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在新时代迸发出新的活力。文化类节目《非遗里的中国》围绕传统非遗项目,在叙事视角、叙事方式、叙事时空、叙事语言等四个方面凸显节目特色,以多元视角、多重时空、沉浸体验的方式,讲述非遗文化,传承非遗精神。这也是文化类节目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探索。  相似文献   

2.
王前慧 《视听》2022,(5):49-51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在新的媒介环境下需要新的载体、策略和创新表达,从而实现情感上的共鸣与认同.文化类综艺节目也成为传播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进行舆论引导的重要传播阵地.《典籍里的中国》聚焦典籍,通过"典籍+戏剧+时空"的表达方式,构建出脉络清晰、叙事宏大的"典籍"背后的故事与文明,为文化类综艺节目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提供...  相似文献   

3.
纪录片《一次远行》以全球疫情为背景,讲述散落在世界各地的中国留学生于困局中寻找光亮的故事。作品通过相对特殊的叙事主体、故事化的纪实叙事方式以及历史事件与个体成长的融合叙事,传递出浓厚的人文价值和时代精神,凸显着价值引领与情感认同的双重功能。  相似文献   

4.
文博类节目在弘扬传统文化、塑造文化自信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将传统文化年轻化并为当代青年所接纳,是当下节目生产者在编码环节值得思考的问题.叙事化文博节目《此画怎讲》通过名画"开口说"的形式,将高居庙堂之上的人物画请下神坛,并找到与年轻人的对话方式,使虚拟语境中的"文物故事"与现实语境中的"传统文化"对接,让传统文化艺术在大众心中活起来.对于文博节目的 创新发展而言,还需把握文化元素与娱乐元素的平衡、运用数字化技术以增强节目生命力、实现传统文化带动文化经济的价值延伸.  相似文献   

5.
冬季奥运会新闻特别节目《冬奥来了》率先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前定期报道.节目在传播策略上从传播主题、形式、表达、渠道四方面多元创新.内容呈现上积极发现中国故事,通过冬奥建设、三亿人上冰雪运动和传统文化体现了民族自豪、全民健康以及文化认同的正向价值追求,实现了社会效益的丰收.节目的 内容把控与传播创新成为推动电视发展的有效路...  相似文献   

6.
文化类电视节目作为广受大众欢迎的一种文艺形式,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面对如今井喷式发展的文化类节目,其在选题上更加多元化、制作上更加主流化,但背后所存在的同质化、传播局限化等问题仍不容小视。本文以《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为例,从其选题角度、叙事手法及社会领域、文化领域的多领域传播价值入手,探析文化类节目在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下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7.
杨琰 《今传媒》2022,30(2):47-50
网络文化类节目是推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本文在传播仪式观的视角下,以网易云音乐和新华社联合出品的网络文化类节目《不曾遗忘的符号》为典型个案,从仪式场域、仪式符号、仪式互动三个方面解构网络文化类节目的仪式设置,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网络文化类节目在促进文化认同方面的巨大功用,以期对网络文化类节目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马伟海 《新闻世界》2012,(2):113-114
纪录片作为对外传播的重要窗口,在外宣和对外文化传播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目前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偏离现实,未能很好地承担对外传播的任务。本文通过对《西藏一年》文本的多层次、多角度和多手段分析,从纪录片的结构、内容、故事、情节、人物、剪辑节奏、镜头运动、画面等多方面进行叙事分析。从而得出纪录片视域下的"中国故事"对中国纪录片发展方向探索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典型人物报道对弘扬时代主流价值、塑造民族文化精神等方面具有深远影响。如何使报道更有传播效果、使典型更富感染力是学界关注的热点论题,也是业界报道手法创新的永久命题。本文试图以文化认同为切入点,以《感动中国》为例,分析其典型人物报道中体现出的传统伦理道德、政治文化、民族/国家文化认同取向,借以深入探讨典型人物报道变革的前景及方式。  相似文献   

10.
李璐桐 《今传媒》2010,(12):80-82
交友类节目在十年前的中国风靡一时,为中国交友类节目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年后,以江苏卫视《非诚勿扰》为代表的新派交友类节目风靡全国,高居收视榜首。新派交友类节目倚靠新时代的背景文化、个性的嘉宾、故事化叙事以及真实感营造了一个全新的节目模式,成为新派交友类节目制胜的关键。本文对于新派交友类节目的研究现状、模式特色以及对于模式中不足浅要分析,对于当下以及未来新派交友类节目的发展具有参考性价值。  相似文献   

11.
文化类节目《汉字英雄》在2013年的夏天推出后,迅速占领了暑期档的电视荧屏,本文从节目模式、传播模式、受众本位方面来分析与阐述该文化类节目的成功之处,并对其成功背后的发展瓶颈和现实隐忧作了进一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事关国家形象塑造和国际话语权争夺。基于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联手新民晚报社制作的百集融媒体产品《百年大党——老外讲故事》,从叙事主体、叙事内容和叙事方式三个层面分析“他者”视角下讲述中国故事的策略运用,进而阐述“他者叙事”在对外传播中发挥的独特价值。同时,对“自我陈述”与“他者叙事”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考,在讲好中国故事过程中要把坚持“自我”立场与正视“他者”角色结合起来,共同形塑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3.
电影《长津湖》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的情感共鸣和价值共识,丰富了主旋律影视传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家国情怀和价值理念的传播形式及叙事方式.它以正义战争的主题设置,激发了人们对弘扬抗美援朝精神的思考,关联着家国情怀的记忆和镜像.宏大的战争叙事、微观的人物塑造、红色文化挖掘的历史、生活、视觉传播情境创设,在引起观影者情感共...  相似文献   

14.
王祎 《新闻世界》2014,(11):139-140
《舌尖上的中国2》播出后,在保持高收视率、扩大海外影响的同时,也引起了外媒的非议,被指并非纯粹的美食纪录片,而是一档爱国主义教育节目,将个人情感上升到了政治层面,意图藉助食物来宣扬民族和谐。本文认为,美食对于民族文化与国家认同的塑造朴素而有力,是爱国主义心理归属的基础。在社交媒体崛起带动下传播方式不断重构的时代,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与大众文化相结合,充分利用传播媒介,推进从"宣传"到"传播"的转型,摒弃生硬叙事,寻求柔性呈现。  相似文献   

15.
刘燕 《东南传播》2023,(1):133-136
以“诗词”为核心的大型文化类节目《2022中国诗词大会》一经推出再次顺利出圈,让已走到第七季的《中国诗词大会》成为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象级案例。本文从文化价值、题材样式、技术赋能、传播手段四个角度着手,探究《2022中国诗词大会》在融媒体语境下的创新策略,以期为后娱乐化时代文化类节目的创新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时政类微纪录片《思想的力量》既是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生动诠释,也是共情传播视角下讲好中国故事的新范例。该片通过场景沉浸、视听赋能、平民视角等共情元素的嵌入,以及他者视角与自我叙事的融合、心理移情与群体感染、符号传播与仪式表达等共情策略的运用,实现了培育民族精神、弘扬主流价值观、塑造国家形象等传播价值,为同类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深耕现实、精准共情、创新表达和多元呈现等共情传播的创作导向。  相似文献   

17.
纪录片是文化传播和价值观传递的重要载体,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渠道。一部优秀的纪录片同时也是会讲故事的纪录片。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走红网络,其原因正是在于擅于讲故事,从创新叙事视角、丰富叙事情节、着眼于人物叙事三方面,对于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8.
张潇艺 《传媒》2022,(3):48-50
近年来,"青春化"表达逐渐成为文化遗产类电视节目面向年轻受众传播传统文化、塑造国家认同的重要手段.文化遗产类节目通过视觉符号的重构,打造青春化影像景观;采用多元叙事方式,打破心理隔阂;完成价值重塑,使青年群体与古老文化间形成情感共振等方式不断进行"青春化"的创作转向,获得了青年观众的认可,增强了他们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19.
饮食类纪录片根植中国传统文化,展现当代社会饮食习惯及风土人情.文章通过内容分析法,将《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第六集《五味的调和》和《风味人间》第一季第六集《香料歧路》作为研究样本,对两者的叙事方式进行对比分析,从内容特征、叙事技巧及视听表达三个层面分析叙事异同,探索其背后的价值观和创作理念.  相似文献   

20.
在娱乐选秀节目盛行之下,《中国谜语大会》、《汉字听写大会》两档文化教育类节目的高收视率迅速引发了一股文化热的狂潮。本文试图对节目火爆背后的本质原因进行深入分析,通过探讨和总结《中国谜语大会》、《汉字听写大会》的成功之道,以期为今后文化教育类节目的发展提供参考样式,探寻文化图存的现实图景和探索文化发展的未来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