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挫折教育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笔者通过调查问卷对高职生挫折反应的主要表现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总结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挫折类型以及挫折教育的具体路径,积极发挥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作用解决高职院校大学生在挫折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正>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日联合举办了一次夏令营活动,在此次活动中,中国的中小学生表现出强烈地缺乏克服困难的毅力、意志等弱点。近几年来对中小学生进行挫折教育逐渐引起我国和教育界的重视,尤其是中小学生因为遇到困难和挫折自杀、杀人的现象屡见不鲜,日趋严重,使人们意识到对中小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虽然我国关于中小学生挫折教育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存在着误区。一、中小学挫折教育的误区  相似文献   

3.
赵复查 《教育探索》2000,(7):39-39,79
一、后进生形成的原因 中小学后进生的形成纵然有多方面的因素,但就学生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分析,其主要原因是挫折心理。学生受到多重挫折后阻碍了智力的发展,才逐渐演变为后进生。 挫折是指个体为了满足需要,在从事某种有目的的行为时,遇到人为或环境的阻碍与干扰,致使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或满足不够充分时所表现出的一种情绪状态。生活中我们常见的失败、屈辱、放弃、愤恨等都是遭受挫折的外在表现。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学生挫折的产生与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方式、学生个人和家庭教育的影响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1.来自教师的影响教育…  相似文献   

4.
一、挫折行为的表现特征 调查表明,职专生在自己的生活、学习中,都曾有过遭受挫折的体验。挫折行为在表现形式上有以下特征: 首先,在受挫折的程度上存在着较大差异。自90年代以来,一大批独生子女相继进入职业学校,给校园带来了勃勃生机和新的变化,他们兴趣广泛、见多识广、自尊心强,但由于不同家庭环境的影响,这些学生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征。但总的来说,多数学生没有受过挫折,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较差,一旦遇到困难或挫折,就极易产生心理重负,无法忍受所受挫折。而有的学生因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及环境的熏陶,认为受挫折不会…  相似文献   

5.
挫折是生活中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表现,身心发育成长尚不成熟的初中生通常表现出显著的消极情绪。初中思想品德教育针对学生特殊成长阶段的心理特征,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内容与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对挫折的适应与承受能力,为学生完成人生阶段的过渡与成长,面对今后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困难与挫折做好充分的准备。  相似文献   

6.
山东省文登市文城中心完小近年来的学生及家长进行挫折教育初见成效,对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大有益处。挫折教育有的叫“磨难教育”。它的意思是:学校指导培养学生的挫折意识,磨炼和提高学生耐挫折能力。挫折教育有必要该校校长胡本源说,1992年中日少年草原探险夏令营,中国孩子表现出意志脆弱、吃苦性差、依赖心理严重等问题,中日儿童的较量,看出我们的教育在培养学生意志品  相似文献   

7.
颉涛涛 《考试周刊》2014,(93):192-192
<正>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既会有愉快的创造,又会遇到各种挫折,即所谓"碰钉子"。心理学认为它是"当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受到障碍或干扰时所表现的情绪状态",挫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活内容之一。世上的事情往往这样:成果未成,先尝苦果;壮志未酬,先遭失败。拒绝挫折,就等于拒绝成功,如果在幼年时期受到积极的挫折教育,就会消除受挫折的情绪,为自己创造出可以容纳自己奋进的心境;如果在幼年时期缺乏积极的挫折教育,那么长大后一旦遇到高考落榜、招工  相似文献   

8.
高职学生由于其自身的年龄、认知及社会阅历等限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挫折。本文根据高职学生遇到挫折后产生挫折心理的各种表现,分析了挫折心理的形成的原因,结合挫折教育现状,提出了矫治高职学生挫折心理的策略,以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提高抗挫折能力。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高中体育教学中抗挫折心理教育的必要性出发,进一步分析了在体育教学中挫折心理产生的表现和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探讨了体育教师该如何去引导学生预防及克服挫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从学员队管理的实践经验出发,对军校学员经受挫折的主要表现进行了分析,并归纳总结出学员队干部应如何提高学员挫折承受力的一些基本做法.  相似文献   

11.
杜甫是我国诗歌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代誉为“诗圣”,他的成就和影响几乎无人可及。但清初王夫之却对其存有严重的偏见,竭力贬抑杜甫人品,贬低杜诗成就。王夫之抑杜、贬杜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认为杜诗有悖风雅传统;二是厚古薄今倾向;三是重汉魏轻唐宋的倾向。  相似文献   

12.
太康元年 ,西晋不出三月而一举灭吴。其实当初西晋伐吴之时 ,并非是一帆风顺。伐吴的策略 ,是羊祜最先提出的 ,在他殁后 ,由张华、杜预、王氵睿等人继成其事。而贾充、荀勖和冯等人则从开始就极力反对 ,幸亏张华、杜预等人的积极努力和武帝的坚决支持 ,伐吴才得以最后成功。只是在伐吴问题上意见一致的张、杜、王三人并不能称之为一个党派 ,他们不是一贯结合在一起的贾充一党的对手。所以 ,在伐吴之后 ,他们不但并未因伐吴之功受到重用 ,反而遭到了疑忌、排挤甚至诋毁。  相似文献   

13.
杜甫的诗赋创作在他年轻时已得到文坛前辈的高度赏识。与他同时的著名诗人李白、王维、岑参、高适都与他有亲密交往或诗歌酬唱。杜甫晚年更有“新诗海内流传遍”的美誉。杜甫身后,著名诗人白居易、元稹、张籍、韩愈、李贺、李商隐、杜荀鹤等都盛赞其诗歌,或承继其直面人生的创作品格,或学习其博大多姿的艺术风神。总之,唐人对杜诗的接受,在他生前已经彰显,在他身后更为普遍。  相似文献   

14.
唐末五代,王审知及其子孙统治福建近半个世纪。本从王闽政权所实行的职官制度的角度将其统治分为三个时期,并对各个时期的职官制度进行探讨。第一个时期自公元898年至908年王审知继王潮任唐威武军节度使统治福建,政治身份是唐朝的地方节度使,其属官完全依照唐制,受唐王朝任命。第二个时期自公元909年至925年,王审知受后梁封为闽王,福州升为大都督府,王审知便以闽王的身份统治福建,虽然自命职官,但向中原王朝称藩臣,使用中原王朝年号,定期纳贡,是称雄一方的地方割据势力。在中原动乱的情况下,王闽政权实行保境安民、发展生产的政策,福建的经济化迅速发展。第三个时期自公元926年至945年,王审知死后,其长子王延翰自称大闽国王,立宫殿,置百官,威仪物皆如天子之制。尔后王氏兄弟子孙为争夺帝位,日寻干戈,相互残杀,内乱不止,政治腐败,势力日削。他们所实行的职官制度完全是独立的国家之制,自称国王,下置宰相百官,终于导致王闽政权的灭亡。王闽政权各个时期实行的不同的职官制度与其治乱兴衰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5.
禅宗以心性思想为核心,与儒家思想相互融合,成为杜甫的重要思想来源。在儒禅互补影响下,杜甫逐渐在回问内心中进行本体思考,在处世态度上采取不执一端的中和心态,在人生理想中张扬着推己及人的生命关怀。从而构成了其精神世界的重要内容。而作为以有为本的儒者,与王维、白居易等儒禅兼具的文士不同,杜甫对儒禅的互补必然具有其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颠覆与指斥:浅谈王若虚对黄庭坚诗歌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若虚诗歌批评注重创作与风格的“天全”、“自得”,因而对不合其审美理想的黄庭坚诗歌多有指责,主要体现在:颠覆黄庭坚宗杜说;以苏黄比较来扬苏抑黄;对黄庭坚具体诗作指疵;对黄庭坚诗歌理论的指斥。这些论评,尽管其中渗透着王若虚个人的诗学趣尚,存在指责失当之处,但相较于宋代的黄庭坚诗歌接受,它具有了更多的理性思考内容,并进一步从细部特征上探讨黄庭坚诗歌,成为黄庭坚诗歌接受史的一大转折。  相似文献   

17.
宋代诗人重视学习杜诗,使杜诗风格在宋代诗歌中得以重现。陈师道、陈与义、陆游等诗人学习了杜甫五言诗沉郁顿挫的风格,苏轼、苏辙的诗歌学习了杜甫七言律诗老健疏放的风格。杜甫浑涵汪茫、雄浑悲壮的七言律诗代表了杜诗七律的最高成就,陈与义学习杜诗的此类风格最为成功。此外,苏舜钦、王安石等诗人学习了杜诗萧淡婉丽的风格。宋代出现了在风格上接近杜甫的诗人,这是这个时期学杜的最大创获。  相似文献   

18.
天宝后期至乾元年间,杜甫和许多思想上推崇儒学,创作上以古体诗反映现实民生疾苦的诗人交往,如和他共游慈恩寺且相互唱和的储光羲、薛据、高适、岑参,还有《箧中集》诗人张彪、孟云卿、王季友,可能还有《箧中集》的编选者元结以及苏源明、郑虔等。杜甫和他们进行过诗歌创作的讨论,杜诗中留下了学习他们的痕迹。杜甫此时一改前期的创作风格,用大量的古体诗反映时局动荡和民生疾苦,杜诗这一变化的原因之一是受到这些诗人创作风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朱次琦以诗经世之作呈现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然仅在内容上体现杜诗沉郁之境,并未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其景物诗与赠答诗则在形式上实现杜诗的顿挫之境,但在内容上则远离杜诗之沉郁。因此,将朱次琦纳入近代岭南诗派之列,体现了汪辟疆的独到识见。  相似文献   

20.
在杜甫以后历代论诗绝句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可以看出在后人心目中的杜甫是什么样子的。先说一个小插曲,据唐人孟棨《本事诗》记载,李白有《戏赠杜甫》一诗,曰:“饭颗山前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为问因何太瘦生,总为从来作诗苦。”清人仇兆鳌曰:“此诗,唐人谓讥其太愁肝肾也。今按《李集》不载,洪容斋谓是好事者为之耳。李杜文章知己,心相推服,断无此语,且诗词庸俗,一望而知为赝作也。”或许洪、仇的看法是正确的,但这首诗写出了杜甫作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