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话其实是强调了文采对表达效果的重要性。在考场作文中掌握一些语言“包装”的技巧,会使自己的作文熠熠生辉,从而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在作文中熟练、巧妙地运用排比修辞手法,就是“包装”语言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2.
王乾荣  王荣 《当代电大》2006,(10):52-52
以前,普通中国人在《辞海》或教科书上,见识过孔子的尊容——头发用一条打结的带子束起来,胸前细密美髯飘拂,笑颜微展,慈眉菩目,身着宽袍大褂,是很优雅的一个老头儿,不同版本书上的孔子像或略有出入,但大致如此。这是不是孔子的标准像呢?不知道,好像没有人说是,也没有人说不是;但大家都认定,那就是孔子。  相似文献   

3.
<正>【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孔子曾经说过:“君子不忧不惧。”并指出“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也曾经说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孔子这些话中的“惧”与“畏”其实都含有“怕”之意。但是为什么孔子既说君子要“不惧”,又说要“畏”呢?这其中包含着圣人的大智慧。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是如何理解孔子的“惧”与“畏”的,又有什么思考和启发?请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论语》以孔子为中心,成功塑造了孔子这个人物形象。《论语》中的孔子既有因时而动、善于权变的大智慧,又有“人不知而不愠”、“修己以安人”的大境界,更有一种为理想、为信念百折不挠的大精神。这一大智慧、大境界、大精神对当下一些青年学子中存在的浮躁、迷茫、厌倦、孤独等现代病不失为对症的良药。  相似文献   

5.
龙新萍 《辅导员》2011,(24):49-49
教学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写的作文.句子不通顺,不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不会分段。错字别字多,有的还像记流水账.词语贫乏、干瘪瘪的。写作难一直是老话题.瓶颈问题大致为“不愿意写”“不知道写什么”和“不会表达”.也就是学生习作兴趣不浓、缺少习作素材的储备、运用和加工语言的能力不强三个难题。其实,作文只不过是把人们的生动形象、动作、语言、神态、感情及其与之相关联的事物用文字记录在纸上.这本不应是多么困难的事。但为什么做起来这么难呢?那么怎样改进作文教学.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呢?  相似文献   

6.
高山 《现代语文》2006,(12):36-36
关于《诗经》中的郑风、卫风之诗,历来学争论不休,有些认为不适合孔子的“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的诗学观点,有些虽然认为这些诗不属于孔子的批判范畴,也多是采取含糊的说法,没有提出令人信服的证据。这些问题其实是对于古代儒家的乐声关系理解不清晰所致。简单地认为乐和声是同一概念的不同名称,没有真正理解孔子对于二之间关系的阐释。  相似文献   

7.
现代人们的名字一般是三个字或两个字。一般情况下,第一个字为姓,后面的字为名,如陈X、张XX等。但对古人来说,尤其是先秦时期,这就不太适用了。试举几例:1.孔子并非姓孔。《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字仲尼姓孔氏”。司马迁是伟大的历史学家,但是《史记》也并非完美无缺,他说孔子“姓孔氏”,其实并非如此。在先秦时代,姓和氏是有...  相似文献   

8.
长期来,对中国传统的平均主义思想及其影响,人们常用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来概括。这种解释见诸报刊、文章、论著,似成定论。如此说,孔子成了中国传统平均主义思想的鼻祖,平均主义思想成了中国传统分配的基本特征。其实,这是悖论。它既曲解了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本义,又与孔子思想风马牛不相及。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一语出自《论语·季氏》,说的是季氏为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欲攻打鲁国境内的封国颛臾。冉有和子路为此向孔子请教,孔子反对,并且借题发挥说了一通治国安邦的大道理,其中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  相似文献   

9.
从圣坛走向现实--教师形象的理想境界与生活回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一向有“师道尊严”、“尊师重道”的传统,对于教师的作用与角色期待更是高,有“万世之师”之称的孔子以其诲人不倦、因材施教等高尚气节为教师作出了一个近乎“圣人”的定位。在社会转型的今天,这样的教师观显然已经不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树立教师是“学习者”、“合作者”、“设计者”等新理念,开辟教师观的新视野成了当务之急。本文欲从我国历代理想的教师形象的回溯出发,分析这种理想境界与现实的差距,进而对如何让教师从圣坛回归到现实土壤作一个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不知其人者甚少。然而圣人其貌若何?恐怕不知者甚众。唐代吴道子曾为孔子画过像(见图1) ,名曰“先师孔子行教像” ,被后人视为孔子标准像。因孔子为“文圣” ,吴道子为“画圣” ,一画像而见“双圣” ,故此像有“双绝”之誉。然反复查阅资料 ,细加思索琢磨 ,发现“双绝”之作并非完美无缺。其一 ,五官特征与史书记载有出入。自汉代以来 ,各代为孔子画像的人很多 ,因其名气不如吴道子 ,所画画像流传不广。但这些画像都有以下共同的特征 :前额高凸、脸型方正、双眼明亮、大口齿露、厚唇外翻、宽背微…  相似文献   

11.
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和内在力量。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拉扎勒斯等人的研究表明:兴趣比智力更能促学生勤奋学习,从而取得优秀的学业成绩。作文教学也是如此,只有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才能使学生变“要我作文”为“我要作文”。那么,在作文课堂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使学生对作文不怵,进而作文的能力呢?  相似文献   

12.
作为学生作文的第一读者,感触最深的是“人”和“文”分离。当我们将作文教学的尴尬归咎于学生的认识水平低、表达能力差的时候,当我们热切地追逐作文“体系”、“模式”、“套路”训练的时候,甚至当我们津津乐道于培养了许多擅长编造“美丽谎言”的“写作尖子”的时候,其实,我们没有意识到学生的心灵已经锈迹斑斑了,学生的人格已经人为折损了。翻阅作文,你会感到,千百个不同的脑袋,却有着一致的“精神套路”和不属于自己的“话语范式”。究其原因,大致有三: 其一,一味宣扬“立意要新”的衡量标准。 在作文教学中“立意要高”这…  相似文献   

13.
话题作文形式灵活多变,今后几年高考话题作文仍将不限文体,但对内容会加以适当的限制。因此,在进行话题作文训练时,不能全面地“开放”,不能让学生太过“自由”,而应在文体和内容这两个方面进行一些必要的分解训练,以免学生会“误入歧途”。⒈文体分解训练高考作文规定“文体不限”。其实,“文体不限”并不是不需要遵守文体的规范。《考试说明》就明确规定要“符合文体要求”,每年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中也把“符合文体要求”、“基本符合文体要求”和“不符合文体要求”等作为评判作文优劣的标准。为了能把握住文体规范,我们必须进…  相似文献   

14.
有人认为孔子有关“天”、“天命”、“命”、“鬼神”的言论反映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思想。其实,孔子对“天”、“天命”、“命”、“鬼神”是持怀疑态度的,他虽说过“生而知之”,但论及少而又少,而对“学而知之”却谈论颇多。  相似文献   

15.
小学启发式作文教学模式探究李禾田启发式教学鼻祖孔子所开创的“不情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历经时代的深化、发展,人们基本上取得了这样的共识:其一,“愤悱”与“启发”的关系,既要重视学生“愤悱”的内部动机,同时又不唯“愤悱”才启发.而要通过“启发”导致“...  相似文献   

16.
中考作文如何使语言文采飞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考语文试卷中,作文素有“半壁江山”之称,而近年不少地区的中考作文评分标准里出现了“用语准确、生动形象”的要求,目的是考查学生驾驭书面语言的基本能力。其实,“用语准确”,简单的说,就是把每一个句子写得基本符合语言的要求,围绕中心说通顺,能够恰当表达自己真实的感情,具有一定的感染力;“生动形象”,就是语言形象化,要求学生能把客观事物(人、事、景)的特征描写出来,给人如见其人、其景,如闻其声的感觉。  相似文献   

17.
罗昌财 《青海教育》2003,(12):19-19
写作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特别是近年来高考话题作文的连续出现,一部分学生认为话题作文容易写,不把“话题”放在心上,久而久之,产生惰性心理,对作文不感兴趣。其实,作文是高考中的重头戏,如果对这出戏不再是“情有独钟”其后果就可想而知了。那么,如何培养学生作文兴趣呢?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礼记》一书围绕“礼”的内容,刻画出孔子形象,表现了孔子作为良师、儒者和智者的形象特点。文章分析了孔子的人格魅力之所在,其形象的意义作为一种文化值得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作文批改,意见或建议不要多到让学生无所适从.教师把握不准作文要求的现象比较普遍.学生怕写,往往在于教师对作文的要求偏高.其实,“要求”未必在于高或低,而在是否“适当”“适时”.学生发展情况不一样,作文趣味和优势也会不同,在学习阶段,“要求”须合理,“合理”即是正确的,恰当的.  相似文献   

20.
樊卫芳 《新疆教育》2012,(13):122-122
早在两千年前,孔子就倡导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语文新课程标准也特别强调因材施教,在基本理念部分提出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这就充分指明了我们教师在教学时要正确认识到学生知识能力等各方面的不同层次,作文也毫不例外。也要求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因材施教,应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指导,通过多种方法手段来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作文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