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经济学是众多社会科学中离我们最近的学科,是一门教我们如何分配资源,如何做出选择的学问。经济学与金融、国际贸易等学科虽同属经济学大类,但有着较大的区别,经济学更注重理论学习与研究。事实上,经济学专业培养的是掌握经济学理论和经济学工具,会分析各种经济现象、经济运行本质的理论型人才。所以。如果你想报考经济学专业,先想清自己未来的就业目标是什么?  相似文献   

2.
在高校中,与金融、外贸行业对应的是经济学类专业,主要包括经济学、金融学、国际贸易这3个热门专业。经济学专业是基础学科,偏重学习经济学理论,培养的是掌握经济学理论和经济学工具,会分析各种经济现象、经济运行本质的理论型人才。金融学和国际贸易侧重金融和贸易业务的学习,是应用型专业。金融学分为  相似文献   

3.
每年高考时,很多同学都为报考专业而纠结,都在试图找寻最适合自己的职业。专家认为,当还不太清楚自己究竟具有什么样的特长和追求时,不妨选择一个就业面相对较宽的专业,在目后的专业学习中逐渐确定自己的职业理想与方向。就业面最宽的前十名专业依次是: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新闻学、会计学、自动化、档案学、公共事业管理、市场营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相似文献   

4.
关于经济学专业主干课程设置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经济学专业现行主干课程设置的问题是:与专业培养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脱节、理论和实践相脱节、数理基础课不足、缺乏方法论课程.经济学专业主干课程的设置要以理论经济学创新人才的培养为目的,以经济学教育的本土化为目标,以经济学教育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为核心,坚持现代经济学的知识传播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本土化和国际化相结合、理论教育与方法论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在这些原则基础上,经济学专业主干课程的设置要体现出经济学知识结构的层次性和经济知识和教育的系统性.  相似文献   

5.
正在高校教学体系中,经济学课程是经济类各专业的基础课,一般在本科低年级开设,属于专业基础课。案例教学法在经济学教学中的运用,恰能起到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桥梁"作用。学生可以通过案例,理解和巩固经济学基础知识,还可以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领域内的经济问题。在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法即是以学生为主体,用案例阐释经济学理论,用经济学理论分析来源于现实生活和实践中的经济现象,从"抽象理论"延伸到"一般社会现象",激  相似文献   

6.
本期我们介绍与数学息息相关的一个专业:经济学。 本专业培养具备比较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基础,熟悉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比较熟练地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知识面较宽,具有向经济学相关领域扩展渗透的能力,能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和经济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相似文献   

7.
高等教育学理论视域下的"专业"是学业门类、是教育的基本单位、是课程的组织形式。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种教育类型,其"专业"涵义以专业的设置主体、划分依据、培养目标和组织形式为基本内容,其特征是以职业岗位划分为依据、以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和社会或行业发展为目标、以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为形式的教与学的活动。专业设置、专业评价与专业管理是当前高职教育专业领域研究和探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经济学,一个古老而又新潮的专业。说它古老,是因为从亚当·斯密提出"看不见的手"的理论以来,已经走过了两百多个年头;说它新潮,是因为在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下,经济学发挥指导作用的重要性与日剧增,而且我国的经济学专业本身日益与国际接轨。  相似文献   

9.
政治经济学、《资本论》选读、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在各高等财经院校开设状况不一。鉴于此,以经济学专业为例,列举了这三门课程开设的现状,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提出了三门课程作为经济学专业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的对策,以期促进经济学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  相似文献   

10.
职业技术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问题不仅是职教研究和经济学研究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职业技术教育是传递职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社会劳动力的教育。而社会经济是指社会的生产、分配与消费。职业技术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关系是通过培养劳动力和吸收劳动力而发生的。一、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揭示出职业技术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一)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再生产理论”是职业技术教育具有社会经济价值的理论源泉首先,职业技术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所谓劳动力再生产,一是指恢复和保持现有劳动力,二是延续和培养新的…  相似文献   

11.
经济学专业理论基础强、专业口径宽、职业指向不明确,在向应用型转变的过程中面临挑战,存在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方案雷同;课程设置理论化,体系系统性不强;教学方法单一,实践操作缺乏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对其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因此,本文首先对应用人才的内涵、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原则做理论梳理,其后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做细致分析,并进一步探究成因,以为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随着现代产业分工与细化和产业链的形成,将使传统职业向现代职业转化,从而形成了与产业群、产业链相对应的职业群和职业链。高职专业群建设应在对职业与职业联系进行系统分析基础上,按照现代职业分工和职业链结点关系,研究职业与专业、职业群与专业群、职业链与产业链的对应关系,根据职业带理论进行复合专业的专业群建设,这应是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基础理论依据和实施路径。在以上分析基础上,应从不同的视角提出高职专业群建设的必要性和应当注重解决的问题,尤其注重培养经济新常态下具有复合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切实提升高职教育专业建设为产业服务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肖华 《教师》2014,(7):106-107
正国家教育部在1998年7月重新颁布的旅游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明确规定:旅游服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管理、经济、民俗文化、法律和旅游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业从事服务工作的专门人才"。因此,旅游服务专业的学生在经过专业学习后,应达到以下目标:掌握管理学、经济学、文化学、旅游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获得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旅游服务实际问题的能力;熟悉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方针、政策、法规和旅游业的发展动态;能对旅游学科各方面的前沿理  相似文献   

14.
研究法律事务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就是要解决法律事务专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的问题.文章首先对法律事务专业的特征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该专业培养目标是为企事业单位、基层国家机关及社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法律职业人才.依据该目标提出了法律事务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法律事务专业的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体系,旨在推动高职法律事务专业的教学改革,以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法律职业人才.  相似文献   

15.
汪洋 《中国成人教育》2012,(15):140-141
高职院校开展实践教学是使学生在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等方面得到培养与提高的重要途径。文章阐述了构建高职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意义,依据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职业人"核心能力的分析,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就如何构建切实有效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系统分析。  相似文献   

16.
经济社会发展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无疑将成为我国高师院校职业教育专业发展的坐标和标杆。以"十九大"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指导,按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文件精神要求,职业教育必须适应新时代,按期实现职业类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转型。本文所指职业专业是师范院校教师培养专业以外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专业。笔者从区域性高师院校职业教育专业发展的新策略和新思维视角作了一些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技术经济学科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分析了我国目前工程技术教育和经济管理教育相互分离,学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不懂经济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践调查论述了高校理工科专业开设技术经济学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了把“技术经济学”课程作为全校理工科学生公共必修课的现实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专业调研是中职校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在专业调研中"职业、工种、岗位"等名词常出现混用,指代不清。本文以本地中职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的专业调研为例,辨析名词,明确范围,分类解析如何在专业调研中进行职业、工种、岗位的有效调查和分析。  相似文献   

19.
专业文化是高校与企业、专业与职业、学习与工作、理论武装和技能淬炼的纽带,是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交流渗透、融合对接的结果。本文在阐释专业文化内涵和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6个"校企共建"的角度,论述了体现专业文化"智囊团""畜水池""大染坊""动力场""助推器"和"黏合剂"功用和推进专业文化建设的具体路径,从而真正实现"校企合作"在理念、灵魂、思路和实践上的零距离无缝对接。  相似文献   

20.
本文针对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如何培养高素质的经济学专业"精品人才",形成自身的特色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实践,提出了我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确立应坚持的基础原则,设计了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分析总结出了我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特色,提出了"宽口径、厚基础,金融与国际贸易专业知识精深,具备资源环境经济与管理知识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