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四月,我读了杨骁同学发表在贵刊上的《诸葛亮“亮”错了》一文,读过之后不禁拍案大怒。诸葛亮呕心沥血,处处为黎民百姓着想,堪为后世之楷模。没想到,在他逝世一千多年后的今天,竟有人说诸葛亮“错了”。不行,我要为我的祖先———张飞的顶头上司来辩护。杨骁同学说诸葛亮“错了”的原因有三:一为报答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二是逆时代潮流错择主公;三是战争使百姓流离失所。咱先说这一,刘备三顾茅庐请孔明出山,是想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如此贤德的刘备,怎能说是“大野心家”呢芽如果孔明不报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怎能称得上贤德之人呢…  相似文献   

2.
诸葛亮真的是被三请而出吗?在湖北省襄樊市举办的诸葛亮出山1800年纪念庆典上,学易中天称,诸葛亮先是登刘备的门自荐,后又被刘备三顾茅庐才出山的。过去,学术界关于诸葛亮是什么原因出山持两种观点:一是被刘备三请而出。主要依据是《三国志·诸葛亮传》中的记载:“凡三往.乃见。”和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的叙述:“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向他进献隆中对策,其结果是:“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对此,读过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的人,往往以为先主从此以后就惟军师马首是瞻,诸葛亮就成了刘备的灵魂———“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关系之和谐与美妙,为历代有识之士赞不绝口,被视为封建社会中最理想、最完美的君臣关系。”(尹韵公:《刘禅与诸葛亮》,原载1998年8月7日《光明日报》)“二十七岁,怎么看也只是一介小科长的年龄,而诸葛亮尽管位居丞相是在刘备称帝之后,但…  相似文献   

4.
教人教版九年级《隆中对》分析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我试着让学生理解诸葛亮是一个胸怀大志,决非庸人之流的人物。这时一学生突然举手质疑“:老师,如果诸葛亮胸怀大志,那么他为什么不去辅佐曹操,那样不就更能成就一番大业吗?为什么还要等刘备三顾茅庐后才辅佐刘备呢?”她的问题一抛出,立即得到许多学生的响应。也有学生不同意她的说法“:诸葛亮若是去投靠曹操,未必得到曹操的重任,而刘备三顾茅庐后像兄弟一样对待他。”回答马上又遭到了其他学生的反驳“:诸葛亮这样等待,与姜太公一样,是消极的,若是没有刘备,他的才能不就被埋没…  相似文献   

5.
课内提升(一)填空。1.《隆中对》节选自《____·蜀志·诸葛亮传》,作者是___朝史学家__。文章以刘备____(成语)的故事为史实基础,写诸葛亮纵论天下形势,指点用兵决策,突出诸葛亮“______”的卓越才能。2.杜甫在《蜀相》一诗中曾以“______,两朝开济老臣心”的诗句,赞颂诸  相似文献   

6.
案例:一次,某师在《三顾茅庐》的导入中为了让学生对刘备三顾茅庐产生兴趣(据说刘备比诸葛亮大六岁),遂设问:“猜猜当时的诸葛亮多大年  相似文献   

7.
公元207年,47岁的刘备“三顾茅庐”去请比自己年轻二十岁的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究其刘备不辞劳苦“三顾茅庐”之原因,学术界一直普遍认为是刘备慕名而往。笔者对此不敢苟同。笔者认为,诸葛亮的才能固然是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而更主要的使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则是徙居荆州十余年的诸葛亮,靠着原来的家族关系和自己杰出的交际才能,已经成为荆州地主集团中的重要人物。而客据荆州的刘备要想立足荆州并有所发展,就  相似文献   

8.
青岛大学韩玉德教授的《(韶 )乐考论》一文 ,是近年来《韶》乐研究的重要成果。但韩先生在文中提出“《韶》乐的制作者为帝舜乐正夔” ,笔者不敢苟同。韩先生说 :“关于《韶》乐的制作 ,古文献有较明确的记载。《尚书·舜典》引帝舜曰 :‘夔 !命汝典乐 ,教胄子。’《孔丛子·嘉言》引孔子曰 :‘夔为帝舜乐正。’……知夔确为帝舜乐正。”又说 :“《史记·夏本纪》曰 :‘于是夔行乐 ,祖考至 ,群后相让 ,鸟兽翔舞 ,箫韶九成 ,凤凰来仪…’史记索引曰‘行 ,曲也。’知《韶》乐的制作者为帝舜乐正夔” ,“知禹兴《韶》乐以庆贺舜用二十二贤臣成…  相似文献   

9.
《三顾茅庐》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经典章节,读者在阅读时往往感动于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执着。认为是刘备的精诚之心,敲开了诸葛亮的金石之门,诸葛亮感其诚意,无以推辞而出山。但是,笔者在教授这一课时却另有思考,认为"三顾茅庐"的主人公不是刘备而是诸葛亮,诸葛亮的出山其实是一次成功的自我推荐。诸葛亮虽远避尘世,高卧隆中,却心系天下,久怀腾云之志。韬光养  相似文献   

10.
教材分析:《三顾茅庐》是根据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相似文献   

11.
教材分析: 《三顾茅庐》是根据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相似文献   

12.
刘备"三顾茅庐"实有其事,《魏略》及《袁子》所载诸葛亮择主的异闻并非信史。刘备、诸葛亮的相互选择各有原因:与荆州士族关系密切的诸葛亮,代表荆州在野集团的利益支持刘备;客居荆州的刘备通过诸葛亮与荆州士族结盟,因为诸葛亮既能代表荆州在野集团的利益,同时,客居者的身份又不至于危及自己的根本。双方利益的诉求决定了"三顾茅庐"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3.
诸葛亮 ( 1 81——— 2 3 4 ) ,字孔明 ,号称“卧龙” ,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 )人。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说他“亮少有逸群之才 ,英霸之气 ,身长八尺 ,容貌甚伟”。他先帮助刘备建立帝业 ,后又辅佐后主刘禅。曾试图“兴复汉室” ,完  相似文献   

14.
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与他一起商讨国家大事;而我也已经三顾“茅庐”了,可还是没能把他请出“山门”。  相似文献   

15.
高中语文第二册《出师表》一课的释题中,有这样一句话:“《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公元227年准备出师北伐曹操时写给蜀国后主刘禅(刘备的儿子,小名阿斗)的。”“好凶”一词,课本注释为“指曹丕”。《语文函授》七八年第一期《〈出师表〉备课笔记》也说:“他(指诸葛亮——笔者注)在文中把曹操称为‘奸凶’”。这些注释,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6.
“要是刘备没有来呢?”读罢《三顾茅庐》,我自然是对刘备思贤若渴的执著赞叹、佩服不已,可又禁不住为诸葛亮担心起来,如果刘备不执著地第三次拜访诸葛亮先生,我们的卧龙先生命运会如何呢?中国历史上是否还会有妙计三分定天下的经典谋略流传?诸葛亮是幸运的,他等到了刘备,没有被  相似文献   

17.
我最敬佩的历史人物是蜀汉丞相诸葛亮。诸葛亮,字孔明,南阳人氏,人称“卧龙”。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后,他辅佐刘备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故五丈原,享年54岁。  相似文献   

18.
“三顾茅庐”这一妇孺皆知的成语,在统编教材初、高中语文课本中均有涉及,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准确讲解这“三顾”之“顾”,就不是人人都清楚的了。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字典辞书中的释义吧———《现代汉语词典》:顾(3)拜访:三顾茅庐。《汉语大词典》:三顾,指汉末刘备三次往隆中访聘诸葛亮……亦泛指一再顾访和诚意邀请。新版《辞源》[三顾茅庐]汉末刘备三次往隆中访聘诸葛亮,世称三顾茅庐。新版《辞海》:顾(5)拜访。如光顾;枉顾。杜甫《蜀相》诗:“三顾频烦天下计”。《汉语大字典》:顾(4)探望,访问。如:光顾;枉顾。…  相似文献   

19.
《隆中对》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文章叙述了诸葛亮隐居于隆中 ,刘备三顾草庐向其询问复兴大计时 ,二人在草庐中的一番对话 ,故又名《草庐对》。诸葛亮素有大志 ,经常吟唱《梁父吟》 ,自比于管仲、乐毅。很好地表现了他宏大的政治抱负。第一段 ,在诸葛亮出场之前 ,先对他作一概括介绍 ,突出他的宏大政治抱负 ,为后文写他的雄才大略打下基础。刘备是汉皇室中山靖王的后代 ,也是靠镇压黄巾起义军起家的 ,但实力单薄 ,无固定的地盘 ,一直辗转奔波 ,依附别人 ,此时驻扎在新野。这一句交代很有必要 ,一方面说明刘备立足未稳 ,急…  相似文献   

20.
感受与体悟     
<正>《三顾茅庐》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成的。课文讲述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那么在那个战火纷飞、群雄割据的时代,具有经天纬地之才的诸葛亮为何会选择辅佐当时实力并不雄厚,甚至可以说是弱小的刘备呢?为什么是刘备得到了这位"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