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永久的生命     
有位哲人曾讲:在我们了解什么是生命之前,我们已将它消磨了一半。又有位哲人讲:生命在闪光中见灿烂,在平凡中见真实。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生命,可生命的真谛到底是什么呢?我们每个人又将怎样去走完生命之旅程呢?这里选了三篇文章,相信我们读后会深受启发的。精彩闪回:它是一朵永不会凋谢的花,它将永远给世界以色彩,永远给世界以芬芳。  相似文献   

2.
怎么教,才能使语文课堂高效呢?语文学科的教学实在是太复杂了.低效课堂令人烦恼,不少教师抱怨"语文越来越难教""越来越不会教".对于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呢?前辈为我们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而我也想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浅谈初中语文背诵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常听一些家长反映,我孩子小学时,是很能说的,表达能力极强(和同年龄人比),而上学的年级越高,就越不会说话了,初中时说话显然少了,表达能力也差了,到了高中就干脆一言不发了,要么家长问一句,只答一个字(当然也有心理特征、个性等原因),但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确确实实是学生越大“说”的能力越下降的表现。归根结底是表达能力太差,那么怎样提高说的能力呢? 我认为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两个字:背诵。我们都承认语文是基础工具,那么如何才能掌握和运用好这个工具呢?方法固然很多,但最简单、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大量地记忆和背诵名著、佳作、佳词。要想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首先要通过背诵,增加积累。学生只有把多家名著中  相似文献   

4.
在博大精深的汉语里,成语犹如散落着的璀璨明珠。同学们运用成语,就是将这些明珠拾起、串起。词语好比鱼儿,语境好比活水,没有活水,鱼儿怎能自由游弋呢?我们竭尽全力作文时,常言匮词乏。究其原因,是我们机械地积累了词语,没有将词语放在一定的语境之中,积累与运用各行其是。我们看两个例题,就知道什么是机械地积累词语了。1.请补充词语,再按要求完成练习。  相似文献   

5.
“废话”和“费话”这两个词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使用频率相当得高,但由于不少人不太了解它们之间的一些细微差别,在具体使用时往往会出现错误。如果是口语中出现这种情况,有时可能还发现不了或别人听不出来;但如果在书面语中出现这种情况,就不太合适了。那么,二者究竟有什么区别呢?《现代汉语辞典》中是这样解释这两个词语的:废话——(1)没有用的话;(2)说废话。费话——耗  相似文献   

6.
逛公园     
今天,我和妈妈去逛(guang)公园。公园里,盛(sheng)开的鲜花真美呀,我忍不住要伸手去摘一朵,却被妈妈拉住了。妈妈说:“要是大家都像你这样,你一朵我一朵地摘,公园里的花不就被摘光了吗?游人还看什么呢?”我听了,羞(xiu)愧(kui)地低下了头。  相似文献   

7.
为什么在英语里,第一人称单数的代词I不管出现在句中什么位置都一定要大写呢?为什么you,we,they,he,she之类的人称代词却不用大写呢?同样是称呼我,中国人是怎么称呼的呢?我们就不会去大写,当然没有汉字是可以大写的,但会用别的方式来表述,会说在下鄙人,就是皇帝也会称自己寡人或者孤,都是尽量地尊重别人,克制自己。或许这就是东西方文化的不同。也就是说,西方人是以自我为中心,更尊重自我,而中国人就更容易贬低自己。  相似文献   

8.
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的重点之一是词语教学。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但学生在表达中却不能灵活地运用这些词语。应该采取哪些策略引导学生唤醒"沉睡"的词语,使语言积累内化为语言能力呢?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用心引领,使学生想用;要遵循教育规律,逐层推进,使学生会用;要进行积极评价,使学生乐用。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高考作文阅卷都十分重视语言的表达,2000年高考说职又对写作项作了修改,把语言“有文采”、要“生动形象”作为“发展等级”中的两项明确提了出来,因此写作中我们更应重视语言的表达。孔子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个“文”就是文采,也就是讲求语言的艺术性。在考场作文中,语言如无文采。是不会打动人心的。纵观历年高考中的失败之作,多为词语贫乏,文句滞涩,缺乏感人的文采,将之归入低档作文,理固宜然。那么,怎样才能在作文中以自己优美的语言使人为之陶醉呢?一、积累:为有源头活水来。积累,是我  相似文献   

10.
我孩子很喜欢看书,小学三年级就把《西游记》读完了,课外的书、名著也读了不少,但是怎么语文成绩就不长进?不是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吗?我孩子读的书也不少,作文水平怎么就"华"不起来呢?我家的孩子从小就不爱看书,上语文课就提不起精神来,写起作文更是头疼的要命!以上是家长最常在老师面前表达的"无奈",产生这些无奈的原因何在呢?在课改的新环境下如何改变着一种无奈呢?首先,让我们看看新的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目标是如何界定的:"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可见新课标对学生的阅读不仅有"量"的要求,同时,也做出了较高的"质"的要求:"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但是在具体的实施中,学生不  相似文献   

11.
黛玉教香菱学诗时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可见阅读经典对习作的提高是大有益处的。名著之所以称之为名著,不仅在于它内容的深刻隽永、直指人心,其语言也是意蕴悠远、回味绵长。那么名著的语言究竟好在哪里,我们该如何学习里面的种种技巧呢?让我们跟着曹老师走进名著的艺术世界吧,说不定有一天你会惊喜地发现自己“既会吟诗也会写”了!  相似文献   

12.
很多同学都在说“高中物理是最难学的科目,自己花在物理学习上的时间并不少,可成绩却总是上不去”,而高中物理自己是各学科中成绩分化最严重的,那么高中物理是不是真的难学呢?我们是不是就没有学好物理的希望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只要我们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物理是不难学好的.  相似文献   

13.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学过的常用词语,学生要“大部分会运用”。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学习了大量词语,能读、会默、能解释的不少,真正能在自己说、写的语言实践中运用的却不多。词语教学并没有真正“到位”。如何改变这一状况,提高词语教学的效益?根本出路就在于改进词语教学,重视理解、积累和运用词语的训练。  相似文献   

14.
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姓蔺(板书“蔺”),我的一些学生给我写信的时候,常常毫不客气地一刀就把我的头给砍了下来(擦掉“一”),变成了“闷”这个样子。(问一个男孩:)你要是以后给我写信,会不会也像他们一样砍掉我的头?(学生肯定回答:不会。)你这么善良,一定喜欢美好的东西,对吧?(肯定会回答:对)那么喜欢花吗?喜欢什么花?玫瑰吗?知道不知道一朵玫瑰代表什么意思?10朵呢?999朵呢?(后边三  相似文献   

15.
小楠:平时的阅读,积累了大量词语,我觉得作文时想用,却—时又不知道怎么用. 尤芳:我觉得——为准确使用词语,只积累、奠定基础还不够,还要经常练,准确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郭老师:你们说得好——运用词语,一定要在“准”上下功夫.习作写得生不生动,不在词语用得多,关键是用词是否恰当.如“我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妈妈就夸耀我”,这句话中的“优秀”和“夸耀”都是用词不当.要想准确使用词语,可以在比较词语的训练中提高自己准确运用词语的能力,如“俯视”和“仰视”这一组词都表示“看”的意思,但却有差别.这里就是一个“遣词造句”能力的提升了.  相似文献   

16.
感悟和积累语言只是学习语言的开端 ,最终目的是把书本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情境之中。如何帮助学生内化范文语言、提高语文实践能力呢 ?我在教学中做了如下一些尝试 :   1 词语运用性训练———  学生感悟、积累了词语 ,为运用作好充分的“储备”。但是 ,如果教师不积极加以指导 ,使之经常使用 ,这些储存在学生头脑中的词语 ,充其量也只能是“似曾相识”的消极语汇 ,不能够成为学生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中熟练使用的积极语汇。加强运用词语的训练 ,使学生在感悟、积累词语的同时 ,把记忆在自己头脑中潜在的消极…  相似文献   

17.
初春,细雨蒙蒙。 同学们围在花坛旁。有的说花儿真艳,有的说微雨湿润后的花儿更美,有的说花儿真香……我趁势说,这些花是美,欣赏这些花会陶冶我们的情操,会激发我们爱生活的热情。这是可感的自然花朵,在我们的周围有没有隐形的花朵呢?早上A同学不是值日生,但他代生病未到校的B同学打扫卫生,用自己的劳动换来了整洁的环境,他就是一朵隐形的花。我的话音刚落,C同学说,今早语文课我没带橡皮,我的同桌借我用了,他也是花…… 一下子同学们议论开来。我随后小结道:自然界的花美化了自然,愉快  相似文献   

18.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运用和积累语言的训练?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训练形式。列举如下:一、词语训练(一)运用词语的训练1.先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再交流,补充。  相似文献   

19.
在一线教学已经多年,经常听到教师们抱怨,学习了这么多篇课文,这么多词语,学生写作文时还是语句平平淡淡,不会运用课本上的好词佳句。在抱怨的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反思,在课堂阅读教学中,为什么教师花费那么多时间来品析词语,学生却不能将这些词语运用到写作上呢?主要是因为词语在学生心中还没有扎根,也就不能发芽吧。  相似文献   

20.
《三只蝴蝶》是孩子们熟悉的童话故事。曾几何时,孩子们都被故事中三只蝴蝶宁可被雨淋湿也不愿独自避雨的深深友情所打动。但最近,我们班文杰的一番话却引起了我新的思索他说:“这三只蝴蝶好傻,都躲到一朵相同颜色的花下面,不就淋不着雨了吗?如果雨不停,它们不是一直要飞下去吗?”当即,有不少孩子也同意他的看法。这时,作为教育者的我该如何找到教育的“切入点”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