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创新科学技术和普及科学技术是科技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科学传播已成为普及科学技术的主要形式和重要内容。科学传播对于向公众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和方法,引导公众支持科技,参与创新具有重要作用。新时期的科学传播正面临看公众科普需求迅速变化和传播形式不断创新的机遇与挑战,传统的科学传播方式对公众的影响力和效果呈下降趋势,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势必引发科学传播方式的变革。只有及时适应公众科学技术普及需求变化,加快创新科学传播方式,才能不断提高科学传播效果,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养,促进创新科学技术与普及科学技术的协调、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张浈  张明伟  周荣庭 《新闻传播》2012,(3):69-70,72
进入Web2.0时代以来,互联网的创造力和影响力得以充分展现,科学传播作为继科普、公众理解科学之后的重要概念,有许多新特点,如何借助互联网取得更好效果,需要系统地加以研究。学科同行内部的科学传播是网络科学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之前的科学传播研究中,学者们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了公众层面,虽有人提及学科同行内部的科学传播,但大多一笔带过。学科同行内部的科学传播是科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的基础,本文以公共科学图书馆(PLoS)、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为例,分析基于开放获取的学科同行内部网络科学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3.
陈然  丁骋 《东南传播》2013,(4):34-36
本文从近年来发生的网络热点科学事件入手,比较网民与网络新闻媒体在传播科学事件上的行为差异,以此探究科学事件在我国互联网上的传播特征。结果显示:作为科学事件网络传播的主体,普通网民和网络新闻媒体在主要议程与分析框架上存在较大差异。网络新闻媒体的议程影响公众对科学事件及其重要性的认知和判断,但作用有限。公众参与科学传播很大程度上仍受限于议题与其切身利益的相关性,参与科学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不够。针对同一科学事件,网民与网络新闻媒体在关注的主题以及传播功能框架的选择上均存在区别。  相似文献   

4.
科学传播可以联通公众抵达科学知识的路径,有助于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从而推动国家创新发展。自媒体作为平民化的传播载体,对其科学传播方法的研究能够促进科学传播能力与体系建设。从框架理论视角对科技公众号“差评”展开分析,得出其通过标题把握有限注意力、浓缩报道内涵,议题紧扣民众之所需、强化接近性,内容走优质原创道路、深入挖掘线索,叙述凸显人格化对话、融合情怀温度,从而达到了较好的传播效果;并指出自媒体科学传播应注重平衡时新性与社会性、严肃性与趣味性以及商业性与知识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 以"科学人讲坛"在"新媒体+科学文化内容"方面的有序推进为主要案例,论述新媒体技术在图书馆科学文化传播活动中的具体应用,找到专业图书馆科学文化传播工作优势及发展方向。[方法/过程] 梳理"科学人讲坛"讲座内容、推送渠道及观看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影响科学文化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结果/结论] 新媒体及时、灵活、强互动等特性在科学文化传播工作中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图书馆的服务意识、丰富馆藏及科学人文精神与新媒体技术优势的结合,使科学文化传播工作中公众的参与兴趣得到了极大提升,拉近了科学与公众间的距离,提高了科学文化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 以"科学人讲坛"在"新媒体+科学文化内容"方面的有序推进为主要案例,论述新媒体技术在图书馆科学文化传播活动中的具体应用,找到专业图书馆科学文化传播工作优势及发展方向。[方法/过程] 梳理"科学人讲坛"讲座内容、推送渠道及观看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影响科学文化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结果/结论] 新媒体及时、灵活、强互动等特性在科学文化传播工作中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图书馆的服务意识、丰富馆藏及科学人文精神与新媒体技术优势的结合,使科学文化传播工作中公众的参与兴趣得到了极大提升,拉近了科学与公众间的距离,提高了科学文化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7.
倪欣然 《新闻世界》2011,(6):230-232
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核泄漏事件充分印证了风险的无处不在与全球性。核辐射的恐慌蔓延到国内,谣言四起,要平息公众的情绪只有通过科学的解释来实现。科学松鼠会利用各种网络媒体澄清谣言,并传播关于核辐射的知识。科学松鼠会摒弃了传统的单向的科学传播模式,转而使用通俗话语并与公众及时互动,迎合了风险社会下公众对于科学传播的要求,进而能够形成相当广泛的传播范围。  相似文献   

8.
一个致力于帮助用户找到科技乐趣的兼有社区及媒体属性的泛科技主题网站——果壳网,以其特有的编辑特点和传播实践而备受关注,为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有效传播提供了新的尝试。文章分析了果壳网的编辑和传播特点:科学与趣味并行的传播内容、活泼且不失严谨的多元化传播话语、立体化的线上线下互动传播模式、定位清晰的传者与受众。  相似文献   

9.
以“公众理解科学”为基本内涵的科技普及是科技传播的一种基本形式,也是公众科技教育和文化教育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尝试以此为基点来探析科技类电视节目的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10.
在场域理论视域下,科学传播领域中科普书籍、游戏、综艺节目、电影、纪录片等传统的传播渠道在整个场域中均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随着“万物皆媒”的智媒时代的到来,大众对信息的获取逐渐有了更多的选择,以短视频、公众号为主要形式的新媒体传播逐渐侵入到场域中,重塑了科学传播格局。在此背景下,原本占据价值中心的科学纪录片需要明确自身定位,稳固自身“资本”,与多媒介共同打造传播合力,共创智媒时代下的科学传播健康场域。  相似文献   

11.
在场域理论视域下,科学传播领域中科普书籍、游戏、综艺节目、电影、纪录片等传统的传播渠道在整个场域中均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随着“万物皆媒”的智媒时代的到来,大众对信息的获取逐渐有了更多的选择,以短视频、公众号为主要形式的新媒体传播逐渐侵入到场域中,重塑了科学传播格局。在此背景下,原本占据价值中心的科学纪录片需要明确自身定位,稳固自身“资本”,与多媒介共同打造传播合力,共创智媒时代下的科学传播健康场域。  相似文献   

12.
科学传播的目的并不仅仅是推广科学知识,而是塑造知情的公众。当新技术打破科学信息扩散流通的传统权力逻辑时,公众科学知识需求的增加与多样化却未能得到充分满足。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理念与实践原则今天正在经历强烈重塑。鉴于科学议题的专业性和高门槛,在科学新闻报道实践中,要格外警惕"虚假中立"。科学记者今天面临的挑战,在于提供更为严谨、更具批判性的新闻报道,使得公众更为清醒、更加知情,更愿意投身到关于科技进步、科学发展进程和科学技术伦理的公共辩论中,促进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科学传播概念的提出与公众理解科学有着密切关系。在媒体融合时代,科学传播具有双重效应,既可以通过融媒体手段提高公众对科学议题的关注度,又能帮助公众直接参与到并感知关于科学传播更广泛的议题。但媒体融合时代科学传播面临着三种困境,即传播者缺乏融合思维与科学专业知识,科学传播内容建设较为落后,科学传播模态中技术应用不足。基于此,本文不仅剖析清楚了我国科学传播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科学传播的未来发展路径:科学传播者需要具备融合思维,提升科学专业知识素养与叙事技巧。遵循媒体融合传播规律,孵化高质量的内容精品,直击受众。丰富传播技术的应用,打造共生“嵌套系统”,顺应新技术发展潮流,强化科学传播路径。  相似文献   

14.
刘燕影 《今传媒》2012,(6):22-25
大众传媒作为科学信息自由交往的传播空间与手段,在由"对技术统治的批判"和"专业知识的民主化"两方面组成的科学民主化的进程中,扮演着科学情景视窗、科学-社会媒介、科学讨论广场以及政策议程推手的角色。随着科学传播模式以及信息技术的成熟和发展,大众传媒将成为科学技术体系与公众互动有效介质,并将促进冲突性知识管理机制的形成,不断推动科学民主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张红  张奕 《新闻前哨》2008,(7):77-78
电视在我国已经成为最重要、最广泛、最为群体所接受的信息传播形式。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显示:2001年82.2%的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电视.2003年为93.1%,2005年仍高达91.0%。可见。近些年来,通过收看电视获取科学文化知识已经成为社会大众建立科学思想.  相似文献   

16.
传媒科技传播活动的研究需要转换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昕 《新闻界》2006,(6):42-43
国务院于2006年3月下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以全面推动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纲要》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仍存在许多深刻问题,而大众传媒的科技传播力度不够、质量不高便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由此,《纲要》进一步提出:包括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在内的四项基础工程,是“十一五”期间我国强化整个公民科学素质教育的重要行动和核心任务。  相似文献   

17.
1 研究背景与目标 科研成果的传播和获取是欧洲科学研究发展的支柱,目前公众在这方面的争论暴露出他们对科技出版物传播与获取条件的担忧。在认识到这一点之后,欧盟科研总理事会组织了一项研究,旨在:(1)评估科技出版市场的发展,(2)探讨欧洲各国是否希望在欧洲整体层面上采取措施,改善科技出版物获取、交换、传播及存档的控制条件(考虑科技出版各个环节所涉及的机构)。  相似文献   

18.
朱鸿军  季诚浩 《传媒》2015,(23):70-73
科学传播在经历了科学普及、公众理解和公众参与三种范式之后,已经成为联接科学与社会的重要手段.随着传播技术与生态的变化与发展,科学传播的范式又朝着新的形态演进.本文以中国领先的大众科学新媒体公司果壳网为例,分析了三种传统的科学传播范式.根据果壳网的创新项目和策略,提出科学传播的"孵化生产范式",并对该范式进行分析、探索和展望.  相似文献   

19.
俞陶然 《新闻世界》2012,(7):216-218
目前,我国的公民科学素养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为此,必须提高我国大众科技传播的效果。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研究如何提高网络媒体的科技传播效果显得十分必要。在该领域,近年来赢得大量人气的科学松鼠会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对科学松鼠会的传播效果和受众特征做了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文章从传播内容、传播媒介、线下活动三个方面切入,提出了网络科技传播的改进方案,并构建了一个适用于国内网络媒体的科技传播修正模式。  相似文献   

20.
科普广播是利用广播形式进行的科技传播,它不可避免地处在一系列选择面前。1)科普广播内容选择的片面性与科学精神某些科普广播长期停留在一些局部知识的普及上,缺乏对科普内容的整体把握与选择。科普广播在运作中解释自然现象,报道科技新闻,介绍科技事件,传达科技政策,以及教听众怎样选购生活用品,怎样吃得营养,住得卫生,怎样保护健康,怎样培育良种等等,这些在受众科学文化素养相当薄弱的现状下是非常必需且有针对性的,而且以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