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黄玲 《记者摇篮》2004,(12):47-48
匿名消息,指在新闻写作过程中,记者不便对外公开消息来源,消息提供者因安全等方面的原因未能在新闻中体现出来。在西方新闻界,匿名消息由来已久,如果没有匿名消息来源,就不会挖出美国上世纪70年代的“水门事件”和“五角大楼泄密案”.消息源保密制度也成为西方新闻界最高的伦理准则。即使司法部门要求交出消息来源,媒体宁可顶着“藐视法庭”的罪名也不得违背这一准则。  相似文献   

2.
信源差错。新闻记者日常工作的重点之一,便是寻觅适合的消息来源,从中搜集为完成新闻选题所需的素材资料。虚假新闻的产生与消息来源有着密切关系。目前消息来源上的差错大致可以归纳为5种类型:“编造消息源”、“来源境外媒体”、“匿名消息来源”、“单一消息源”和“来源网络的消息源”。  相似文献   

3.
匿名消息,指在新闻写作过程中,记者不便对外公开消息来源,消息提供者因安全等方面的原因未能在新闻中体现出来。在西方新闻界,匿名消息由来已久,如果没有匿名消息来源,就不会挖出美国上世纪70年代的“水门事件”和“五角大楼泄密案”,消息源保密制度也成为西方新闻界最高的伦理准则。即使司法部门要求交出消息来源,媒体宁可顶着“藐视法庭”的罪名也不得违背这一准则。  相似文献   

4.
陈娟  林子沛 《新闻界》2020,(4):65-75,92
匿名消息源的使用容易造成不实新闻与虚假报道的泛滥,但在特殊情况下媒体又不得不采取匿名方式处理,以保证爆料人的安全与信源的持续性,匿名消息源的使用“张力”成为各方考量的重要平衡点。以美国《纽约时报》为例,本文对其匿名消息源的使用规范历程进行梳理,重点分析“公共编辑”与“西格委员会”两大约束制度对匿名消息源的规范作用,希望能为我国匿名消息源的使用规范做出参考。  相似文献   

5.
侵害名誉权案件占新闻侵权案件中的绝大多数,其中被告媒体被指控报道不实的案件又占多数。报道不实包括完全虚假的报道、报道不准确、对法制新闻随意评论等。但被告的媒体辩白说,他们由于匿名消息源、疏忽或是不知道如何选择等原因居多,绝少是出于“真正的恶意”。因此,本文认为建构媒体自身的行为规范,可以帮助记者了解报道规则、报道禁区、应注意事项,在多元的价值选择面前提供一个明确的判断标准,了解什么是“应该”,什么是“不应该”。这个行为规范就是新闻行业自律大厦的建设基础。  相似文献   

6.
新闻与法     
《视听界》2009,(6):6-7
媒体应事有四项言论豁免权 中国记协在新闻侵权立法的建议稿中认为,四种情形下媒体不承担侵权责任:消息具有权威性来源:报道特许发言;正当行使舆论监督权:以公共利益为目的的其他传播行为。然而.在全国人大最近一次的侵权责任法草案审议中,新闻侵权立法未被采纳其中。因为内部争议较大,立法机关不得不对民法学者与新闻界的热切呼吁作审慎处理。  相似文献   

7.
侵害名誉权案件占新闻侵权案件中的绝大多数,其中被告媒体被指控报道不实的案件又占多数。报道不实包括完全虚假的报道、报道不准确、对法制新闻随意评论等。但被告的媒体辩白说,他们由于匿名消息源、疏忽或是不知道如何选择等原因居多,绝少是出于“真正的恶意”。因此,本文认为建构媒体自身的行为规范,可以帮助记者了解报道规则、报道禁区、应注意事项,在多元的价值选择面前提供一个明确的判断标准,了解什么是“应该”,什么是“不应该”。这个行为规范就是新闻行业自律大厦的建设基础。新闻职业行为规范,目前所用的名称里基本都包含“伦理…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2014,(22):28-32
在新闻的筛选过程中,消息来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闻报道的话语倾向。本文以《纽约时报》的涉华报道为例,从消息来源的注解、匿名消息源和引语的使用三个维度分析了121篇与中国有关的报道。通过分析,发现记者通过对消息来源的别有用心的注解,多次使用不符合规定的匿名消息源,更多地选用间接引语的叙事方式等手段使读者对消息源的可信度产生质疑,违背了新闻事实的客观性、真实性,控制了新闻话语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9.
使用匿名消息源应注意什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敏 《青年记者》2006,(4):38-39
在众多的消息源中,有一种消息源最容易引起争论,也最容易让人们对新闻的真实性产生怀疑,那就是匿名消息源。所谓匿名消息源,就是新闻线索或者事实的提供者考虑自身安全或新闻的敏感等因素而不愿意自己的身份公之于众,要求记者在报道中不要提及其名或所在单位。而匿名消息源在报  相似文献   

10.
最近,英国新鲜出炉的<赫顿报告>引出了对匿名消息源使用的新讨论与新启示.该报告对匿名消息源的使用提出了质疑,并强加了一些使用条件.因为英国是注重判例的国家,所以这一结论对英国媒体在匿名消息源的使用上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舆论监督作为媒体的基本职能之一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与此同时.相伴而生的新闻侵权问题也呈现出“三多”趋势,令涉案的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进退维谷,不胜其扰:即新闻侵权现象“多”、官司“多”和败诉“多”。  相似文献   

12.
消息源在新闻报道中处于重要地位,在新闻批评里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由于新闻批评的一些特点,以及对所批评对象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有一些报道为了保护消息源将其匿名。这种特殊使用也会导致一些问题,记者在处理时应进行更加全面的考虑。  相似文献   

13.
邱丹 《新闻前哨》2003,(4):42-43
如何掌握监督权与自身名誉权的平衡,避免侵权行为,并学会自我保护?有七种方法可借鉴。(1)运用“三公”免责原则“三公”原则即:报道是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的目的,报道内容系公众关心的公共事项且有事实根据,以及报道对象系国家公职人员或知名人士。在这三种情况下,只有证明侵权的媒体是出于直接的侵权故意,媒体才应承担责任。司法机关在认定新闻侵权责任时,应充分考虑“三公”原则。(2)注意消息来源的权威性新闻侵权诉讼一般运用过错责任原则,强调新闻报道的核实责任。权威机关消息来源具有确信性,如发生差错,新闻单位是不可…  相似文献   

14.
新闻媒体因为一篇报道引发一场官司,这样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时有发生。陈志武教授对近年来发生在我国的媒体侵权官司所作的统计表明,媒体在被诉侵权的案件审判中,败诉率达到了80%。实际上针对这类案件的审理,现代的社会正考验着媒体的道德与责任,社会的正义与良知。笔就新闻媒体被诉侵权案件在诉讼中作为裁判的法官对案件审判时,应重新定位审判价值理念,特别是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切实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更具时代意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据有关统计,自1985年以来。我国已经发生了上千起新闻官司,媒体的败诉率近百分之八十。这种现象必须引起媒体领导干部的认真思考和重视.要从“新闻官司”攀升现象中来反思我们的普法责任。  相似文献   

16.
随着在“水门事件”中为记者提供关键线索的神秘人物“深喉”的身份公开,匿名消息来源与新闻真实的讨论重新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隐匿权·新闻真实·审判公正》指出,匿名消息来源能帮助媒体揭示事实真相,也可能造成新闻失实,并由此引发与审判公正的冲突。为了避免负作用的产生,新闻界、法律界应制定出行业内部可操作性的规则,在新闻自由与公正审判、匿名消息源与新闻真实之间做出慎重权衡。  相似文献   

17.
消息源探源     
本文认为,消息源的使用必须遵循信用评估、诚实、透明、多源核实和准确归属五原则;对匿名消息源的使用应加倍谨慎;对匿名消息源的保护,需要从职业道德和法律两方面做更多的实际工作。  相似文献   

18.
试论新形势下的新闻伤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新闻媒体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们对新闻媒体的期望和要求也越来越高。透过新闻媒体神秘的面纱,人们在关心媒体报道内容的同时,更加关心媒体干预生活的准确程度和现实影响,关心宣传产生的客观效果。于是,新闻侵权作为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摆在了媒体和受众面前。避免新闻侵权,减少新闻官司成为新闻媒体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而现实的问题。但是,与此同时在现实中大量存在的因报道失误使报道对象在经济上、声誉上受到损害的具有伤害性的报道因为没有构成新闻侵权或者侵犯程度…  相似文献   

19.
单文婷 《视听界》2009,(6):96-100
今年8月,在依山傍海、海风习习的港口城市连云港,《视听界》举办了“2009广电媒介素养提高班”,参与学员都是地方广电入。近年来,状告新闻侵权的官司越来越多,新闻纠纷和新闻诉讼令媒体和记者深受其扰.广电新闻工作者迫切地想了解如何避开新闻活动中的法律误区,对新闻侵权有着深厚研究的顾理平教授成为我们邀请的开课嘉宾。  相似文献   

20.
自1985年上海“疯女案”之后,我国新闻官司呈迅猛上升态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关数据表明,目前国内传媒业遭遇的新闻官司已经有几千起,其中针对“新闻失实”提出的侵权案达80%以上,这中间媒体进行舆论监督,因批评报道而被诉“新闻失实”名誉侵权又占了绝大多数。此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