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辑同志: 现在不少通讯员对“一稿多投”说法不一,有人赞同,有人否定。“一稿多投”的现象很多。请问:究竟“一稿多投”对不对?什么样的稿件可以“一稿多投”,什么稿件不能“一稿多投”? 湖北襄樊市 戴幼南 戴幼南同志: 凡稿件不允许一稿多投,这是新闻单位和书刊出版部门的规定。“一稿多投”的做法违犯了这个规定,很显然是不对的。但是,现在经常发生“一稿多投”的现象,有的同志搞“一稿多投”,是存有东边不亮西边亮的心理,有的通讯员在来稿中还把自己某篇稿件被多家  相似文献   

2.
从"一稿多投"话信息时代学术期刊的采编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李东辉 《编辑学报》2003,15(3):212-213
探寻学术论文“一稿多投”的根源。认为学术期刊编辑部应从来编着手,实现学术期刊采编的数字化与网络化,进行编辑队伍的优化、管理体制的创新,建立新型组稿模式,从而为消除“一稿多投”现象从编辑部方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3.
对一稿多投、多登现象的思考夏旭,张建平,顾萍(第一军医大学)(洛阳工学院)(第一军医大学)人们对一稿多投者深恶痛绝,并提出杜绝这种现象的一些建议,如实行经济制裁(退回稿费)、让作者在刊物上曝光,甚至还有“将一稿多投者送上法庭的被告席”的建议。但是,一...  相似文献   

4.
《新闻出版报》“自由谈”专栏,曾刊载王益先生的《一稿多投议》一文,读来颇受启发。 关于一稿多投现象的经常发生,在我看来,除了作者的因素外,还有编者的因素。 目前,人们对作者一稿多投这一点看得比较清楚,并且在“挞伐”作者的一稿多投行为上具有共识。我想主要谈谈编者方面的因素。 就编者方面看,除因极少数编辑人员对多投的、有  相似文献   

5.
最近,从一家报纸上见到这样一则言论标题:《莫把新闻当商品》。读罢,继而细看文章内容,方知作者批评的是那新闻稿一稿多投的现象。笔者是搞编辑工作的,可以说略知其中“行情”。现在,新闻稿一稿多投的现象恐怕并  相似文献   

6.
图书馆论文“一稿多投”现象小议李健(南京图书馆)一稿多投现象是出版界一个老难题,在图书馆界也屡见不鲜.我馆在进行1990—1994年图书馆学论文的编目素引工作中,便多次发现这种情况,在统共收录的3万多篇论文中,一稿多投的,以作者论便不下300人;以文...  相似文献   

7.
一稿多投现象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稿多投现象透视赵亚山上篇“天女散花”时下,一稿多投,一稿多登,已成为文坛新“景点”,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文化现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随便翻开报纸、期刊,从国家级的到省级的,从市地级的到县级、厂级、乡级的,从日报到晚报、周报,从严肃的到通俗性质的...  相似文献   

8.
顾相伟 《青年记者》2016,(25):77-79
一稿多投是困扰学术界由来已久的“痼疾”.对这一现象,支持者有之,鞭挞者亦甚众,虽遭出版界、学术界指责诟病,却屡禁不止.一稿多投之所以毁誉参半,饱受争议,除投稿人的主客观原因之外,我们也应看到,学术界和出版界对“一稿多投”的概念、法律属性、合约性与合理性等存在的模糊甚至错误认识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郭伟 《编辑学报》2016,28(5):470-473
作为学术不端行为的一种,“一稿多投”被诟病已经.在编辑实践中,通过知网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的“稿件追踪”平台能够及时发现疑似“一稿多投”稿件,利用平台提供的4个追踪参数,结合与作者、送检单位沟通的方式,可以确定是否存在“一稿多投”行为.统计分析86篇疑似“一稿多投”稿件的追踪参数,总结多次送检稿件的检测规律,尝试提出“一稿多投”行为的辨析策略,并就在稿件追踪、“一稿多投”辨析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给出建议,以期能够利用“稿件追踪”平台为编辑出版单位防范、辨析“一稿多投”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为“一稿多投”说几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下,随着传媒的发达,一稿多投、多发现象已经相当普遍。《著作权法》第32条前款规定:“著作权人向报社、杂志社投稿的,自稿件发出之日起 15日内未收到报社通知决定刊登的,或者自稿件发出之日起30日内未收到杂志社通知决定刊登的,可以将同一作品向其他报社、杂志社投稿。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显然,多数编辑是反对“一稿多投”的。编辑在选稿的时候,总是要考虑读者的需求。“一稿多投”会直接影响到报社和编辑的声誉。读者不可能知道一篇稿  相似文献   

11.
上期《新疆新闻界》发表了我写的《一稿多投是对报道对象负责》的文章,现在想再以编者的身分谈谈对“一稿多投”现象应持的态度。毋庸置疑,没有哪个新闻单位的编辑不希望收到的每篇新闻稿都是“独家新闻”。但我想,这不太实际。因为从通讯员来讲,总希望自己采写的新闻被较多的新闻单位采用,产生更好的社会效果;更何况,一个通讯员常常有好几个“婆家”,哪一家也怠  相似文献   

12.
"一稿多投"、"一稿多用"与稿件的著作权保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唐彩霞 《图书与情报》2006,(2):57-59,65
学术稿件具有作者独享的知识产权。我国法律法规对未刊稿件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存在缺位,导致“一稿多投”和“一稿多用”的侵犯知识产权的现象。但出版单位对作者稿件的处理也存在几种可能侵权的形式。  相似文献   

13.
一稿多投现象探微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一稿多投早已有之 ,只是于今为烈 ,已成为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罢了。在以前写作条件十分简陋的情况下 ,作者要想一稿多投 ,非得费九牛二虎之力不可。如今 ,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作者只需在电脑上操作几下 ,就可打印出若干份作品。难道写作手段的现代化是一稿多投现象产生的惟一原因吗 ?非也。反对一稿多投是期刊社的一种惯例 ,一般认为一稿多投是有损期刊社及读者利益和浪费社会财富的不道德行为。但是 ,一稿多投现象的产生原因是复杂的 ,不能一概而论 ,只能就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本文旨在从多方面入手 ,对一稿多投现象加以剖析 ,从而找出其…  相似文献   

14.
图书馆学期刊一稿多投14例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专业期刊的“一稿多投”问题,近年来日趋严重。就作者而言,固然有道德滑坡等社会背景的因素,但也有面对期刊编辑部反应迟缓,惟恐文章失去时效性的客观原因。薛万新先生的统计分析与建议值得专业期刊编辑工作者深思。因为经济条件制约等原因,期刊编辑部与普通作者的联系较少,当属不得已而为之,但缺乏与作者联系的现象毕竟是不正常的,需要尽快改变;同时,加强图情刊物间的信息沟通,采取主动措施,改变“一稿多投”的外在环境,应是一个可以着手进行的工作,关键在于期刊界同行共同努力,形成一个图情专业期刊用稿规范程序,或许能基本上铲除“一稿多投”的土壤。  相似文献   

15.
学报编辑工作应积极实践“三贴近”要求,改进工作作风,尽量缩短审稿流程,加强与作者联系,努力防止“一稿多投”现象的发生,不断提高学报的学术质量,为广大科研工作者提供更好的精神食粮。  相似文献   

16.
最近在几家全国著名的出版类期刊上读到了一篇作者相同、标题稍异、内容大同小异的文章,引起了笔者对“一稿多投”、“一稿多用”的法律问题的思考。能不能“一稿多投”?对此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大体而言,“一稿多投”有两种:一是同时“一稿多投”,即在《著作权法》规定的期限内或双方约定的期限内同时将同一作品投到几个刊物上;二是按《著作权法》规定,在超过一定的期限先后将同一作品投到不同的刊物。前者是《著作权法》不允许的,后者则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三十二条明确规定:“著作权人向报社…  相似文献   

17.
如何看待、界定和规范一稿多投行为是编辑出版领域讨论的热点之一.本文从出版者、行业主管和投稿人角度分析一稿多投现象的主客观原因,并探讨减少一稿多投现象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新闻战线》去年第十一期,刊登了一篇《对报纸通讯工作的三点意见》,其中第二点讲的“应该改变通讯员一稿多投现象”,我十分赞成。但我以为,这首先要从编辑部和记者做  相似文献   

19.
“一稿多投”是我国期刊界的异常现象,近几年来越演越烈,严重扰乱了期刊界正常的编辑秩序。本文对图书馆学专业论文“一稿多投”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20.
只要事先没有“专有使用权”方面的约定,可以允许“一稿多投”。何谓“一稿多投”?这个问题初看似乎很简单,就是一篇稿子向多个媒体投稿。真的这么简单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