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澳门的学校分为官校和私校两大类。官校的教育经费由政府承担,学生实行免费教育,教学语言是以葡文或中、葡文为主。私校教育经费主要靠学费及热心人士捐资。教学语言是以中文或中、英文为主。目前澳门共有95所普通学校,其中22所是官校。  相似文献   

2.
澳门的文化呈多元化的特点,但主流是中国传统文化。澳门中西合璧的独特文化,体现在民族、语言、宗教、民俗、建筑和古迹等各个方面。澳门居民96%是炎黄子孙。他们使用中文,说汉语普通话,也说粤语和福建话。澳门的宗教五花八门,无论是东方的道教、佛教、伊斯兰教,...  相似文献   

3.
“的”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有3种基本用法:(1)结构助词,用为修饰语标记;(2)结构助词,用为名物化标记;(3)语气助词,用为立场标记。本文基于一定规模的语料,对比分析了助词“的”在澳门中文与通用中文里的使用差异。研究表明,澳门中文里“的”的使用频率远低于通用中文,二者的比例约为1:1.7。文章以“的”的3种基本用法为纲,考察了它在澳门中文与通用中文的运用差异,描写了澳门中文里与“的”相关的若干语法变异。  相似文献   

4.
澳门中小学仍旧保留着教学语言多元化的特征,中文和英文学校发展迅速,教育政策注重教学语言的多元化及其合理规划,改变了独尊葡语与放任自流的问题,加强了政府的责任与监管。多种语言和谐共处的局面已基本形成。制定多元化语言课程标准与评价体系以及适切的三文四语教育政策,把语言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源和经济资源,是目前澳门三文四语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5.
第三届汉语语法南粤论坛于2010年11月30日至12月2日在澳门大学举行,由广东省中国语言学会和澳门大学中文系主办,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及双语学系协办。开幕式由侍建国教授主持,邵敬敏教授致开幕辞,徐杰教授致欢迎辞。  相似文献   

6.
第三届汉语语法南粤论坛于2010年11月30日至12月2日在澳门大学举行。本次论坛由广东省中国语言学会和澳门大学中文系主办,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及双语学系协办。开幕式由侍建国教授主持,邵敬敏教授致开幕词,徐杰教授致欢迎词。  相似文献   

7.
黄紫琼 《海外英语》2022,(20):79-81
汉语和葡语作为中国澳门的官方语言,对中国澳门的语言发展至关重要。由于历史原因,中国澳门的官方语是中葡双语,许多场所的标语设置为中葡双语,而粤语在整个社会层面,实际上是中国澳门最主要的语言交际工具。这种多语现象是中国澳门独特的多元文化缩影。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对中国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后,中国澳门与内地日益密切的联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澳门本土语言和文化的发展。文章以言语社区理论为基础,对中国澳门的跨文化现象进行分析研究,探讨中国澳门言语社区的语言特点,以进一步了解中国澳门语言发展的现状。希望该研究能对中国澳门的多语现象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吸引更多的学者关注中国澳门的多语现象。  相似文献   

8.
澳门近代文学的起点可以界定在19世纪40年代,下限可以界定在20世纪40年代末。20世纪30年代开始,澳门近代小说在时局动荡的背景下走向繁荣,从《华侨报》早期刊载的小说可见,1937—1947年的10年间,澳门近代小说在语言形式和题材内容方面开始了小说文体的近代转型。主要表现在小说语言由文言向现代白话转变,题材内容由旧式言情、侠侣小说向艳情、侦探、恐怖、战争转变,关注现实的小说增多。彼时,还开启了澳门本土题材小说的创作尝试。《华侨报》所载小说文体的近代化变革趋势对认识澳门近代小说的发展较具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9.
随着澳门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政治前途的顺利解决,近年来,澳门教育问题开始提上议事日程。由于历史的原因,澳门的教育水准较低,各类人才比较缺乏,而澳门中文教育(包括中、小学的语文教育)的落后状态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0.
独特的历史与文化积淀,给澳门社会留下了富有深厚独特底蕴的语言文化遗产,"三文四语".回归祖国后,澳门的高等教育正是通过"三文四语"的多元语言教学和教学语言体系,为澳门、中华大地乃至世界各国培养出许多杰出的语言人才,同时把澳门建造成了在整个国家举足轻重的语言教育重地.  相似文献   

11.
八大山人是我国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著名的画家,是清初四僧之一,明王室的后裔,由于坚持自己对明朝的忠贞思想,所以在清代不愿仕官,一直隐居在山林,以绘画来抒发自己情感,是典型的文人画,一生画了大量的作品,但是他笔下的形象非常个性,充满了自己的悲情,是一个创新的画家,其艺术对后世影响很大,文章试图从他不平凡的人生来探析八大山人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12.
中国历史上的人文主义思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主义”是humainism的译名。在中国,晚期社会和清朝前期以李贽、汤显祖、戴震、曹雪芹等人为代表的启蒙思潮,适宜于称为人主义。人主义思潮在当时的中国虽然没有掀起西方那种艺复兴运动,但它是近代明的滥觞。目前,中国学术界对“人主义”的理解存在着较大歧异,有相当多的学把儒家的精神以及中国化的精神总括为“人主义”。本对“人主义”一词作了必要的界定,并有所辨析。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对清代武术大发展的原因进行了剖析,旨在能够较为客观地揭示武术在清代发展状况,为中国武术在现代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中体西用”是盛行于晚清的一种独特的中西文化观。在其发展演变的晚清时期,这种文化观呈现出较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对这一阶段性特征的系统梳理,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对这种文化观本身的认识,同时对正确看待中西文化关系不无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清代包括中国人在内的各国译者翻译改编的汉语口语课本的5种类型及其代表作品,并讨论了其在汉语第二语言教学史和中国翻译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报纸有1200年的历史,始于唐代“开元杂报”,历经宋代的“邸报”和“小报”、明清的“京报”。现存的两份唐代的“敦煌进奏院状”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封建官报历经宋代、明清,随着清王朝覆灭而消亡。  相似文献   

17.
<燕行录>是朝鲜时代遣华使臣的工作、生活记录,内容涉及中国地理、风物、文化等诸多方面,是研究中国明清历史和韩中交往史的珍贵资料.明清时代,多种多样的中国小说被引入朝鲜,很多人利用燕行的机会带回了中国小说,因此,<燕行录>中偶尔也会涉及有关小说的内容.透过这些纪录,可以窥见当时朝鲜知识阶层对中国小说的认知状况,也可从一个侧面了解当时中国社会的小说流播情况,并钩沉明清时代<三国志演义>等中国古典小说的有关资料.  相似文献   

18.
分家文书是有关人们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的重要史料,本文通过分析清代前期一份徽州农民的分家书,指出:清代的徽州是一个纷繁复杂、即使是面对面办事也需要大量文字的社会。在民间,兄弟之问的分家可谓锱铢必较,即使是很小的财物,产权都需要明细的规定,一旦发生转让,均须以契约的形式加以确认,这显然与徽州社会作为商贾之乡浓厚的契约意识有关。在徽州,契约意识与商业发展形成了一种微妙的互动。由此可见,徽州所以成为著名的商贾之乡,并非偶然的巧合。  相似文献   

19.
光绪间江苏作家志怪传奇集十种略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光绪间,江苏出现了不下二十部志怪传奇小说集,其中程畹《潜庵漫笔》《惊喜集》、夏昌祺《雪窗新语》、陈彝《谈异》、薛福成《庸庵笔记》、泖滨野客《野客谰语》、鸥乡老人《老人梦语》、南沙怀北山人《坐花精舍笔记》、须方岳《聊摄丛谈》、淮阴百一居士《壶天录》是比较突出的十部,代表当时江苏文言小说创作的成就。  相似文献   

20.
在清朝初年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先后出现过两次闽粤人民移居泰国的高潮。随着华人的出国,尤其是潮汕人的出国,妈祖信仰开始在泰国传播开来,其传播时间至迟在清乾隆年间。潮汕华侨称所崇拜的妈祖称"七圣妈",妈祖信仰体现出既保留中国宗教传统又部分与当地宗教文化融合的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