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问:我的儿子今年上初一,是数学课代表。他发现班里的同学有抄别人作业的现象,就记下这些同学的名字,交给老师。我想这是老师让他这样做的,但我不希望他做这种事。可他只听老师的,我不知道该怎样说服他。答:您的孩子大概是班里的好学生。老师让他这样做也是出于对他的信任。作为成人,我们认为这种方式不好,但孩子的心理或许有所不同。他可能把这种任务看成是老师对自己的特别重用呢。只有孩子的心理成熟到一定程度,才会意识到给同学告状的不妥。我们建议父母不要强迫孩子按父母的想法办事,但是可以引导孩子分析这种事情的利弊。具…  相似文献   

2.
老师在学校通过各种形式的奖励方法来鼓励学生想学、乐学,增强自信。父母如果在家也借机多表扬、加劲儿,像孩子一样重视老师的这份心意,二力合一,孩子不就进步更快,自信心更强了吗?这一切只因为我们对他的赏识。“不就是一张纸吗?”一位父亲在见到老师给孩子的表扬信时这样不屑一顾地对孩子说。我们的目光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不知他有没有想过这样做对孩子造成一种什么样的影响。在父母心中,它或许只是一张廉价的纸,可你是否知道它在孩子心中占有多大的份量?它是靠孩子的“辛勤劳动”得来的,你可知它来之不易?不只是一张纸…  相似文献   

3.
9月18日,全国著名家教专家徐国静老师给南京首届新父母学校的父母们进行了一场《好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的讲座。讲座结束后,众多的家长带着家教方面的疑问围着徐老师久久不愿离去。对此现象,一位在场的教育专家由衷的感叹:现在许多行业都要求有上岗证,惟独做父母的不需要。每个成年人都有生孩子的权力,但又有多少父母是懂得教育孩子的呢?  相似文献   

4.
心意卡     
我们班是寄宿班,孩子一周都生活在幼儿园里见不到爸爸妈妈。因此,孩子思念父母,父母想念孩子。怎样才能使这份真挚的情感表达出来呢?我们便在《家长园地》中开设了“心意卡”。每周一家长送孩子来时,可献给他(她)一个小小的卡片,上面写上自己对孩子寄予的希望和祝福,使孩子感到父母爱他(她),仿佛天天跟他(她)在一起。周末时,老师和园长将孩子的表现及对他(她)的祝愿也写成“心意卡”送给家长。这样,家长不仅了解了孩子一周在园的生活学习情况,而且使他们感到自己的孩子每时每刻都在得到老师和园长的关心、爱护,家长就更…  相似文献   

5.
《可贵的沉默》是一篇略读课文,讲的是上课时老师了解到,几乎所有的爸爸妈妈都知道自己孩子的生日,并向孩子祝贺,然而知道爸妈生日的孩子却只有几个,且没有一个孩子为自己的爸妈祝贺生日的。最后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孩子们懂得了去爱自己的父母。教学这课的目的是要使学生从故事中受到教育,做一个既能感受到父母的爱、又能关爱父母和关爱别人的人。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一个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老师。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们在学校里生活的时间占了很大一部分,而相处时间最长的莫过于班主任老师了。作班主任很辛苦,但也有乐趣:批改作业时,一看字迹就知道是谁写的;一谈起班里谁最调皮,谁最乖巧,谁最老实……那些可爱的样子就会马上浮现在  相似文献   

7.
“梁老师,我是小楠,我在这里为我做的事向您道歉,我知道我伤害了您,请您一定要原谅我。”近日,这份出现在报纸上的道歉信让不少读者颇觉纳闷。因为小楠与同学说话时骂了梁老师一句,被梁老师要求道歉。虽然父母提出在全校师生面前公开道歉。仍未获同意,只好按照梁老师的意思,花260元在报纸上登了一份公开道歉信。(据《大连晚报》)  相似文献   

8.
我曾收到过许多父母的来信,他们伤心地告诉我说孩子到了十三、四岁,反而变得不懂事了,心里有什么话都不愿告诉父母,为此,他们只好用偷看孩子日记。偷拆孩子信件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但被孩子知道后,与父母有了更大的隔阂,家庭气氛显得很尴尬,做父母的非常苦恼。在这期的“家教话题”里,董炳新先生谈的话题“不必知道孩子的一切”,也许会给这些父母一些启发。亲爱的家长们,希望你们能理解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给他们心中留一片自己的小天地。  相似文献   

9.
合理吃早餐     
本期“我家食谱”重点推出早餐系列。早餐的重要性很多父母都了解,但怎么做,做什么才会营养又方便,可能大家就不是太清楚了。我们特意邀请营养专家高影君老师,把他们在多年的实践中总结的具体做法提供给读者。 为了让孩子吃好一日三餐,高影君老师同关桂梧等专家共同编纂了《中小学生营养餐食谱汇编》,这些食谱,针对孩子的不同年龄,所处的不同季节和不同区域,随之变化。父母既可以参照本地区的相关做法,有兴趣或条件也可以做些过去孩子没有接触过的其他的食物,也许对孩子是种新的尝试,更能引起孩子的食欲。《中小学生营养餐食谱汇编》由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0.
自“孙老师热线”开通以来,关于青春期孩子的问题在咨询中占了很大的比例。其实,问题最主要的方面是很多父母不知道怎样与这个年龄的孩子进行沟通。我们为大家选择了德国心理学硕士、作家黑尔加·吉尔特勒(Helga Gurtler)的《做父母真烦人—一如何与青春钱的孩子沟通》的部分章节,希望对家有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无声胜有声     
一朵小红花黄朝阳是苏北盱眙来的孩子,曾经因触电烧伤了脸部和颈部,父母因此对他百依百顺,使他变得自卑而又任性。他在班里是个公认的调皮孩子,我曾努力要扭转这种情况,想尽了各种与他沟通的办法,但都在他的调皮捣蛋之下失败了。时间久了,孩子们便有些排斥他,我也有一种挫败感,不知道该怎么做。  相似文献   

12.
《中学生电脑》2005,(4):5-5
刘超在班里出了名的淘气,但是从上个月起。他成了全年级老师都格外心疼的孩子——因为在迎接期末考试的那次家长会上,刘超的位子是空的。他痛苦地告诉老师:他的父母已经离婚,母亲去了外地,父亲则经常很晚回家。但就在周末,班主任在学校门口遇到了来接儿子的刘超父母,原来一切都是谎言。  相似文献   

13.
无声胜有声     
一朵小红花 黄朝阳是苏北盱眙来的孩子,曾经因触电烧伤了脸部和颈部,父母因此对他百依百顺,使他变得自卑而又任性.他在班里是个公认的调皮孩子,我曾努力要扭转这种情况,想尽了各种与他沟通的办法,但都在他的调皮捣蛋之下失败了.时间久了,孩子们便有些排斥他,我也有一种挫败感,不知道该怎么做.  相似文献   

14.
2009年8月4日《武汉晚报》讯年轻一代的父母都知道不能打孩子。可哈佛教育学博士王涛却给了父母打孩子以理论支持。 王涛博士应邀来汉做“爱与规矩”的亲子教育讲座。讲座前,王涛博士现场做的调查发现,在场大部分家长都挨过父母的打,但对于自己的小孩做错事是否也需挨打,家长们有些困惑,打过孩子的父母则颇感内疚。  相似文献   

15.
毛毛是我辅导过的一个五年级的男孩,这孩子在学习上很是刻苦,但不知为什么,所有的功课都成绩平平。尤其是数学,无论他怎么努力,考试的成绩总在七十几分徘徊。据我的了解,毛毛的父母对他的学习一直采取“高压政策”,他们想让孩子考上重点中学,就急于求成忙着给孩子开小灶,请各种老师做家庭辅导。  相似文献   

16.
过分的溺爱     
翅飞 《小学生》2006,(12):14-14
原来的班里有个同学叫小鸿,他的母亲对他的爱是一种溺爱。小鸿是我们班最吵的一个,成绩也不好,而她的母亲却……老师批评小鸿的时候,她站出来,说老师偏袒其他学生,只骂小鸿,扬起手要打老师,还说要把老师告到县教委去。小鸿考试差时(几乎每次都不及格),她又跑到学校,说老师不教孩子,不给孩子上课,不给孩子辅导,还闹到校长室去。小鸿作业不做(都是空白),老师没法改,小鸿母亲竟在学校操场上大骂老师,使老师颜面扫尽。现在,我已经不在那个班了,原来的老师也没教他了,真不知小鸿会被他母亲溺爱成啥样。  相似文献   

17.
季美娜 《辅导员》2010,(6):23-23
前些天,学校里有一位数学教师生病了,学校让我给这个班代几天数学课。 上课前,我先向这个班的班主任简单地了解了一下班级学生的整体情况,还得知这个班里有一个学生学习成绩特差,往往是一节课下来什么也学不会,但品质各方面都挺好。为了能让这个班里的所有学生都接纳我、喜欢我,上第一节数学课《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时候,我使出浑身解数,做好了充分的课前备课。课堂上凭着多年的教学经验,我游刃有余,  相似文献   

18.
《教育科学论坛》2002,(2):16-18
1月初,苏州当地媒体报道了这样一件事:苏州市某私立学校一个学生的家长——一位有钱的公司老总,寒假前在酒楼宴请孩子所在年级的所有老师。席间,这位家长大倒苦水,说自己一直都太忙了,忙得没有时间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最近他开家长会的时候才发现孩子的成绩已是一落千丈。这位家长表示,他很想和孩子做一些交流,但工作上的事情已让他觉得分身乏术,在教育孩子方面确实有心无力。他希望他的孩子将来能考上很好的大学,能有一番作为。所以,他想请老师们以后能多抽出点时间来关心关心自己的孩子,让他的孩子成绩能提高一些。酒席快散时,该家长又给老师们上了一道特别的“菜”,他给在场的二十几位老师,每人送一台高档的掌上电视。这位家长最后说,他虽然有钱,但没有时间,再次希望老师们能多抽出点时间给他的孩子一些关心。家长该不该送这份礼?老师该不该收这份礼?消息刊载后,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相似文献   

19.
问:由于搬家,我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转入了一所新的学校。学校很好,老师也很负责。可最近儿子总是闷闷不乐。我再三询问,儿子才告诉我:班里有个男生很历害,排队的时候他排在我儿子后面,提出让我儿子每天给他带好吃的,否则就踩我儿子的脚。而且还威胁我儿子不许告诉老师和父母。我儿子没有给他带吃的,结果一节体育课下来,我儿子不知要提多少次鞋。我想把这件事告诉老师和那个孩子的父母,又怕把儿子与同学的关系弄僵。我应该怎么做呢?答:同学之间发生矛盾是很正常的事情。小孩的特点是今天闹意见了,明天又和好了。做父母的不必太…  相似文献   

20.
大家都知道,《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情感性很强的文章。今天卢老师带着孩子走进文本,使孩子们情有所动,理有所悟,总体上说这是一节很好的课,在高年级语文教学上给我们做了一个榜样。我有两点感受想强调一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