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语文教学应重视学生主体性的构建。所谓主体性,就是具有自由的人格、强烈的自我意识和高度的创造力,就是人所能意识到的潜能被充分地发掘出来。马克思说:“人的主体性,并不是孤立的自然生成的,而是在和他人的相互关系的作用下产生的,是通过认识他人、理解他人来发现自己的。人是社会的存在物,人又是对象存在物。”巴赫金说:“一个意识无法自给自足,无法生存,仅仅为了他人,通过他人,在他人的帮助下才展示自我,认识自我,保持自我,最重要的构建自我意识的行动,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了关于意识的两个基本理论问题。其一是关于意识能动性的客观来源问题。王阳明虽不否认客观事物的存在,却不敢承认其中包含着客观之理,就是由于其不明白客观之理与为我们所认识的理的差异,而以主观之理的存在形式来要求客观之理的结果。其二是自我意识与客体意识的关系以及自我意识的本质与作用的问题。自我意识与客体意识同为人的意识的两个不可缺少的领域,二者的统一性是其根本性质。统一性的根本表现是二者之间的协调一致,而这种协调一致开启了二者之间的相互补充和转化。人的一切意识活动都是由二者的协同活动组成的。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两次论及的“自然界的人的本质”这个命题,包含着对人与自然界相互关系的极其深刻的思考,是马克思主义的生成本体论和人本生态观中极其重要的观点。基于人与自然界的对象性关系,对于这个命题的具体内涵可以从构成元素、结构动力和整体生态三个层面来理解。正确阐释这个命题的内涵和意义,不仅有助于回答一系列重要的相关问题,深入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更有助于认识审美活动的生态本性、自然美的人性本原、自然界之所以是人的生命和精神家园以及自然性成为艺术美的最高境界的根本原因。这个命题实际上是人本生态美学的一块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关于两个尺度统一的思想,揭示了基于实践的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辩证发展历程,其中·既指明了人与自然的联系,即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自然界;又指明了人与自然的区别,人高于自然界,并通过主体性活动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坚持和发挥马克思的这一重要思想原则,对于人们建设生态文明,从而自由自觉地发展与实现自身,无疑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人类意识的最本质的特征是自我意识,每个人的自我意识又构成了每个人的人格核心。“自我意识把人的愿望、爱好,欲望、习惯和利益结合成统一的体系,在日常生活中构成个人的内心世界,对人格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伟大而崭新的社会实践活动,需要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和引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界之间双向依赖和相互作用、人类改造自然的一切活动受自然界及其规律性制约、人应善待和保护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是生态系统的调控者和协同进化者等生态思想,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是引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践方向的精神旗帜。  相似文献   

7.
关于生命的起源充满了太多的神秘感,生命的活动可以用语言文字亲切地表达,人的自我意识更加倾向于对于生命的敬畏感,而对生命的依托的感悟则可以用生动的语言文字进行表达。语文阅读以及写作与独立人格的生命息息相关,这是一个生命的循环。人们对于生命的伟大的体现是来源于阅读那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所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只有真正地体会到生命的伟大才能真切地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生命世界的绚烂多姿。所以在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上,应该重点培养小学生对于生命的伟大以及宝贵题材的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价值观以及好的自我意识的独立。  相似文献   

8.
《寂静的春天》被称为绿色经典。蕾切尔·卡逊向人们揭示了泛用杀虫剂等化学物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系统的失衡。她指出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家园,人本身也是自然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利用科学技术的同时,人类要反省自己对待大自然的态度,尊重生命,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界。蕾切尔·卡逊的生态思想极大地影响了普通公众的生活和思想意识,使得环境保护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9.
要谈自主人格,我们首先须搞明白什么是人格.据心理学定义:人格是决定一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是个人具有一定倾向性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主要由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三部分构成.这样一来,自主人格就不难理解了,那就是个性倾向、个性心理和自我意识中,独立、自主、民主、责任、批判、创新等意识更为突出的人格.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五大”所确立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其实质就是强调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性。它不仅涉及到人和自然必须协调发展的理论问题,同时也是在新时期如何强化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现实问题。1人和自然必须协调发展众所周知,自然界的长期演化在特定的时期产生了人类,可以说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但是,人区别于其它生物,就在于意识活动使人具有了能将自我与环境加以明显区分,社会实践活动使人成为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种力量。因此人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从而形成了人和自然的特殊关系。表现为:一方面人…  相似文献   

11.
从黑格尔"精神的人"、费尔巴哈"感性的人"到马克思"现实的人"的理论,不仅推动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发展,而且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提供了重要理论来源。中共中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实践和体现了马克思"现实的人"的理论。  相似文献   

12.
论马克思生态思想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马克思的理论中包含了深刻、现实的生态思想,这种生态思想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域中把握住了人与自然、历史与自然的真正统一,并以现实的实践性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马克思生态思想中包含的物质变换概念、节约思想、环境再生产思想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直接的理论资源;马克思生态思想对资本逻辑的揭示与资本主义制度反生态性的批判,又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社会主义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道路提供了重要指导。  相似文献   

13.
埃里希.弗罗姆性格理论是其对弗洛伊德性格理论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综合发展的结果。尤其是他通过建构一种社会性格理论,并将其作为社会批判、诊断社会缺陷的思想武器,从而能够为人类提供一种社会改造方案,是弗罗姆独特的贡献与最终目标。虽然弗罗姆性格理论的基石——人性论内含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导致其性格理论同样不能脱离唯心主义的篱藩,但其性格理论对于当代的伦理教育仍然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文如其人”是中外文论中的一个传统命题。意指作家的人格修养、性格气质与文学作品的思想倾向、艺术风格的一致性。而纵观中西文学史,“文人相悖”的现象屡见不鲜。深究其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文学创作的技巧性掩盖了作家现实生活中的日常个性;一是人性的复杂性使其在作品中的表现亦真亦假,“人”、“文”难分。  相似文献   

15.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与异化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真正钥匙。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既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观察和分析人与社会的方法。本文从马克思、恩格斯封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入手,概括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含义,即个人的“类特性”在个人那里的全面发展、个人的“社会特性”在个人那里的全面发展、个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并初步探索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政治文明、市场经济、物质文明、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的建设、建立中具有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张焕明 《培训与研究》2008,25(10):37-39
人作为自然界中的异质性存在是一种主体性存在,具有主体性。尽管生态环境的恶化与人的主体活动相关,但人的主体性并不因此而消解;隐藏于人与自然关系之后的是人与人关系,这决定了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和改善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必须坚定人的主体性存在,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7.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阿尔都塞在《保卫马克思》一书中提出马克思思想历程存在“认识论断裂”。审视阿尔都塞所谓马克思“认识论断裂”的三个理由,可以得出结论,马克思人的本质概念与历史唯物主义核心概念密切联系、人的问题构成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不可或缺的内容与主题、意识形态与科学理论的难以截然区分,这就表明阿尔都塞关于马克思思想中“认识论断裂”主张是有失偏颇的。剖析阿尔都塞所谓“认识论断裂”主张的失当之处对于弥补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人的本质与历史唯物主义关系上的困境、正确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与人的内在联系、明确科学与意识形态的辨证关系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坚持以人为本,是做好学校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原则,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人的全面发展、人是历史主体基本观点构成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理论基础。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理论对学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必须坚持的教育理念与方法论原则,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高又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与方法要求。  相似文献   

19.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阿格尔从马克思自然观、异化劳动理论和危机理论出发,提出了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危机理论"。按照他的看法,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生态危机已取代经济危机占主导地位成为主要的危机类型;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所导致的"异化消费";解决生态危机的出路在于"期望破灭了的辩证法"。文章意在对阿格尔"生态危机理论"进行全面阐述并作出简要的评述。  相似文献   

20.
过度评价中国传统思想中的生态哲学特性和把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和生态问题归因到主体性的张扬是围绕主体性问题来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存在的两种流行误解.我们应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理性地看待这两种观点,从而理性地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