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2 毫秒
1.
《集宁师专学报》2018,(4):31-34
蒙古族传统音乐"阿斯尔"的发祥地——察哈尔,是蒙古的政治文化中心。因察哈尔历史上曾是蒙古族的宗主部,决定了"阿斯尔"音乐在蒙古族音乐中的独特地位。由于社会变革与历史变迁,使"阿斯尔"兼具了宫廷音乐与民间音乐的特色。"阿斯尔"音乐曲调庄重典雅,节奏生动活泼,深受蒙古族以及现今察哈尔地区人们的喜爱,成为察哈尔蒙古族传统音乐的天籁之音。笔者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重新对察哈尔蒙古族传统音乐"阿斯尔"的流变与传承进行梳理,并期望对"阿斯尔"的保护与创新同广大学者一起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
《集宁师专学报》2014,(1):43-51
察哈尔部落,起源于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时期的护卫军,形成于北元时期的察哈尔万户,止于满清时期,形成了察哈尔八旗四牧群。由于察哈尔部的历史地位,使其传承了蒙古汗国、蒙元以来的宫廷文化,所以其语言、音乐、服饰、礼仪、饮食、手工艺术等等无不浸透着宫廷色彩,在历久弥新的演进发展中形成了底蕴厚重、绚烂多姿的察哈尔文化。察哈尔蒙古族以其独特而优秀的文化内涵和基本精神蜚声古今中外,本文就察哈尔蒙古族文化核心理念及其基本精神进行粗浅梳理论述。  相似文献   

3.
《集宁师专学报》2018,(1):36-42
察哈尔蒙古服饰是随着蒙古族生产生活方式的逐渐转变,在保留其基本形制、穿着风格的同时,吸纳其他民族的服饰风格而形成演变的。本文以察哈尔蒙古族服饰为研究对象,依据察哈尔蒙古族的历史文献资料,结合乌兰察布、锡林郭勒地区察哈尔蒙古族服饰的现状,阐述了蒙元以来察哈尔蒙古族服饰的变迁以及其体现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4.
《集宁师专学报》2019,(1):31-34
藏传佛教进入蒙古后,以佛教信仰为内容的节日也开始大兴。藏传佛教各寺院的宗教节庆,是宗教法事活动之一种,是为了形象地传播佛教教义,吸引教民而创立的。察哈尔蒙古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如今的察哈尔蒙古族仍然保留着祖先留下来的传统。该文主要以乌兰察布市和锡林郭勒盟为例,介绍察哈尔蒙古族节日和习俗的宗教影响,探究传统习俗的变迁与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5.
《集宁师专学报》2019,(3):31-34
察哈尔蒙古族作为蒙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其最主要的居住形式是蒙古包。蒙古包受自然环境、经济方式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形成了独有的游牧文化特征,蕴含了游牧民族特有的居住习俗和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6.
幼儿园开展蒙古族民歌教育活动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幼儿教育的本土化以及幼儿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以呼和浩特市蒙古族幼儿园为例,对幼儿园开展蒙古族民歌教育活动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对幼儿园开展蒙古族民歌教育活动的内容、途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幼儿园开展蒙古族民歌教育活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诸如少数民族音乐价值观的失落;课程设置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脱离;蒙古族民族音乐师资及相关教材、音像资料缺乏等。对此,蒙古族地区幼儿园及教育主管部门应提高对蒙古族民歌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加强民族音乐教师队伍建设。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等。  相似文献   

7.
察哈尔蒙古族民歌的形式多种多样,不同时期因创作者情感的转变及风格也不尽相同。本文从察哈尔民歌地域性的差别及歌曲旋律所表现的艺术风格的不同入手,对察哈尔民歌的艺术风格进行研究和分析,对察哈尔民歌艺术进行挖掘和研究,以期传承、保护和发展察哈尔民歌。  相似文献   

8.
鄂尔多斯蒙古族长调民歌是与鄂尔多斯蒙古族短调民歌共存的一种声乐形式,这种蕴含时代特征的艺术通过千百年的传承成为了蒙古族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对鄂尔多斯蒙古族长调民歌传承中的地域与风格进行研究,首先对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形成与特征进行了简单的阐述,然后对鄂尔多斯蒙古族长调民歌在传承中的地域风格形成进行了分析,最后阐述了长调民歌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及一些建议,希望能对蒙古族长调民歌的研究和发展贡献微薄的力量。  相似文献   

9.
相较于其他民族舞蹈来说,蒙古族舞蹈具有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对于蒙古族舞蹈的形体分析和审美探讨,能够在了解舞蹈情感内涵的基础上,促进舞蹈在当今时代的传承发展。本文通过深入分析蒙古族舞蹈,探究了蒙古舞舞蹈中"力"与"形"的相互关系,明确了蒙古族舞蹈的身韵、风格、体态等,有助于蒙古族舞蹈在当今时代的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10.
蒙古族传统音乐的抢救、保护和传承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除了以原生态形式保护和存档静态保存以外,当代艺术教育中的活态传承则更是抢救、保护和发展蒙古族传统音乐的长效之举。因此,作为弘扬和传承民族音乐重要基地的当代高等艺术院校,不断地加强蒙古族传统音乐学科体系和专业建设,完善蒙古族音乐人才培养机制,维护、强化、延续其生命力,增进其自身的可持续传承的能力,是抢救、保护和发展蒙古族传统音乐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就三弦源于弦鼗的观点提出质疑。另作新论。通过三弦的史料记载和考据三弦应源于蒙古民族所创制的西那嘎。也就是说西那干胡兀日的另外一种变体。由此蒙古人把三弦也叫“西那嘎”或“胡不儿”。它并非源于弦鼗。更不是“盖琵琶本四弦,三弦者,减去琵琶一弦也”的说法。古代蒙古人创制三弦时。也不是简单地把二弦或四弦改为三弦.而是以蒙古人的制作方法、发声原理、美学观点以及声音特点进行了创制。制作材料上遵循自产自制的原理.把琴箱蒙上羊皮,张拉羊肠做琴弦,长颈无品,无论是在蒙古包。还是在马背上操弄极为方便。三弦把蒙古族胡兀日类乐器的四、五度定弦法融为一体,并丰富了胡兀日类乐器的种类。  相似文献   

12.
尚义县四台蒙古营是蒙古族为主的自然村,多数蒙古族最先学会蒙古语;村民均会尚义话①,半数以上的人会普通话,近七成的人会蒙古语。尚义话是当地主要交际语,在家庭内部和本民族之间,使用蒙古语的以中老年蒙古族为主,青少年和部分中年人主要使用尚义话。村民对普通话的社会地位评价最高,对蒙古语文社会地位的评价低于汉语文,对尚义话的实用功能评价最高。因语言环境、语言态度的变化,蒙古族的蒙古语程度出现明显的代际差异,蒙古语的使用逐渐衰微。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赤峰市萨力巴乡乌兰召村"呼图克沁"是由傩文化、萨满文化、查玛文化、汉文化、蒙古族民间文化等融合的产物。从艺术特色来看,"呼图克沁"继承了蒙古族萨满教傩舞、佛教查玛、汉族秧歌的有益成分,堪称是蒙、汉、藏民族文化交流的结晶。尽管"呼图克沁"受上述文化的影响和渗透,它却始终保持有蒙古族民间文化特色。它为蒙古族群众喜闻乐见。它的演员全是蒙古族人,它的表演全用蒙古语,由此可见,"呼图克沁"是地地道道的蒙古族民间艺术,尽管受多种文化影响,却改变不了它的这一本质。  相似文献   

14.
尚义县五台蒙古营是河北省的蒙古语言文化孤岛。当地主要使用蒙古语,蒙汉双语人占95.1%;22.8%的蒙古族会蒙古文,其中75%是从内蒙古嫁到本村的女性;27.3%的小学生在内蒙古的蒙古语学校就读。村民对普通话的社会地位评价最高,对蒙古语的实用功能评价最高。蒙古语保留的主要原因是:民族聚居、与内蒙古蒙古族通婚、部分在读学生接受蒙古语文教育、村民对传承蒙古语言文化持积极态度。蒙古语仍会作为当地主要交际语,并发挥传承蒙古族文化的功能。随着外出打工人数的不断增加,青少年虽能用蒙古语交流,但与中老年产生了代际差异。  相似文献   

15.
清朝建立后,开始给各蒙旗划定界限,严禁属下蒙古人随意越旗流动。但在整个清代,蒙古人的越旗流动从未间断过。尤其是喀喇沁等南部蒙古人的北迁(又称北上)活动更为活跃,被称为"清代东蒙古移民流动的第二波浪潮"。这些南部蒙古人的北迁活动,对整个东部内蒙古的社会变迁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蒙古族民歌是蒙古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的发展和音乐文化的繁荣,促进了蒙古族民歌与不同音乐体裁和创作方式的逐步结合,孕育、产生了以蒙古族民歌为题材、具有蒙古音乐风格的器乐曲。蒙古族民歌的器乐化发展,既保持了民族音乐的内涵和普遍的表现形式,又融合了当今中西音乐的多种创作技法,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将对蒙古族音乐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7.
草原文化的核心理念是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蒙古民族服饰选用大气、庄重的白色、蓝色、红色作为服饰的基本色,配以鲜亮的金黄色,表现了蒙古民族豁达、率真、开朗的性格。服饰的面料、色彩、图案、设计反映了蒙古族服饰崇尚自然之美、注重和谐的风尚。丰富的服饰种类、华贵的服饰风格,形制由左衽变为右衽的过程,体现蒙古民族服饰在发展中注重兼容并蓄的特征,通过蒙古民族服饰作为信物的载体,传递出恪守信义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8.
游牧化是蒙古民族的传统化,完善于13世纪初。随着生存环境和生业方式的变化,蒙古民族这一本土化在与他族的交往过程中不断地发生变迁。蒙元时期蒙古化进入了鼎盛时期,多元化的共生和蒙汉化的适应是其变化的主题;明清时期。蒙藏化的融合和满蒙化的综合,使蒙古化进入了低落和转型期;清末,外力的冲击和内力的涌动,揭开了蒙古化现代化的序幕,从而奠定了蒙古民族现代发展的格局。  相似文献   

19.
以扎赉特旗非开放地区为研究对象,利用《兴安南省扎赉特旗实地调查报告书》(兴安局,1939年)、《开放蒙地资料第五辑:西科后旗扎赉特旗开放蒙地调查报告书》(兴安局,1940年)等文献资料,对20世纪上半叶处于游牧经济向半农半牧经济演变之中的扎赉特旗蒙古人进行事态研究。研究表明,扎赉特旗蒙古人的经营方式有了农牧并存、多种经营的特点。这种经营方式是建立在努图克人和外来蒙古人、原住民和移民、雇佣和被雇佣的复杂关系上的。努图克人和外来蒙古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从扎赉特旗蒙地开放开始一直延续到20世纪40年代末期。伪满洲国政府也实施一系列方案企图改善上述各种社会问题,但是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在内蒙西部和察南、晋北地区建立蒙疆政权,其首要目的是要把这一地区建成所谓“防共回廊”的一部分,为将来的对苏作战和将其势力向亚洲内陆地区扩张进而孤立中国做准备。但是,另一方面日本为了支持战争,需要掠夺战略资源,又要把蒙疆作为资源基地。这样,日本的蒙疆经济政策就出现矛盾,如果要建立所谓巩固的防共基地,就必须形成相对独立、完整的经济体系,但如果要作为资源基地则是进行重点开发,建立掠夺型经济体制,并不需要考虑蒙疆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由于日本对于蒙疆战略地位的认识出现分歧和转变,日本统治蒙疆的经济政策动摇不定,最终还是采取了掠夺资源型的经济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