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 ,中国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惊醒了中国人 ,震憾了世界 ,阿Q形象也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三十年代初 ,老舍的中篇小说《骆驼祥子》以其主人公祥子的悲剧结局 ,使处境与之相似的人们不由得严肃地展望自己的前途 ,产生了不寒而栗的恐惧。祥子和阿Q一样 ,成了中国读者熟知的人物。在此 ,我不说阿Q形象怎样典型 ,也不谈祥子形象如何成功 ,只是从自己读作品时产生的一些感受出发对祥子与阿Q作一简单比较。将祥子和阿Q这两个人物形象放在一起会发现 ,在他们身上存在着难以混同…  相似文献   

2.
鲁迅小说集《呐喊》中,曾塑造了病态社会中形形色色的小人物形象,诸如收入中学课本的《孔乙己》中的孔乙己,《阿Q正传》中的阿Q,《故乡》中的闰土等,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因为这些小人物是病态社会中艰难挣扎着的不幸者,他们愚昧、麻木,在他们身上似乎找不到任何亮点。而  相似文献   

3.
读中学时,阿 Q 是个什么典型,胡里胡涂;教《阿 Q 正传》,照参考书说,“阿 Q 是落后农民典型形象”,嘴里说着,心里一点也不踏实。这是因为:从当时的社会实际看,就算一个落后农民,存在着严重缺点,但也不至于如阿 Q 一样,一丁点好的地方也没有:欺软怕硬,自高自大,自欺欺人,精神胜利,现实失败,愚昧麻木,敌友不分……阿Q 的“革命”,也只是为自己得到元宝、洋钱、宁式床和女人……总之,从阿 Q 身上找不出中国农民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形象。阿Q性格中的突出特点概括了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在不同阶级人物身上广泛存在的弱点:阿Q性格有一个突出的特征:精神胜利法;阿Q形象的悲剧意义在于:其具有广泛的针砭作用。  相似文献   

5.
《孔乙己》《祝福》《阿Q正传》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这些作品所刻画的主要人物孔乙己、祥林嫂和阿Q尽管形象不同,性格各异,但深入思考后,不难发现他们身上有一些共性:孔乙己、祥林嫂、阿Q是鲁迅先生精心雕琢的一组“多余人”群像。  相似文献   

6.
江洁 《文教资料》2011,(16):15-17
因为鲁迅笔下的阿Q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其身上所表现出的国民性的弱点具有典型性,所以对阿Q形象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学术界对阿Q形象的研究多且深入,学者们偏向于认为阿Q是个落后不觉悟,带有精神病态的农民形象。但他们忽视了阿Q精神意识层面上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即"自觉性"。阿Q虽然愚昧和麻木,但他的自觉性仍在文本中不经意地流露出。本文试图从阿Q精神的意识层面分析,对其所包含的"自觉性"加以剖析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解读阿Q形象,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7.
很多同志认为阿Q这一艺术形象的美学属性是“悲喜剧”的,他的整体性格中存在着悲剧性和喜剧性两种不同的性格因素。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是阿Q性格中两种不同的性格因素,究竟是怎样构成的,两种美学属性相反的性格因素又是如何统一于阿Q这一完整的艺术形象之中的。本文主要就阿Q喜剧性格因素的构成和它同阿Q性格中悲剧因素的关系进行探讨。 一、阿Q喜剧性格因素的构成 一般来说,喜剧的对象是丑,它把“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作为一个喜剧人物,身上总要有几处“癞疮疤”,性格中必定有某种缺陷,阿Q充分具备了这个条件。他有十分明显的弱点,他自轻自贱、软弱卑怯、愚昧麻木,这些都是毫无  相似文献   

8.
鲁迅小说集《呐喊》中,曾塑造了病态社会中形形色色的小人物形象,诸如收入中学课本的《孔乙已》中的孔乙己,《阿Q正传》中的阿Q,《故乡》中的闰土等,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因为这些小人物是病态社会中艰难挣扎着的不幸者,他们愚昧、麻木,在他们身上似乎找不到任何亮点。而收在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阿长与〈山海经〉》中的小人物——保姆阿长,  相似文献   

9.
以精神胜利法为特征的阿Q性格是一种国民劣根性的表现,它不仅存在于阿Q本人身上,而且体现在与阿Q同处于一个文化圈中的各个阶级、各个阶层与集团的人们身上。鲁迅在《阿Q正传》中首次塑造这种具有精神胜利法典型性格时是以农民形象为其艺术载体的,这是众所周知的,但十数年后,萧红则在《马伯乐》中塑造了一个知识分子阿Q的形象一马伯乐。长期来文学史对这一事实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笔者认为:这部游离于萧红创作的传统题材之外的小说,对萧红来说是很不寻常的。它充分体现了萧红在鲁迅精神的影响下,为了超越自己过去的创作题材的…  相似文献   

10.
钱钟书的《围城》塑造了以方鸿渐为代表的三四十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典型。在他们身上,笔者发现鲁迅笔下的阿Q精神再次复活,所不同的是,他们对于自身的劣根性有着清醒的认知,但却依然安于此道,是一种"明知故犯"的阿Q精神。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围城》中的人物,对阿Q基因的继承和变异,进而开掘其与阿Q存在的相同与不同的文化根源,进行文化反思。其次,从艺术手法角度来看,笔者发现鲁迅、钱钟书都是运用了模糊小说情节、抽象凸现人物精神气质的手法,为我们奉献了阿Q、方鸿渐两个精神典型。再有,作为讽刺幽默的两位大师,鲁迅更侧重于社会批判的姿态,对与实际的现世生活格格不入的荒诞的人和事进行尖锐的讽刺,钱钟书则是以学者的睿智"过滤"出平凡生活中的喜剧和哲理。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三个方面来论述了阿Q是弱者中的强者:一是阿Q身上所带有的阿Q主义(即精神胜利法),而这种阿Q主义是弱者在暂时不能打倒强大的对手时用以保持心理平衡以便生存下去的精神支柱;二是在未庄社会里,阿Q首先觉醒,敢于向吴妈求爱;三是阿Q是未庄社会里首先向往革命并在行动上积极去寻找革命党的贫苦农民。阿Q比鲁迅笔下的其他贫苦农民如小D、吴妈、王胡、闰土、七斤、祥林嫂都先进。  相似文献   

12.
半页书香     
你的梦是绿色的。晚风吹动着竹林,月光拉长了身影,你如歌的清韵,荡漾出一颗萌动的心。于是,我走进你,走进你清澈的烟眸,回眸——阿Q,骆驼祥子,时钟里复原出古筝与洞箫。  相似文献   

13.
在塑造阿Q和堂吉诃德这两个不朽的典型时,作家们都深刻地从哲学的高度观照人的精神领域,使他们成为人主义的艺术结晶。同时,从堂吉诃德到阿Q身上的某些人类的共性及个性的分析中,可以了解到人类在精神领域内的某种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14.
阿Q和堂吉诃德这两个艺术典型,诞生于不同的世纪,处于不同的时代,体现了不同的民族性格、意识特点,但在这两个完全不同的艺术典型中,却存在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都具有质朴、率真的性格特点,都用“精神胜利法”来作为暂时的精神安慰。他们性格的美学构成都是悲喜剧因素的交错和统一,他们既是悲剧性的喜剧形象,又是喜剧性的悲剧形象,他们身上表现了时代的悲剧和不幸。  相似文献   

15.
丹纳在《艺术哲学》里大致说过这样的话:艺术反映的是事物凸出的方面。所谓“凸出的方面”就是该艺术作品不同于其他艺术作品的个性。《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创造的艺术作品里成功的一个,阿Q则是先生塑造的人物中成功的一个。阿Q身上凸出的方面就是他的“胜利”,在阿Q并不算长的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学史上一篇不朽杰作。主人公阿Q身上体现的“精神胜利法”妇孺皆知,“阿Q精神”成了“自以为是、自我满足”的代名词。然而,有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往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那就是阿Q名称中字母“Q”的读法。  相似文献   

17.
阿Q该怎么做     
阿Q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形象 ,历来受到的批评多于赞扬。但无论从作者的创作态度 ,还是就小说客观的倾向来说 ,都是值得同情的。阿Q的堕落是残酷的社会使然 ,罪不在阿Q。精神胜利法是人类为了维持生存而在精神上超越苦难的一种方法 ,是全人类的 ,只是由于中国文化的特别 ,在弱者阿Q身上表现的特别突出罢了。阿Q死抱着精神胜利法不放也是无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叙事作品创作中的中心课题。优秀叙事文学作品中成功的典型形象,有着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鲁迅创造的阿Q,巴金笔下的觉新,老舍勾勒的祥子,这样鲜活而富有生命力的形象,感染和教育了几代中国人,使我们痛并思索着。因此,塑造典型化的人物形象,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阿Q是谁?     
阿Q现在是高一(2)班的学生。阿Q被堵在校门口,背着手踱来踱去,不满地大骂:“妈妈的,不准老子进门,我——我掀了你的老窝!”其实阿Q忘了带校牌,门卫看了他那模样,猜想八成是个混混,于是将门关得死死的。过往的学生迅速地朝这里围拢,一层又一层。阿Q不耐烦,大吼一声:“看什么看!没看过老子骂人?”“呼”,人群一哄而散。于是阿Q干脆在大门前盘腿而坐……阿Q被班主任领了进去。他一边拂去身上的灰尘,一边傲慢地说:“不准老子进门的人还没出生呢!”大步走向教室。同学们稀里哗啦地议论个不停,阿Q见状很满足地仰着头坐回自己的座位。他的宝座在…  相似文献   

20.
阿Q该怎么办     
阿Q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形象,历来受到平多于赞扬。但无论从作者的创作态度,还是就小说客观的倾向来说,都是值得同情的。阿Q的堕落是残酷的社会使然,罪不在阿Q。精神胜利法是人类为了维持生存而在精神上超越苦难的一种方法,是全人类的,只是由于中国文化的特别,在弱者阿Q身上表现的特别突出罢了,阿Q死抱着精神胜利法不放也是无奈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