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4 毫秒
1.
汉武帝一生好仙,在许多重大政治事件背后都有他求仙的动机。张骞通西域除地缘政治、军事目的外,也有武帝求仙的考虑。武帝好仙既受神仙信仰弥漫的时代风气影响,亦是武帝本人企望长生不老的私欲使然。好仙使武帝在治国战略上轻重失序,到晚年方始悔过。  相似文献   

2.
童晓云 《陕西教育》2009,(11):92-92
汉末道教的兴起使养生与神仙思想盛行一时,以养生求成仙成为风尚,三曹的神仙思想受时代影响又有着各自的特殊性,曹操晚年信奉养生企慕神仙的目的依然是为了早年一统天下的儒家理想.曹丕信奉养生术但用儒家思想来抵制神仙信仰.曹植早年反对长生和神仙,后期因志向不遂而企幕神仙,用道家思想和游仙慰藉失落的心灵,却最终因其儒家理想始终不遂郁郁而终,他一生的苦闷和失落赋予他的神仙思想更为深刻的内涵,他的思想历程和解脱心中苦闷的尝试也有着普遍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抱朴子内篇>是魏晋神仙道教的代表作,全书囊括了道教神仙思想的哲学、伦理、科学和信仰等方面的内容,系统阐述了养生思想和各种修道长生的实践方法,其神仙道教具有十分明显的现世修炼,即世成仙的宗教特征.  相似文献   

4.
神仙信仰滥觞于远古时期的巫术信仰、鬼神观念和古老神话。巫觋的通天本领、鬼神的超凡神力和神话中长生不死与自由飞升的原始仙性是孕育神仙信仰的基本因子;巫术信仰、鬼神观念在社会各阶层的深远影响,古老神话在全国各地的广泛传播,为神仙思想的孕育提供了适宜的温床;方士对成仙的追求与鼓吹加速了神仙信仰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魏晋南北朝民间山岳信仰很大程度上受到道教文化的影响,不仅山神信仰与道教文化有密切的关系,民间的灵山崇拜也融入了许多道教服食养生、神仙文化的内容.另一方面,从早期道教神灵信仰、炼制丹药、法术等方面也可看出其对民间山岳信仰的吸收和发挥.  相似文献   

6.
嵇康养生论包含着丰富的"形而上"的哲学内容。在神仙论上,他接受汉代自然元气论,以之探讨成仙、长寿的问题,认为神仙不可学得,长寿却可实现。在命运论上,他认为人应该配合"天命",无心无意地清虚、养神、毓形,自然而然地遵循"自然之理",则长生就可水到渠成。在形神论上,他主张形神兼养才有益于养生。而最终他超越技术化的养生,主张要遗忘生死,在音乐山水中体会与天地自然合一的生命情怀,达到"至乐"的境界,是为境界论。因此,嵇康的养生之道并不肤浅,而是有着玄学特点与玄学意义的哲学理论。  相似文献   

7.
从游仙的形态与指向两个方面,对先唐文学中游仙主题的文化内涵进行了深入的阐释,认为"仙"代表着不死的信仰,包括灵魂不死与肉体不死的双重含义;而"游"则代表了求仙的努力和成仙的境界,它存在神游与形游两种状态,指向仙境、人间、甚至冥界.先唐文学游仙主题的表现模式对后世文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汉画中有很多悬挂兔肉的画面,也有很多捕猎兔的画面,说明汉代兔信仰是因兔有食用的价值。汉画中的捣药兔成为一个固定的形式,陪伴在仙人西王母身边。这说明兔有药用价值;可以说,捣药兔是汉代人对于远古发现中医药部族的怀念和记忆。汉画月中兔形象既表现了汉代人的天文月相知识又表现了汉代人的养生修炼观念和长生成仙的愿望。北京地区的兔儿爷崇拜,正是汉代兔信仰的现代依存和活化形态。  相似文献   

9.
汉代风俗文化对汉赋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风俗文化是汉赋题材内容的重要来源;汉赋的喜用铺陈夸张手法、风格闳富奇丽等艺术特点的形成与汉人喜爱奇谈虚语的风气、汉代的神仙信仰、汉人追求完整繁富的审美风尚以及其他种种多姿多彩的风俗事象都有一定关联;汉代文人赋对本时期民间文学有较多借鉴。  相似文献   

10.
道教成仙说主要有两种,一为肉体成仙说,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另一种为灵魂成仙说,在唐代以后盛行。由元代道教史籍可以看出宋元道教对传统成仙思想的革新:反对服食、炼丹等求仙术,提倡内丹、心性修炼;反对肉体成仙,提倡灵魂成仙观念。  相似文献   

11.
汉代人名中有大量反映长寿、长生观念的用语,而且其时代集中在西汉武昭宣三朝。这反映了神仙信仰的社会影响在武昭宣时期发展到顶峰,此后逐渐衰落。神仙信仰在汉代的盛衰有着复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岭南俗信是一种独具特性的民间文化,它与道教存有亲缘关系,其俗性率朴、巫俗庞杂契合道教的文化精神,其图腾崇拜、神仙信仰与道教信仰一致,有利道教的南传发展。汉晋时期,岭南成为中国道教的重镇,亲缘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以梁武帝为核心的萧梁宫廷音乐建设雅、俗乐并重,富于新变特征,直接促成了萧梁时代乐府诗的总体繁荣,推动了汉魏旧曲的创作热潮以及吴声西曲的宫廷化历程,产生了新的俗乐歌词体式、风格和新的俗乐创作方式,由此反映出宫廷雅俗乐建设、宫廷音乐审美旨趣与乐府诗发展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汉代是经学昌盛的时代,同时又是一个神仙方术泛滥的时代。汉代人一面对现实世界予以充分肯定,一面又幻想到神仙世界中去邀游;一面学经、解经,沉浸于繁缛冗长的经学束缚中,一面又奇思异想,创作出扑朔迷离、上天入地的神仙作品。在汉代经学与汉代神仙小说的纠葛交错中,可以透视出汉代人丰富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5.
先秦两汉时期,道教盛行,方术文化发达,直接影响了先秦两汉小说的萌生和发展,使这一时期的小说刻上了深深的宗教烙印。文章对先秦两汉小说人物画廊中的神人异士形象的分析,探究道教神仙方术思想对这一时期小说创作的影响,从中挖掘这些神人异士形象所蕴含的道教的生命意识,说明道教方术文化发展的平民化趋向。  相似文献   

16.
作为我国第一部神仙传记,《列仙传》较为鲜明地体现了早期神仙思想的特点。从《列仙传》所记群仙的来源来看,绝大多数是来自社会各阶层的普通人物;从形貌上来看,大多与常人相差无几,只有少数稍显怪异;从其升仙途径来看,主要是靠服食、导引行气等个人修炼的方法而得道成仙;从叙事模式来看,人仙之间的关系也显得较为密切,而较少隔阂。与上古时期带有贵族化倾向的神仙信仰相比,汉代的神仙思想已经带有较为浓厚的平民色彩。  相似文献   

17.
游仙观念来源于原始巫教和道家学派,在信仰、仪式与方技三个方面规定了游仙诗艺在汉代的发展方向和艺术形态特征。汉武帝时代的郊祀活动通过对神灵的献祭祈求游仙长生,祭神乐舞发展为游仙乐舞,在《郊祀歌》中得到完美的展现;同时游仙诗也是两汉时代世俗宴享仪式上的艺术消费品。汉代游仙诗艺具有仪式性、表演性和在场性特点,是从《楚辞.远游》到魏晋游仙诗发展的重要阶段,对魏晋文人同类题材作品的创作具有重大影响,成为古典浪漫主义的重要范型。  相似文献   

18.
民国时期武汉饮食文化与餐饮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对这一时期武汉饮食发展历史的梳理,分析其民国时期武汉饮食市场与饮食特色,进而探讨民国时期,西式饮食开始流行并发展迅速,对武汉饮食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使得此时期逐渐作别传统生活样式,接受新的生活方式,这些变化的原因就在于民国时期武汉的开放。  相似文献   

19.
唐代“双忠”张巡、许远二人享祀于非亲非故的僻远的潮汕地区,成为战神和保护神而受到人民的尊崇,形成一种独特的民俗信仰文化。究其因,与韩愈刺潮后而形成的韩愈崇拜密切相关,尊韩文化热孵化出“双忠”崇拜文化,韩愈的崇文兴教,滋润了“双忠”赖以生存的忠义土壤。  相似文献   

20.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于阗文化因西汉王朝统一西域得到提升;由于频繁的丝绸之路贸易,于阗成了东西文化的融汇之地;佛教的传入,使于阗绿洲居民的社会生活和精神信仰发生了巨大嬗变.这个时期是于阗文化的勃兴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