧,使译文翻译与原文保持风格一致,功能对等。  相似文献   

9.
欧阳修,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其为人深得儒家正统思想的精髓,庄重严肃,温纯雅正。和他的人品性格相一致。其诗文风格表现为温柔敦厚,和婉有致。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欧阳公所以为一代文章冠冕者,固以其温纯雅正蔼然为仁人。”这就是说,欧阳修的人格力量对于他的散文(也应当包括诗歌)的风格有着较深影响。但当谈到他的词时,论者往往只看到它和作者在诗文  相似文献   

10.
舍伍德.安德森(Sherwood Anderson1876-1941)在美国现代文学史上享有非常特殊的地位。他的著名短篇小说《林中之死》体现了清新质朴的文体风格,其语言流畅、自然、简洁有力,字里行间飘散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在刻画人物形象上,他运用心理分析、动作描绘、重复技巧等使形象栩栩如生,如临眼前。语言特色和文体风格的体现当然也离不开小说巧妙的叙事视角。本文主要从叙事视角、风格和语言等几个方面对《林中之死》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词汇、句法、篇章、修辞手法四个方面对英国著名小说家和散文家乔治·奥威尔的自传体散文《射象》进行文体学分析。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本研究认为,《射象》一文体现了奥威尔散文简洁明晰、准确客观的文体风格和反殖民主义的主题。对《射象》的文体学分析可以加深读者对奥威尔散文文体特征的理解和艺术魅力的欣赏。  相似文献   

12.
刘壎是宋元之际著名的文士,《隐居通议》选评历代文人的文章,以此来表达他的文学见解:提倡文法的应用,注重脉络条理、结构统一;将风骨、简严、自然视为文章风格的指归,并提出"揫敛"的方法;散文内容上,强调根据性理、祛腐趋新;重视散文史论的提炼和总结,首倡"江西(文派)体",具有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本文剖析了归有光的散文精品《项脊轩志》,将他抒写亲情与友情的散文风格定位为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这种风格主要表现在叙述平常事件,表现平常人情方面。归有光在叙事的过程中,注重运用不同的细节描写表现个性化的人物,平淡而不单调;抒情时,自然含蓄、平淡蕴藉,所呈现的“欲语还休”的韵致,将这种风格推向了极致。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初期,迟子建开始活跃于文坛。30年来,她在小说和散文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充满"诗的意蕴"的语言、极具浓郁地方特色的内容使其散文呈现出非同寻常的艺术魅力。文章以迟子建散文集《北方的盐》为例,从作品的言语表现风格入手,结合各种修辞手法在叙事写景表情达意中的作用,分析其散文呈现出的朴素自然、柔美细腻和含蓄温情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5.
李建国 《学语文》2005,(1):16-16
《岳阳楼记》(简称《岳》)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抒发的忧国忧民思想。千百年来一直备受后人推崇。《醉翁亭记》(简称《醉》)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一篇著名散文,过去人们一般认为它的主题表达了封建士大夫阶层寄情山水、恬淡闲适、随遇而安的思想。人教社的初中语文课本认为文章表现了作者被贬后悠然自得的旷达情怀。我认为两篇散文的主题基本相同,都抒发了作者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6.
洛阳是欧阳修文学创作的起点。在洛期间,他的作品尚未形成自己的风格,处于学习模拟期,故在洛散文首先在艺术手法和创作风格上对韩愈颇多承袭。后在与尹洙的交往中,接受了其“简而有法”的写作主张。在洛散文又具有简洁明快的特色。在洛散文的句式虽以散句为主,但仍有较多骈偶,形成了自己独创的文赋。  相似文献   

17.
《桯史》摒弃了北宋欧阳修等人修《唐书》时的质木无文,远承司马迁《史记》的优良传统,融文史于一炉.对《桯史》的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用叙事理论对《桯史》的文本进行解析,力求沟通中国古代传统叙事与西方叙事理论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文学领域难得的瑰宝,翻译它的文章可谓层出不穷。文章借用奈达的"动态对等"和"形式对等"理论,从词义对等、节奏对等和功能对等的角度比较杨宪益和翟里斯两个译本的优劣,从而验证这个理论在翻译散文这种特殊文体上的适用性和在翻译批评领域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傅恒杰新散文《天堂鸟》以其独特的魅力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细细品味,傅恒杰新散文的语言不仅缘情言志、意蕴深邃,而且凝练含蓄、朦胧蕴藉;其叙事语言则更是别具一格,具体表现是写景记事、简洁生动,绘物细致、形象传神。  相似文献   

20.
归有光的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黄宗羲《明文综序》),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有人称赞他的散文“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项脊轩志》是一篇记叙性的抒情散文,“项脊轩”是作者青少年时代读书的书斋,可以说是作者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