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两课”教学评估,能够准确、科学、及时地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价值判断,客观公正地检测教师的实绩,并发现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修正,从而加强“两课”教学科学化、规范化管理,不断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该文拟对高职高专“两课”教学评估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初步提出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王金全 《重庆师专学报》1999,18(3):25-26,47
重庆师专社科部以无记名问卷回答的方式对学生学习“两课”的情况及学生对“两课”教师的工作态度,教学态度及 全校近半数的学生中进行了调查,列出了学生了反馈的信息,并据此提出了几点看法,可作淡指导“两课”工作和进行“两课”教学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两课"实践课程研究及其实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两课”实践课程是“两课”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两课”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教学环节(另一个环节是理论传授),同时也是一种教学手段。1997年,我们开始对“两课”实践课程体系进行研究探索,至2000年,我们已建立了一整套较为科学的“两课”实践课程结构体系,并在全校“两课”教学中组织实施。经过6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推进,我校的“两课”实践课程体系已日臻完善,形成了有较强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的运行机制,为实现“两课”的教学目标,推动“两课”教学改革做出了贡献。一、“两课”实践课程的现状及其意义分析根据国…  相似文献   

4.
影响高校"两课"教学评估的若干因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两课”教学评估是“两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公正、客观的评估可以发现当前“两课”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找出教学现状与预定目标之间的差距及其产生的主客观原因,从而使“两课”教学工作者能有效地控制和调整教育过程,进而使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按预定的目标达到最优化的状态,并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效的参考。而目前“两课”教学评估存在的问题已影响到教育的功能性发挥,本文拟对“两课”教学评估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定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两课”教学评估指标体系的制定 ,是搞好“两课”教学评估的关键所在。本文从教学思想、教学过程、资源配置、教学管理和教学效果等五个方面 ,对如何制定“两课”教学评估的指标体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弘扬三种精神培养具有时代气质的思想境界 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社科系仅有15名教师,却承担着全校6000余名学生的“两课”教学任务。不仅如此,他们还承担着全校性辅修专业和本系专业课的教学任务。工作量大、任务重,如何高质量地完成学校的“两课”教学任务,这是摆在他们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北京林业大学始终把提高“两课”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作为关键环节来抓,着力弘扬敬业、合作、开拓三种精神,要求教师适  相似文献   

7.
素质教育下的“两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如剑  张永红 《天中学刊》2000,15(6):103-105
面对素质教育,“两课”教学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学校重视不够,功能认识不清,师资素质不平衡,教学手段陈旧,教学评估体系不科学等。解决的办法是:走出在“两课”教学本质和功能认识上的误区,提高教师的素质,改变教学手段,改革教学评估体系等。  相似文献   

8.
贴近法是教学中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重要形式之一。它主要包括学生思想调查会、学生思想状况分析会和讲解等三个环节。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中运用贴近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和增强“两课”教师的爱岗敬业精神  相似文献   

9.
高校“两课”(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品德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在探索如何增强“两课”教学实效性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全面落实中宣部、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中的改革新方案,使“两课”教育教学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更好地发挥作用。并在“两课”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坚持教学改革,坚持教书育人,坚持以科研促教学,不断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实效,在以邓小平理论为主要内容,增强课程的思想性、系统…  相似文献   

10.
贴近法在教学中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重要形式之一。它主要包括学生思想调查会、学生思想状况分析会和讲解等三个环节。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中运用贴近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和增强“两课”教师的爱岗敬业精神。  相似文献   

11.
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的一点体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校“两课”教学难 ,尽人皆知。笔者自从“半路出家”成为一名高校政工干部和“两课”教师 ,至今 10多年 ,感触颇深。但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管理实践中 ,笔者始终觉得 ,只要通过教师个人的努力 ,认真研究教学大纲 ,熟悉教学内容不断探索和创新授课艺术 ,并与学生建立深厚的感情 ,同时多花功夫对教学规律认真进行总结 ,“两课”教学是能够取得较好成效的。当代大学生对“两课”不感兴趣 ,原因当然有很多。其中 ,在中学阶段具有非常强烈的功利性的应试教育的背景下 ,由于这些课程不能直接对学生进入心目中的理想大学产生“效益” ,使他们在思…  相似文献   

12.
切实提高“两课”教学教育实效,是广大高校德育工作者近年来一直在探索的课题。总结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两课”教师近几年的探索,我认为当前“两课”教学要突出七“变”。一、变讲课、教课、上课为导课、引课,重新界定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学是师生的双边互动活动。在“两课”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但是,教师的主导不是“主办”“主占”“主讲”,更不是填鸭式的“满堂灌”和一言堂。主导的导,应该是引导、指导、疏导、诱导、辅导,让教师的“导”伴随学生“学”的始终,做到“导”中有学,学中有“导”,要导教、导读、导听、导…  相似文献   

13.
“两课”考试与“两课”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对“两课”考试现状反思国内高校对“两课”教学和考试进行各种改革的尝试始终没有停顿。随着形势的变化,高校的“两课”教学改革始终积极进行,从课程体制的变化、学科的选择、学时的安排到教材的编写和选用、教师的培养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两课”考试的改革也积极进行。总结起来,大体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进展。第一,从考试形式上的探索。许多学校积极摸索用多种方法来评价或考核学生学习“两课”的情况,比如采用闭卷、开卷、写论文、口试等方法,丰富了“两课”考试的形式。第二,从考试的内容上进行探索。比如增大了对…  相似文献   

14.
情感教育:提高"两课"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情感教育是提高“两课”教学实效的良好途径。课程导入、教学手段、教学语言、教学态度直至教学的全过程,教师都要充分调动并发挥“情感”、“情绪”的积极作用,用真情去感染、启迪、引导学生,在亲切、愉快、融洽的环境中学习并接受“两课”教学内容,以取得“两课”教学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进头脑”。“两课”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的重头戏。为此,改革“两课”教学方法,不仅是新形势下提高“两课”教育教学整体质量和实际效果的需要,也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校大胆探索,在全国率先将案例教学法引入“两课”教学,并在全校2000级和2001级本科生《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中进行了试点,  相似文献   

16.
高职教育的目标要求进行“两课”教育,“两课”教学现状要求“两课”教育教学必须改革,本从教学机制、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式方法以及教学评估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改革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7.
一、目前“两课”教学中存在的某些问题“两课”教学中存在最明显的问题是很多人对“两课”教学存有偏见,这其中包括学生,也包括一些讲授其他课程的教师。不少学生对“两课”教学不感兴趣,他们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认为“两课”教学教条化,讲授的知识与现实有差距;第二,认为“两课”教学中讲授的知识没有实际应用价值,“两课”学得再好,也不会有一个什么证书,对自己将来就业也不会有多大帮助;第三,认为“两课”课程内容简单,而且在初、高中的学习中都接触过,不用老师讲自己也可以学明白。这样概括起来就是:“两课”教学中所讲授的…  相似文献   

18.
“两课”教学引导机制指的是,教师在“两课”教学系统各环节中,以教学主体——学生为核心,针对“两课”教学内容,采用教师主导和先引后导的引导方式进行教学,从而形成“两课”教学资源配置关系、教学管理和教学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对现行“两课”教学评估体系的分析,着重阐明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提出分离“两课”管理和评估职能,注重学生评教、网络评教,评估与教师实际利益挂钩的建议,力求建立健全科学的“两课”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20.
李敏  侯德华 《文教资料》2009,(30):233-234
增强高职院校“两课”的教学效果,充分发挥“两课”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是每位担任“两课”教学教师的神圣职责。本文从教师、学生、学校三个方面对高职院校“两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指明了提高“两课”教学实效性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