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要准确把握建设的逻辑主线,全面审视建设目标及建设内容,以加强党的领导为统领,在高职教育转型发展的趋势中找准行动的发力点,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高水平专业群和高水平“双师”队伍,在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局中找准战略的落脚点,提升校企合作、服务发展、学校治理、信息化和国际化水平,推动职业教育持续深化改革,强化内涵建设,引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2.
独立学院要立足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就应该走规范化办学之路,在人才培养、校园文化建设、开放的国际化办学上有所突破形成特色,把学校建成信息化、国际化、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相似文献   

3.
关于地方高校发展的战略思考与实践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地方高校在制定学校发展战略和确定目标定位时,应有区别地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规格与规模。作为地方高等院校,要创新思想思路,指导办学实践;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办学活力;创新人才工作,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创新人才培养,提高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创新教学管理,提高教学工作水平;创新科研工作,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创新社会服务,提升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水平。地方高校办学特色应该主要体现地方特色,即体现区域经济支柱产业发展的需要,体现区域经济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体现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综合要求。地方特色是地方高校办学特色所应依托的重要基础。因此,地方高校要创建办学特色,必须立足地方特色,凸现地方特色,服务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4.
建设区域特色高水平大学有利于避免大学的同质化发展,形成多样化的大学格局,充分利用地方优势资源,提升高校实力,促进教育公平.基于教育生态理论,探讨区域高水平大学之关键特征,结合社会需求,从关联性、适应性、共生性与平衡性对地方性高水平大学与区域发展之关系进行生态分析,是探讨区域特色高水平大学生态发展路径之现实依据.文章构建了区域特色高水平大学发展路径的分析框架,认为地方性大学需要在不否定学术自治、学术自由与学术理想之前提下,充分利用区域优势资源,实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以实现与区域社会的双赢.  相似文献   

5.
行业院校建设高水平特色型大学,要从国家综合国力建设的高度认识大学的时代使命和责任;要以结构化思维厘清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的多层次、多维度内涵;要以科学辩证的眼光看待大学的跨越式发展和转型升级;要以国际化战略推动与国际学术标准接轨,以世界学术前沿动态指导大学科研,提升特色型大学的国际学术竞争力;坚持"大学科"理念,以全面创新为动力,推动大学创意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学校教育质量是指学校的办学质量,包括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的质量。学校特色是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体现,学校特色建设是促进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借鉴特色学校的成功经验发现,通过学校特色建设促进学校教育质量提升,一是应该树立正确的学校特色观和科学的学校教育质量观;二是要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教师队伍,为学校教育质量提升奠定基础;三是要通过构建有特色的学校教育模式,推动学校特色的整体发展和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四是要重视建立和完善促进学校特色建设和教育质量提升的调控机制.实现学校特色建设过程与教育质量提升过程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2019年3月29日,教育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提出要集中力量建设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职学校和1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与本科院校'双一流'建设相呼应,高职院校迎来了自己的'双高计划'。  相似文献   

8.
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是国家"双高计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所在.作为支撑国家海洋战略的航海类高职院校,航海类专业群建设是航海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以服务国家海洋战略、聚焦智能航海科技、创设航海英语情境,培养有品德、有技术、国际化的航海人才为特色定位建设航海类专业群,应依据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实现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开展校企深度合作,推进"双主体"协同育人;打造高水平专业师资,引领服务航运产业高端;对标国际航海职教,彰显航海国际化特色.  相似文献   

9.
提升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是实现教师职业专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推动高职院校健康可持续发展和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建设的根本保障。介绍了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的重要性,分析了我国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的现实困境,提出了高水平专业建设视域下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的主要对策: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制度体系;搭建多元平台,形成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载体;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服务供给;建立激励机制,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国际化水平。  相似文献   

10.
阚丽  林桂花 《辽宁高职学报》2011,13(10):21-23,31
目前,高职特色专业建设困难重重,要走出困境必须立足区域经济开展校企合作,体现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充分整合学校与企业两种资源开展特色专业建设,突出特色专业内涵,遵循特色专业建设原则。开展校企合作,所采取的措施是,依托区域经济构建校企合作平台;深化专业课程体系与内容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搭建校企资源共享实训平台;开展校企互动提升专业社会服务能力。这一系列措施能够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高等院校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竞争压力,建设地方高水平特色大学是新建地方院校改革和发展的现实选择。提升办学水平、彰显办学特色和增强服务地方发展能力是新建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本文在分析地方高水平特色大学的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阐述了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的内容,提出了以管理体系健全与优化、教师水平提升、特色亮点工程打造和加强应用型科研等为重点的建设地方高水平特色大学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为适应国家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高等教育的新要求,行业高校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继承学校优良传统,保持学校特色与学科优势,抢抓机遇,迎接挑战,建设成为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高水平高校.  相似文献   

13.
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国家推进"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基于类型特色开展高水平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将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建设纳入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实施高水平学校和高水平专业建设计划是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建设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4.
面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增强建设高水平财经大学的紧迫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推进学校的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和健康发展五大战略,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突出抓好学科建设,着力建设人才队伍,积极深化内部改革,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增强服务地方能力,提升国际化水平和加强党的建设.促进云南财经大学又好又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的建设要求,提出将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的建设策略分为主线思路和实现策略两个部分,并提出一种通用的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建设主线思路——“坚持学校长期的办学特色方向,以专业群相对集中整合资源,以各种事业平台为载体承担各项建设项目,以项目为抓手推动学校向高水平发展”。认为实现策略是对主线思路的细化,需要厘清学校的办学定位、专业群划分、事业平台载体和可实施的项目,并以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进行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16.
根据上海海洋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专业特色,结合学校图书馆发展与学科服务工作实践,阐述了图书馆如何通过文献资源建设和学科服务等方面的发展,为学校建设一流高水平特色大学提供文献信息保障。  相似文献   

17.
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成功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简称双高)。"双高"建设对高职院校国际化水平提出了新要求,尤其是部分内陆地区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起步较晚、水平还不够高。以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高职院校如何利用"双高"建设机遇全面提升国际化办学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8.
高职院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定位必须从学校专业特色和区域经济发展特色两方面进行考虑,并通过校内外合作建设,构建以特色库为核心资源的特色资源体系,服务学校教学科研和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9.
李金和 《西部素质教育》2019,(3):142-143,147
文章探究了行业特色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学科的路径选择,包括围绕规划,细化目标,明确争创一流学科的发展路径;以发展学科特色为基础,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一流拔尖创新型人才;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提升高水平科学研究能力;以中国情怀世界眼光办教育,大力推进办学国际化;大力推进大学文化建设,培育先进大学精神和文化。  相似文献   

20.
江苏海门市探索出一条以项目特色或学科特色为基点,以打造学校文化和核心理念为最终目标的特色教育发展之路。特色教育的基点是选择高水平的特色项目,建设强势的特色学科;特色教育的目标是打造独特的学校文化,让师生当下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