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相声是一种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传统曲艺节目.而“包袱”则是相声中幽默的载体.本文从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研究包袱如何在听众心理达到幽默的认知效果.  相似文献   

2.
王勇  张云彪 《文教资料》2010,(26):35-36
相声、小品等演员常利用“包袱”理论制造幽默的言语。本文在分析“包袱”和预设关系的基础上发现,预设相悖其实就是“包袱”技法背后的语言学规律。在具体分析小沈阳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幽默言语的基础上.初步总结出预设相悖生成言语幽默的三个具体方式.从而更充分地证明了言语幽默的生成机制其实是预设相悖。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5,(34):21-23
相声,作为一门幽默的艺术,主要通过包袱达到幽默效果。其包袱往往突破人们的定式思维,与心理预期形成反差。在相声创作中,可以通过逻辑偏离设计包袱,增强其趣味性。从前景化的视角研究相声《这事儿不赖我》发现,相声包袱通过对同一律、矛盾律、充足理由律三大逻辑规律的偏离制造幽默。前景化理论能很好地解释相声幽默的成因,并且对相声创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言语交际过程中,巧妙利用逻辑思维的“别解”,可以形成诙谐幽默、生动活泼的言语效果.言语幽默资料、舞台小品中的许多笑料、相声段子中的许多“包袱”等等,都有逻辑思维“别解”所引发的特殊效果.能够恰当运用这种言语交际手段,会对言语交际带来积极作用,对语言研究也带来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分析陌生化手法的审美特征并结合具体实例,说明了陌生化手法是产生幽默效果的重要方法;并分析论证了各种文艺形式都可以通过“语义的转移“达到产生幽默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衬跌”是一种写作手法,主要表现在章法上的一“衬”一“跌”.在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成名作《卡拉维拉县驰名的跳蛙》中“衬跌”手法的运用有力地凸显了作品的人物形象,增强了作品的幽默讽刺效果,给读者在阅读中制造了强大的心理落差.  相似文献   

7.
失谐理论又称乖讹-消解理论,是心理学、语言学中主要的幽默理论之一。失谐理论认为幽默是由预期信息和实际结果的差异在认知上产生的不一致感引起的。相声作为一种幽默艺术,是语言幽默的典型代表。相声中常使用语音、语义、逻辑、修辞四种幽默技法来创造“包袱”,产生幽默效果。这四种幽默技法均体现了失谐理论。本文从失谐理论的角度,结合相声作品实例,对四种幽默技法进行分析,探究幽默产生的原理所在,并对相声的创作给出指导。  相似文献   

8.
“幽默”在儿童文学作品中的表现有两种:一为“再现幽默”,一为“再造幽默”。前者为儿童生活、生命中自然发生并流露出来的引人发笑的场景、情状、言行;后者为儿童文学作家通过夸张、对比、变形等艺术手法,对儿童生活场景、生命情态进行艺术加工,而产生的引人发笑而又意味深长的文本效果。据此考察,台湾作家王淑芬的系列儿童小说《君伟上小学》可谓幽默儿童文学审美实践层面之典型范例。  相似文献   

9.
幽默风趣的课堂教学常常与巧妙的“比喻”分不开。在生物教学中,我运用“比喻”的手法,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学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例如,我在教学细胞这节内容时是这样说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相声是语言的艺术,它以其幽默诙谐的语言,打动听众,吸引观众。而诙谐幽默的语言是通过甩出一系列的“包袱”来体现的。“包袱”是相声塑造人物、推动情节、表现思想内容的重要手段,被相声艺术家视为命根子。我以为教学和相声是相通的,它也是语言的艺术,同样也可以设计“语言包袱”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完成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HSK”的试行,促进了我国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模式的转变。但因“HSK”对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具有不适应性,出现了“HSK”已达标,但不能用汉语授课的情况。,文章就“HSK”与新疆“双语”师资培训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德国“探讨式”教学模式是不同于传统教学的一种西方较为普遍沿用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指导的课堂教学,具有思想活跃、研究气氛浓郁的特点。借鉴这种教学模式,在中国目前特定的情况下,结合中国高等学府强调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的特点,进行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与应用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的研究,以及在专业素质教育培养上的教学模式改革。  相似文献   

13.
表示"非真"义,先秦多用"伪",现代汉语则说"假"。"假"对"伪"的替换是逐步完成的,南北朝时期,"假"已经在口语中替代了"伪";在书面语中的替换要晚一些,大致在宋代完成。  相似文献   

14.
“跑”字二音二义,阳平pao表兽足刨地,上声pao意为“急走”。音义分别,本不该相混。然今人多“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见了“虎跑泉”便念“虎pao泉”,此种误读之普遍,反映了我们语音史、词汇史研究在“跑”字上的缺位,以致诸多大型权威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普遍失误。阳平表兽足刨地之“跑”,是早在汉代产生的老词,上声之意为“急走”pao,是晚至元代才出现的一个新词。这个问题不解决好,也会直接影响到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文学史的表述。  相似文献   

15.
叶嘉莹先生一生从事中国古典诗词的教学与研究,构建起了博大精深的诗词学理论体系。“比兴”观是这一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兴”手法历史悠久,涵义丰富,叶先生对这一手法进行了探本性的阐释,并以此为基础,对中国诗歌史上诸多现象给予了令人信服的解释。先生指出“兴于诗”是中国诗歌的可贵传统,其基本精神是真诚和自由感发、联想。先生这一理论是其“兴发感动”说的基础,是探讨和研究其古典诗词学理论体系的门径,同时,对当前的古典文学研究也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历史上,“杨家将”父子祖孙、部曲僚属乃至巾帼女眷,满门历世以守土抗战为己任,同仇敌忾,百折不挠,视死如归,成为中国人民反对异族外来侵略、压迫的爱国主义经典。在诸家考证基础上,试图运用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手段与方法,着重就当年杨家将史地及人物生平事迹进行考略,以期为地方相关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之研究与开发推波助澜。  相似文献   

17.
原“体”     
“体”本作“醴”,其字义由人的身体以及身体外形演变为事物的本体以及外在形态,其中包括文体。在诗学语境中“体”作为一个开放性概念,与体式、体势、体貌、体性等范畴组成错综复杂而又有规律可循的诗学体系。同时,中国古代哲学的“体用”思想也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体”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8.
现代汉语中的“非”类格式按语义可分为三类,即意愿之必欲、情势之必须和推断之必然,三类格式在语义和语用上表现不同。另外,“意愿之必欲”和“情势之必须”类的“非”类格式可构成取舍句,而“推断之必然”类的“非”类格式则不能构成取舍句。  相似文献   

19.
陆俭明老师在其《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中,用"加以/进行休息"等为例解说自主范畴对汉语句法的制约作用,认为"休息"是双音节自主动词,因此可作为形式动词"加以"、"进行"的宾语。对这一例子及其涉及的观点提出几点质疑,并通过对"加以"、"进行"所带宾语的条件进行简要归纳。  相似文献   

20.
中华"和"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以中华"和"文化的积极思想引导高校学生,使之健康、积极、向上成长,在当前形势下,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本文就此分别从中华"和"文化对大学生在学业、情感、信仰等诸多压力的影响谈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