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最近在几家全国著名的出版类期刊上读到了一篇作者相同、标题稍异、内容大同小异的文章,引起了笔者对“一稿多投”、“一稿多用”的法律问题的思考。能不能“一稿多投”?对此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大体而言,“一稿多投”有两种:一是同时“一稿多投”,即在《著作权法》规定的期限内或双方约定的期限内同时将同一作品投到几个刊物上;二是按《著作权法》规定,在超过一定的期限先后将同一作品投到不同的刊物。前者是《著作权法》不允许的,后者则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三十二条明确规定:“著作权人向报社…  相似文献   

2.
编辑同志: 现在不少通讯员对“一稿多投”说法不一,有人赞同,有人否定。“一稿多投”的现象很多。请问:究竟“一稿多投”对不对?什么样的稿件可以“一稿多投”,什么稿件不能“一稿多投”? 湖北襄樊市 戴幼南 戴幼南同志: 凡稿件不允许一稿多投,这是新闻单位和书刊出版部门的规定。“一稿多投”的做法违犯了这个规定,很显然是不对的。但是,现在经常发生“一稿多投”的现象,有的同志搞“一稿多投”,是存有东边不亮西边亮的心理,有的通讯员在来稿中还把自己某篇稿件被多家  相似文献   

3.
郭伟 《编辑学报》2016,28(5):470-473
作为学术不端行为的一种,“一稿多投”被诟病已经.在编辑实践中,通过知网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的“稿件追踪”平台能够及时发现疑似“一稿多投”稿件,利用平台提供的4个追踪参数,结合与作者、送检单位沟通的方式,可以确定是否存在“一稿多投”行为.统计分析86篇疑似“一稿多投”稿件的追踪参数,总结多次送检稿件的检测规律,尝试提出“一稿多投”行为的辨析策略,并就在稿件追踪、“一稿多投”辨析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给出建议,以期能够利用“稿件追踪”平台为编辑出版单位防范、辨析“一稿多投”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从“一稿多投”话编辑部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稿多投”现象一直是困扰期刊界的“老大难”问题。分析了“一稿多投”产生的原因,并对如何防范“一稿多投”现象,从编辑部业务管理角度提出了几点举措。  相似文献   

5.
王玉林 《图书馆论坛》2001,21(6):39-40,103
报刊社的约稿通知是要约邀请,对作者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禁止“一稿多投”,因“一稿多投”造成“一稿多用”的,应视情况,由作者承担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6.
我提个问题请予解答:国际上较有影响的几家通讯社比如新华社、路透社等,每天都向各地报刊电台“一稿多投”,这和新闻作者的“一稿多投”本质是否一  相似文献   

7.
《新闻出版报》“自由谈”专栏,曾刊载王益先生的《一稿多投议》一文,读来颇受启发。 关于一稿多投现象的经常发生,在我看来,除了作者的因素外,还有编者的因素。 目前,人们对作者一稿多投这一点看得比较清楚,并且在“挞伐”作者的一稿多投行为上具有共识。我想主要谈谈编者方面的因素。 就编者方面看,除因极少数编辑人员对多投的、有  相似文献   

8.
“一稿多投”是我国期刊界的异常现象,近几年来越演越烈,严重扰乱了期刊界正常的编辑秩序。本文对图书馆学专业论文“一稿多投”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学术文章“一稿多投”被认为是一个“禁区”。这种违背学术研究内在要求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学术研究的生机。在改革创新之年,要使学术研究适应竞争、时效和扩大范围的需要,就必须实行“一稿多投”。一、从竞争性来看。学术文  相似文献   

10.
近日,看到几份新闻写作刊物上数篇有关讨论“一稿多投”的文章,多对“一稿多投”持批评态度;有的刊物上还配以漫画,用铅笔线条勾画出一稿多投者的“反面”形象……这使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一篇获奖稿件,它却是由于“一稿多投”才得以发表、得以获奖的。那是在去年元月,我以三个老职工退休后受聘、“超负荷”干活挣钱以至病累身亡为题材,写了篇题为《为谁辛苦为谁忙——三位退休受聘匆匆谢世的老人追思》的通讯,自以为还有点新意,便兴冲冲地送到西安晚报社。不料一位老编辑审阅后当即表态:此稿不能  相似文献   

11.
"一稿多投"著作权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如何正确地处理和制止“一稿多投”的问题,是期刊编辑部极为关注的问题,从法律的意义上讲,“一稿多投”不仅侵害了出版者的专有使用权,浪费了珍贵的版面资源,还助长了个别作者对发表权的滥用。作为期刊的编辑既要保护著作权人和知识消费者(读者)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要保护自己的权利,以防备随时遭遇欺诈出版的侵害。下面笔者试从如何强化著作权意识入手,就杜绝“一稿多投”的法律问题略加讨论。  相似文献   

12.
我曾在县里当过九年新闻专干,是中央和地方六家新闻单位的通讯员或特约通讯员。长期的通讯工作实践使我深切地感到:“一稿多投”不可制止,但应有个限度;“一事多写”好处较多,大可提倡。“一稿多投”之所以不可制止,除一些同志在这个问题的讨论中已谈过的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理由:既然多年来几乎所有的新闻单位都是不退稿的,它们就没有理由、也没有权利制止通讯员一稿多投。既不退稿,又不让人家“多投”,那只会浪  相似文献   

13.
顾相伟 《青年记者》2016,(25):77-79
一稿多投是困扰学术界由来已久的“痼疾”.对这一现象,支持者有之,鞭挞者亦甚众,虽遭出版界、学术界指责诟病,却屡禁不止.一稿多投之所以毁誉参半,饱受争议,除投稿人的主客观原因之外,我们也应看到,学术界和出版界对“一稿多投”的概念、法律属性、合约性与合理性等存在的模糊甚至错误认识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从"一稿多投"话信息时代学术期刊的采编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李东辉 《编辑学报》2003,15(3):212-213
探寻学术论文“一稿多投”的根源。认为学术期刊编辑部应从来编着手,实现学术期刊采编的数字化与网络化,进行编辑队伍的优化、管理体制的创新,建立新型组稿模式,从而为消除“一稿多投”现象从编辑部方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5.
一稿多投好     
究竟新闻报道“一稿一投”好呢?还是“一稿多投”好呢?找们认为一稿多投好。一稿多投有利于新闻传播,有利于新闻作用的发挥。这一点,周志卓同志的文章已经讲得很清楚。我们想补充一点:一稿多投还有利于条条块块之间的新闻传播和交流。例如,我们新疆煤田地质公司是属于煤炭部地质局直接领导的煤田地质勘探单位,负责新疆煤炭资源的地质及勘探工作。我们本系统办有《煤田地质报》和《中国煤炭报》,而我们公司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发生的重要事件,新疆  相似文献   

16.
本刊发起的关于“一稿一投”好还是“一稿多投”好的讨论,在自治区内外新闻界中引起了很大反响。一石激起千层浪。看来这个问题是众多的作者、编者、读者所关心的,有必要继续深入展开讨论,让各方面的同志各抒己见,各谈利弊,从比较中求得一个较为一致的看法。这期本刊又选登了几篇关于这个问题的来稿和来信,其中有赞成“一稿多投”的,有反对“一稿多投”的,也有投石问路的。赞成的和反对的,都采取谈利弊、讲道理的态度。这样就好。真理愈辩  相似文献   

17.
笔者作为老通讯员在二重集团公司新闻写作培训班上讲课时 ,不少年轻的通讯员反映 ,所投稿件如石沉大海 ,以后的稿件应向何处投?我毫不犹豫地回答 :“稿件应向能做到“三必”的报刊社投送。一是“必寄刊用通知”。本来寄“刊用通知”是一种惯例 ,然而今天却很难见其尊容了。其原因是发刊用通知 ,新闻单位必增加人手、增加开支、增加邮寄费。其实发刊用通知虽给报刊增添了麻烦和负担 ,但却密切了同作者的关系 ,双方沟通了感情 ,且做到了信息的交流 ,这岂不是于人于己都有利?再则发刊用通知 ,也有助于防止和克服“一稿多投”、“一稿多登”之…  相似文献   

18.
为“一稿多投”说几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下,随着传媒的发达,一稿多投、多发现象已经相当普遍。《著作权法》第32条前款规定:“著作权人向报社、杂志社投稿的,自稿件发出之日起 15日内未收到报社通知决定刊登的,或者自稿件发出之日起30日内未收到杂志社通知决定刊登的,可以将同一作品向其他报社、杂志社投稿。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显然,多数编辑是反对“一稿多投”的。编辑在选稿的时候,总是要考虑读者的需求。“一稿多投”会直接影响到报社和编辑的声誉。读者不可能知道一篇稿  相似文献   

19.
通讯社可以向全国发通稿,通讯员为何不能“一稿多投”?有人认为“公开性”是新闻的本质特征之一,希望知道的人愈多愈好。对此,我完全赞同,因为它符合实际。常见新华社发一条重要新闻,全国大小报无不转载,那么下面通讯员采写的重要新闻为什么就不能一稿多投呢?高亚非  相似文献   

20.
我不同意“一稿多投”合法化。其理由如次: 1,对作者来说,如若“一稿多投”合法化,那么,作者就有权一稿两投、三投甚至几十投……这样,优质稿件,就可能被刊发数次,十几次甚至数十次,而且,今年被刊发的稿件,搁上几年以后,还可以以“新作”面目再次被循环刊用……这样做的结果,明显不符合按劳分配原则,也不利于激发作者不断进取的精神。各国出版界也未见此先例。 2,对报刊编辑来说,如果“一稿多投”合法化,各编辑部所收到的稿件将几倍、十几倍地大幅度增加。这对于经常叫嚷“人手不足”的大部分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