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文学界有一种很特殊的文体,那就是“赋”。它既不同于诗,也不同于文;形式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溯其源,它是诗歌的衍变。所以班固说:“赋者,古诗之流也。”又说:“大儒荀卿(即荀子)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皆作赋以风,咸有恻隐古诗之义。(上见“《两都赋序》,下见《汉书·艺文志》)因此,《汉书·艺文志》把诗与赋列为一门。把屈、荀两家作为辞赋的鼻祖。赋原来的意义是“铺陈”,“赋起于事情杂沓,诗不能驭,故为赋铺陈之。”(刘熙载《艺概·赋概》)另外对赋的起源及其发展在《文心雕龙·诠赋》  相似文献   

2.
现代散文(狭义的散文)教学中常讲“文眼”。可是如何理解“文眼”呢?至今仍然众说纷纭。清代的文艺理论家刘熙载在他的著作《艺概》中说:“余谓眼乃神光所聚,故有通体之眼,有数句之眼,前前后后无不待眼光照映。若舍章法而专求字句,纵争奇竞巧,岂能开阖变化,一动万随耶?”  相似文献   

3.
“文眼”     
画龙要点睛,文章要有文眼。这就是清代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的"凡佳章中必有独得之句"。  相似文献   

4.
文眼是指文中能揭示题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句子或关键性词语。晋人陆机在《文赋》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虽众辞之有条,必待兹而校绩。”因此,我们阅读课文要善于抓住文眼。怎样才能抓住文眼呢?清代的刘熙载在《艺概》中说,文眼“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  相似文献   

5.
二、重风格——独运神气——情意深诚,善美兼溶 清人刘熙载说:“文以练神练气为上半截事,以练字练句为下半截事。”(《艺概·文概》)所谓练神练气就是锤炼意韵和风格。这一为文之见对于我们写作演讲稿不无借鉴意义。 演讲稿的写作在确定基点和总的倾向之  相似文献   

6.
所谓文眼,是指能够表现主题思想的语句,简言之,文章的眼。文章的“眼”如人眼一样的重要。古代散文名家都很重视“巧置文眼”。刘熙载在《艺概》中说:“余谓眼乃神光所聚,故有通体之眼,数句之眼,前前后后无不待眼光所照映。若舍章法而专求字句,纵争奇竞巧,岂能开阖变化,一动万随耶?”由此看出:巧设文眼,对文  相似文献   

7.
为文之道,贵有文眼,这是我国散文创作中一条传统的艺术经验。俗话说:“挈领而顿,百毛皆顺。”“文眼”就是那个“领”,它制约着一篇散文的全局,抓住了它,构思的路子就会豁然通畅。清代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说:“揭全文之指,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可谓文眼者也。”此处的“指”即主旨,也就是一篇散文写作的宗旨;顾注则讲的是文气的贯通、呼应、内在联系。文章有了“眼”,题旨才会有隐现,意境才会有虚实,剪裁才会有详略,结构才会有疏密,前注后顾才能浑然一体。是否可以这样说:人  相似文献   

8.
李旭东 《语文知识》2014,(12):47-49
清人刘熙载的《艺概·文概》之二有言:“有道理之家,有义理之家,有事理之家,有情理之家。四家说见刘劭《人物志》。文之本领,只此者尽之。然孰非经所统摄者乎?”刘氏的“道理”“义理”“事理”“情理”为文章之本,如将“四理”说借用到议论文的阅读教学上来,借用“四理”法进行议论文阅读教学,指导学生在阅读中领悟到议论文的理性之美,议论文阅读教学是别有洞天的。  相似文献   

9.
《邹忌讽齐王纳谏》(下简称《讽谏》)一文,不少读者读如史传,似乎历史上的邹忌真是一位善于“讽谏”的贤臣,齐威王真是一位虚心“纳谏”的明君。其实,这完全是历史的误会。“讽谏”之事,子虚乌有,《讽谏》一文,出于“拟托”(缪文远《战国策考辨》)①。这一点,从下列三个方面可以概见。 首先,《讽谏》一文与先秦寓言如出一辙。 《吕氏春秋·达郁》载下面一则寓言: 列精子高听行于齐湣王,善衣东布衣,白缟冠,颡推之履,特会朝雨,祛步堂下。谓其侍者曰:“我何若?”侍者  相似文献   

10.
诗有“诗眼”,戏有“戏眼”,文有“文眼”;散文贵有“文眼”是我国古代散文一条传统的艺术经验。何谓文眼,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揭全文之指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散文中的文眼,就是一篇散文中用含义深刻的关键性的词语,贯串全文,成为照见全文的窗户;也是作者在艺术构思中所进行的艺术思维的凝聚点。  相似文献   

11.
清代文论家刘熙载在其《艺概》中指出:“题有题眼,文有文眼,题眼或在文中实字,或在虚字,或在无字处。”他认为,题眼乃神光之所聚,具有观照全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古代文论历来就有“文眼”之说。什么叫“文眼”呢?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句便是。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苏轼《石钟山记》中的“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等都是“文眼”。在阅读过程中,如果我们注意利用这样的“文眼”来促进阅读,那么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提高阅读效率。抓“文眼”,能迅速把握主旨,抓“文眼”,能准确理清层次,抓“文眼”,能真切体味情感。既然“文眼”的作用大,那怎样寻找“文眼”呢?它虽不固定在某段、某处,但也有规律可循。刘熙载在《艺概》中就这…  相似文献   

13.
俗语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子.这就是说,通过眼睛是可以窥视内心的一切隐秘.文眼亦是如此.刘熙载在《艺概》中说:“余谓眼乃神光所聚,故有通体之眼,有数句之眼,前前后后无不待眼光照映.”所谓“文眼”,就是刘氏说的文章的“通体之眼”,刘氏认为“眼”乃“神光所聚”之处,它必须照映前后,能引起全篇的“开阖变化”,“一动万随”,而使全篇通体生辉.文有“文眼”,诗有“诗眼”,那讲课理当应有“课眼”了,“课眼”,正如一扇窗子,打开它,一课的“文心”奥秘便可以昭然可见.  相似文献   

14.
一、南巢《尚书·仲虺之诰》:“成汤放桀于南巢。”《孔传》(汉孔安国传):“南巢,地名。”《孔疏(唐孔颖达疏):“桀奔南巢,汤纵而廹,故称放也……《周书序》有‘巢伯来朝’。传云:南方远国。郑玄云:南方远国,《世本》一见者。桀之所奔,盖彼国也。”《春秋·文公》(经文):“十有  相似文献   

15.
清代文论家刘熙载在《艺概》中指出:“题有题眼,文有文眼。题眼或在题中实字,或在虚字,或在无字处。”他认为,题眼乃神光之所聚,有着观照全篇的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中教学中吃准题眼,扣眼讲解,可收事半功倍之效。我们仅以六年制教材第十册为例,谈谈题眼及其教学。  相似文献   

16.
清人刘熙载在《艺概·文概》274条中说:“揭全文之指(即“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意思是说,“文眼”能揭示全文的主旨,它在文章中起着照顾、关注全文各个部分的作用,使之成为有机的统一体。它的存在位置或在篇首,或在篇中和篇末的关键要害处。它是人们所认为的那些富有表现力的关键词语。刘熙载所说的“文眼”,前人早有论述。晋代陆机在《文赋》中说:“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居要”,即处在关键之处“警策”者…  相似文献   

17.
“眼,目也.”(《说文解字》)“目”可释为“精要处”(《辞源》).毋庸置疑,“文眼”乃文章之精要处也.我国公元五世纪著名的文章理论家刘勰则美其曰:“秀句.”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文心雕龙,隐秀》)“秀”犹《文赋》中所云“乃一篇之警策.”清末文学家刘熙载也明确指出:“字句  相似文献   

18.
刘熙载说:“揭全文之指,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而《北京的色彩》(下简称《北》)的文眼情况就属于“在篇末则前必注之”。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比传世本(以下简称“传本”)《归藏》、秦简《归藏》、今本《周易》及其他文献典籍,以求传本《归藏·齐母经》之文的准确训解。在一些引用《归藏·齐母经》的文献中,经常出现“瞿有”一词,盖因误解“瞿有”与“有瞿有觚”所致,本文结合《诗经》“有A有B”句式,论证了“有瞿有觚”应为“瞿觚”之义,并且论述了传本《归藏·齐母经》之文与今本《周易·睽》卦爻辞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读了《中学语文》2000年第9期上曾宪一先生的《〈威尼斯〉教学实录》(以下简称《实录》),愿就《威尼斯》一文的“文眼”问题谈点不同看法,以就教于曾先生。《实录》以师生问答和板书的形式认定《威尼斯》全文的文跟(即总文眼)是“别致”,文章第一部分(即写“水上之城”的部分)的文眼是“明媚”,第二部分(即写“艺术之城”的部分)的文眼是“华妙庄严”,这种分析并不十分切合《威尼斯》的实际。要谈论文眼,当然首先要搞清什么是文眼。我们知道,文眼是能高度概括文章内容、揭示文章主旨的词语或句子,它起着统率全文、提纲挈领的作用,是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