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角色规范 1.高尚的情操,良好的师德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培养人的活动中,教师担负着特殊的使命.教师的思想素质对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在学生面前是最好的"教科书",具有动力和导向作用,学生常会在不知不觉间处处模仿或认同教师.  相似文献   

2.
良好的基础教育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条件。中小学教育要把健全学生人格,开发学生心智,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形成良好的习惯作为工作的指南,为学生终身发展提供可靠的保证。  相似文献   

3.
一、从自身入手 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曾说过:“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意识,教师应首先具有良好的人格魅力!”并提出:“以人格创造人格”的教育名言。身传重于言教,教师的人品、道德情操对学生的思想、言行等非智力因素的形成和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而最有效的影响力在于班主任的内在气质、学识和涵养等非权利因素所形成的精神力量。因此,班主任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加强修养,使自己各方面都成为学生的表率。  相似文献   

4.
刘腊梅 《考试周刊》2012,(51):180-181
教育的首要问题在于养成学生的健全人格。健全学生人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人格魅力。所以,教师良好的人格魅力是促使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是衡量社会进步的价值尺度。但凡成功的教师,无论处于哪个类型的学校,无不以其人格之光照亮学生的心灵,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格发展。  相似文献   

5.
教师人格对学生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这种影响力因学生年龄特征、个性特征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五年制高职教师人格特征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比较复杂,教师人格特征中的消极方面对学生的影响比积极方面大。五年制高职教师人格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感情态度、教师的性格和工作责任心等方式潜移默化地进行的。五年制高职教师要通过正确认识职业教育、积极悦纳学生、提高自我效能感,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师人格,发挥教师人格的积极教育力量,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李慕华 《考试周刊》2012,(34):177-178
教师的人格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教师要有良好的讲台形象、崇高的思想品德、良好的职业道德、文明的言谈举止、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渊博的文化知识,使学生从情感体验上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正中学时期是一个人增强心理适应能力、激发内在动力、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更是一个人塑造人格品质、培养思想道德情操的关键时期。因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教育,通过各种不同教学行为的合理运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从而培养出拥有独立人格、适应时代发展潮流的优秀人才。一、在人物形象的分析鉴赏中渗透心理教育(一)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不同的人物形象淬练学生的心智高中语文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很有效果,因此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不同的人物形  相似文献   

8.
知识的意义性与“知识获得”的新标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教师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影响教师是儿童生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他人”,他的人格对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别是人格发展有着长期、深远的影响。一个人格不健全的教师是培养不出学生的健全人格的。因此,教师需要在各科教学实践中融入合作、慎思、认真负责、诚实、正义等态度和习惯,以形成自己的专业品格和德行人格,从而潜移默化学生的德行人格。有学者认为叙事研究可以激发教师对教学的积极情感,使教师发现工作的乐趣,表现出积极的人格状态。不仅是教师的人格,而且教师的知识与经验也会对儿童的人格造成影响。由于教师所掌握的知识不同,在教育实…  相似文献   

9.
教师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的发展。要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必须先提高教师心理素质,素质教育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习惯了应试教育的教师们来说,新的课题带来了新的压力。以塑造学生人格,培养其健全心理为己任的教师群体.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人格品质,可以说,教师良好的人格品质是教师进行教育工作的基础,是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一个必要条件。教师的个性及言行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影响着学生的内心世界,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通过对教师的思想、行为加以模仿,并自然而然地转化为自己的思想、观点和品德。一个有良好人格品质的教师容易与学生打成一片,友好相处,能对学生心灵深处的喜悦、烦恼、疑惑及时察觉,并对他们的进步予以肯定和表扬,从而与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共鸣,赢得学生的信任。反之,一个性格暴躁…  相似文献   

11.
人格的力量是巨大的.教师由于在"心理场"中占据主动、支配作用,使得教师人格对学生心理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深刻和长远的.只有具有健全人格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  相似文献   

12.
李俊 《文教资料》2008,(18):165-167
教师职业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格和特有的行为规范.培养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未来教师,关注高师学生师范人格的培养是师范育人教育的重点.本文对高师学生师范人格现状进行了分析,从加强校风建设、学科建设、师德教育、自我教育、社会标定等方面提出了师范人格的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应试教育逐步向素质教育转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教育部门的关注和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已经成为教育的重要任务。“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教师的新要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充当一名心理健康教师的角色.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挖掘语文教材中优秀人物的教育因素.利用起各种语文学科教育因素.因势利导.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师人格的评价标准越来越高。在学校里,教师是学生最亲近最尊敬的人,学生具有天然的“向师性”,教师往往成为学生最直接的榜样。教育学生不是演戏,必须是“真诚”,这是真正发自内心、表里一致、言行一致的良好品德,才能在学生身上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他们受到感染、教育和熏陶,引起他们的共鸣和仿效。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师生之间在心理上形成、稳定、持续比较融洽和亲密的关系,这种关系必须要靠师生共同努力去建交。[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教师人格是学生成长的重要保证,它对学生的学业发展起着一定的激励作用.对学生兴趣的形成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浅谈职业人格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职业人格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各类职业学校的教育是一支主导力量,承担着培养职业人格的重任。现代职业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专业技能和技巧的同时,还应着眼于培养学生具备相应的职业人格。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校园文化的综合作用,对学生进行健康的职业心理教育,坚定的职业意识教育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职业所需的具有健全职业人格的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7.
创造性人格是学生具有善于提问,勤于思考、想象;勇于肯定自我,树立自信,表现自我;具有持之以恒、好奇心和探究心理的个性品质。中学语文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对学生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学习爱好是培养创造性人格的前提和原动力:创设宽松的环境,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性人格的重要条件;以隐性课堂教育为基本点,塑造创造性人格品质;以语文活动课为平台,引发学生完善自我人格;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相似文献   

18.
解文丽 《广西教育》2014,(46):53-53
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在中职班级管理中进行完善学生人格的教育,教师必须以身作则,注重情感教育,尊重学生差异,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相似文献   

19.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人格的塑造者.教师人格魅力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健全人格方面有三大特性、四大作用.其三大特性是:基础性、综合性、潜在性.四大作用是:环境营造、榜样示范、期待暗示、心理支持.具体来说,教师的人格对学生心理的影响是一种效果明显,但方式隐含的潜在性的影响.无论是心理环境的营造,还是榜样示范、心理暗示或心理支持,教师的人格是一张隐性的网,它看不见,但又无处不在地影响、制约着学生心理的发展.因此,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除了运用常规的教育措施和方法外,教师更应把自身的人格作为最基本的方法,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和教育学生,促进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正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对学生的人格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学生所处的阶段来说,初中阶段正是学生的思想观念、性格爱好、心理心态等逐渐培养和成形的阶段。学生还没有形成健全的心智,对事物的判断力差,分析理解能力差,难免容易受到一些表面现象的迷惑,容易受到不良影响。初中语文教学中要为学生培养健康人格,就需要老师从为学生解惑答疑入手,关注学生的性格、性情、思想观念方面的变化,及时结合语文教学内容进行潜移默化的培养与引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