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脑与神经科学研究对于健康、教育学习和技术开发(新型计算机和机器人,如神经形态芯片)意义重大。近期,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神经科学部际工作组发布报告,明确了重要挑战,强调通过加强沟通、协调和合作加快神经科学研究,并提出了17项建议。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神经成像特别是脑成像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研究获得了很大的进步,包括神经科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和神经科学技术的改进等方面,它们不但促进了科研和伦理共同体紧随神经科学研究与试验进展前沿,也深化了我们对健康与非健康的大脑的形态学与功能的理解以及对科研伦理本质的解读。然而,脑成像技术同样也带来了很多社会、伦理和法律问题,我们急需对其进行深入的伦理分析和解读,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研究对策。  相似文献   

3.
略论神经科学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论述了神经科学研究的特点,近年取得的重大进展和主要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当代自然科学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揭示脑的奥秘。当前科学家在神经科学领域正把研究推向细胞和分子水平,那么对于21世纪初叶的神经科学我们又能作什么预测呢?  相似文献   

5.
我国神经科学的发展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回顾了国际脑研究的现状,10年来取得的主要进展,今后10 年的发展趋势, 以及国内神经科学的研究现状与已有基础,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和国家其他科技领域 的经费资助,结合国内对神经科学的急迫需求,提出一些关键的科学问题及优先发展方向的 建议。这些建议包括对下列问题的研究:(1)神经信息的传递、加工、整合和调控,(2) 神经系统的发育、退变、再生和修复,(3)脑的复杂性及学习记忆、意识、认知机制,(4 )包括药物成瘾在内的精神疾患的发生机制及新的干预机制,(5)神经内分泌免疫网 络及其病理生理意义,(6)一些与神经科学有关的新技术的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6.
文章分析了当前机器人研究遇到的瓶颈,机器人与神经科学交叉作为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为机器人理论与应用的研究带来新的发展思路,可以作为现有方法和理论框架的一种补充。文章对"类脑"智能机器人的潜在优势和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通过中科院自动化所机器人团队的工作对"类脑"智能机器人研究初步进展进行了简要介绍。文章提出,从功能和性能出发的机器人和与神经科学交叉的机器人可以平衡发展,相互补充。  相似文献   

7.
何屹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32):I0018-I0019
<正>[导读]国际社会神经科学第五次年会近日在美国首府华盛顿召开。大会的研究成果表明,目前的脑科学已迈入从分子到行为的跨学科、多层次研究的时代,正试图利用基因遗传机制揭开心理学的种种谜团。科技日报华盛顿11月18日电(记者何屹)国际社会神经科学第五次年会近日在美国首府华盛顿召开。大  相似文献   

8.
研究人员在神经科学和遗传学两个学科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前沿领域。小鼠基因组中大约22000个基因中每个基因的表达,都已经在小鼠大脑所有主要结构上以细胞分辨率被测绘出来。这一成就是“艾伦脑科学研究所”“脑图集”(Brain Atlas)项目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9.
社会交往是人类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具有文化多样性。人类在进化中发展出加工关于自我和他人社会信息的特定机制,这些机制受社会文化情境的影响。人脑在加工与自我和他人相关的社会信息时,也表现出神经层面上的文化可塑性。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对社会认知及其神经基础的跨文化研究,这些研究促使了文化神经科学的诞生。还讨论了该领域的重要研究问题。  相似文献   

10.
神经伦理学是神经科学技术与人文学科之间新的交叉研究领域。神经科学技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前沿科学和技术工具的迅猛发展使得大脑研究领域中的知识、方法和技术等正越来越快地被转化到医学、心理行为研究、公共生活等领域中,并且在促进国家科技实力提升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神经科学技术潜在的可能性、应用的新颖性和后果的不确定性,这些新知识、方法和技术工具等的会聚可能带来一系列重大的伦理、法律和社会影响。在文献计量、综述和分析的基础上,文章从神经伦理学的研究现状、主要问题和实践挑战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希望在吸收国外研究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和社会文化背景的神经伦理学,促进我国神经科学技术的负责任创新,保护公众的权益。  相似文献   

11.
上海生理研究所是一个在国内外享有声誉的生理学基础研究机构.几十年来,逐渐形成了它的传统、优势和研究方向.名誉所长冯德培教授和原中枢神经系统生理研究室主任、现脑研究所名誉所长张香桐教授是我国神经科学研究的主要创始人.他们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科技骨干.这些人正值盛年,不仅在许多重要的研究领域中作出了出色的贡献,而且有力地推动我国神经科学的发展.早在60年代初,我所就举办了国内首次电生理训练班,当年的学员,不少人现在均已主掌各神经科学的研究机构.低氧生理是我所另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在结合  相似文献   

12.
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的兴起只有20多年的短暂历史,由于其高度跨学科性与高新技术发展的密切相关,两者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新的交叉领域——认知神经科学。  相似文献   

13.
张旭研究员,1961年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任研究员、感觉系统研究组组长;同时担任中国科学院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从事神经科学研究,特别是背根节神经元的分子和细胞生物学以及痛觉机制研究,已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8篇,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做大会或专题报告26次,部分研究成果已被引入教科书。现任上海市神经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神经科学会神经内分泌委员会主任委员,任《Chinese Science Bulletin》、《Brain Research》等四个期刊的编委。  相似文献   

14.
正2008年留学日本,进入近红外光学脑功能成像研究领域,发表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国际期刊论文,并在双人神经科学这一前沿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2014年回国后,积极参与推动国内社会神经科学等领域的发展,与多家高水平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了深入的合作关系。2015年入选浙江大学"百人计划",将近红外光学脑功能成像技术与双人神经科学的理念引入市场营销学研究领域,以崭新的视角为市场营销学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5.
<正>我们是否应该利用外部设备,把自己升级成史上更聪明,注意力更集中的版本?很难想象一个不愿意变得更聪明的人——哪怕他已经很聪明了。得益于神经科学领域的最新成果,造就"最强大脑"的美梦似乎就要成真了,科学家正在采用前所未有的技术,寻找提高我们大脑功能的方法。对数学一窍不通的人来说,将来有机会拥有一个"数学大脑"是令人兴奋的消息。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只有一个:你真的愿意生活在那样的世电击数学学得快界里吗?英国牛津大学神经科学家罗意·卡多绅带领一支研究小组,在一周的时间内,每天都对志愿者大脑顶  相似文献   

16.
Science     
正神经科学:寻找新概念Science封面:一个艺术家对神经科学共同体集体努力的解释,以发展新的概念。Science杂志第6362期封面文章报道了神经科学的发展需要寻找新概念。神经科学的大多数主流概念都是在100多年前发展起来的,我们是否可以用过时的概念来解读我们的数据?我们如何定义大脑区域,例如:前额皮质?什么是意识,什么使它不同于我们大脑中的许多无意识过程?为什  相似文献   

17.
高通量电生理信号检测仪器在基础神经科学研究中的迫切需要,开展神经电生理采集系统研究,对于神经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随着脑科学的发展,神经信号记录系统已成为神经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对仪器通道数量要求和附加功能需求也越来越多。以FPGA为核心,制作以Headstage作为采集前端的电生理信号采集板,并且采集板上带有TTL电平打标信号的输入输出,并预留8个通道大信号采集端口的多通道采集电路,与基于JUCE库开发的软件上位机通信,使之显示采集的信号波形并加以保存,从而构成高通量电生理信号的采集系统。其中,Headstage内置32通道前端放大和AD转换电路,并集成有SPI通讯电路。  相似文献   

18.
神经系统疾病复杂,诊治困难是很多轮转神经科医师的感受,尤其非神经科专业的医师缺乏神经系统症状学等疾病表现的理论基础,如何帮助他们尽快掌握神经科临床诊治思维,掌握神经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表现,是很多神经科教员面临的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19.
神经系统疾病复杂,诊治困难是很多轮转神经科医师的感受,尤其非神经科专业的医师缺乏神经系统症状学等疾病表现的理论基础,如何帮助他们尽快掌握神经科临床诊治思维,掌握神经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表现,是很多神经科教员面临的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20.
为加强中国科学院的神经科学研究 ,推动中国神经科学的发展 ,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于1 999年 1 1月 2 7日在原上海脑研究所基础上正式成立。神经科学 (或称脑科学 )是用多学科的手段综合研究脑的正常功能和脑疾病机制的一门新兴科学 ,其研究对揭开脑功能的奥秘和认识人类自我、防治神经系统疾患以及开发智力等都有重大意义。神经科学研究所是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成员之一 ,也是中国科学院探索研究所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的试点。中国科学院聘请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神经生物学教授蒲慕明担任首任所长 ,在国内首开由外籍专家担任所长之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