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汉娜·阿伦特的"行动"理论具有深刻的教育学意蕴,为我们理解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行动路向和实践视角。"行动"理论指导下的教师专业发展要求教师直面教育实践本身,注重教师专业成长的动态生成过程。教师在行动中探究、反思,生成实践性知识,走向与学生的视域融合。  相似文献   

2.
"行动教育",萌生于20世纪后期青浦县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教育改革实验,完型于21世纪初回应新课程实施的教师全员培训。它将教师的专业发展置身于课程教学实践之中,倡导教师专业学习扎根内在需求、扎根鲜活经验、扎根行动反思。经过十余年的研究与实践,建立了教师在职学习的新范式,即以课例为载体,以教师和专业研究者合作教学研修为平台,以"专业引领"和"行为跟进"为特征,融理论学习、教学设计、行为反省为一体的"三关注两反思"实践模型。"行动教育"在上海和全国其他省市的传播,有力地推动了区域在职教师培训方式的转型,促进了教师专业实践素养的提升和区域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行动研究日益成为教师培训和教师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北京市中小学骨干教师成长与行动研究"项目拟通过行动研究的方式引领骨干教师在教育教学、研究、管理实践领域不断自主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与教师培训的有效性研究是密不可分的,对教师培训的效果进行评估、分析,有助于发挥其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本文首先对"北京市中小学骨干教师成长与行动研究"项目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和分析,结果发现项目取得初步的直接效果和间接效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反思行动研究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教师专业认同度指教师个体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对自身专业的认同程度和水平,它作为一种重要的工作态度,积极影响着教师教学成效。笔者在理解国外学者阿伦特的"行动"理论—实践产生理论、理论为实践做准备的基础上,剖析当前教师专业认同度存在的问题,即教师的无认同概念和伪认同度导致教学行动低效。据此,要加强对教师个体层面的关注;培育实践共同体,营造教师专业合作主义文化;制度上赋予教师更多的权力空间,以便教师在教学行动中思考生成专业认同,不断提高专业认同度,再将其融于教学行动,有效开展专业实践,实现教师生命意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5.
教师职业很强的实践性要求其具备较高的实践素养。当前中小学教师对实践素养的认识却存在偏差,误把其所具有的能力当作实践素养。然而素养与能力具有不同的内涵,教师实践素养也不等同于教师实践能力。根据舍恩"行动反映"理论来看,教师就是行走在"湿软低地"的专业实践者,他们需要借助"行动反映"来解决教育教学问题。因此教师最重要的实践素养就是"行动反映",包括"对行动的反映"和"行动中反映"。  相似文献   

6.
教育行动研究是教师在实践中通过行动与研究的结合,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解决教育教学领域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探索教育行动的变革,寻求教育实践合理性的行动与研究合一的过程,是在教育中、通过教育、为了教育而进行的自主研究,对形成和发展教师专业理念、构建与优化教师的专业知识体系、生成与发展教师的专业能力以及激励教师专业发展需要与意识有着特定的价值和意义,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应然取向.  相似文献   

7.
行动研究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调查研究发现,参与行动研究较多的教师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和专业自主发展上明显好于未参与或者参与行动研究较少的教师。具体表现在,促进教师开展问题导引式阅读,不断提升教师自我效能感,改变专业生活方式,生成个人实践理论,激活专业发展动力,实现专业的自主发展。调查研究还发现,情感导航、方法融合、理论先行等策略,可以帮助中小学教师规避行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高行动研究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当前教师“行动研究”已成为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自我教育、继续教育和专业发展的基本形式之一。教师的行动研究研究什么?怎么研究?这个问题看似非常容易,但阐述起来很难。本文结合自身成长的经历,简析了“行动研究”的困惑,剖析了“行动研究”的“四个”着手点,提出“行动研究”的“七个树立”。  相似文献   

9.
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核心是教师作为"专业人"的"发展内涵"问题.行动研究倡导教师成为行动研究者,强调教师是自身专业发展的主人,是其专业发展的动力根源,同时行动研究能够促进教师专业生活质量的持续提升,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10.
林苑 《教育教学论坛》2011,(27):101-102
"教育行动研究"(Education Action Research)是近二十年来国内外教育领域中逐渐兴起的一种研究方式。它倡导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有机地结合并相互促进。如何在教学中,更迅速、有效地解决和改进教育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实现教师自身从经验型到反思型教师的超越,是当今教育界讨论的热门话题。"教育行动研究"在教学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行动)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本文从探讨教育行动研究的目的及特点,论证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必需性和途径——教育行动研究。开展教育行动研究使教师具备了"实践者"与"研究者"的双重角色,同时也达到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一线教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他们以何种姿态、何种水平参与其专业发展,直接关系到教师专业发展的最终成败.然而,长久以来,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上.经常存在一种"轻视教师"的倾向:认为一线教师至多是一个"忠实的执行者",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角应该是教育专家和管理者.这是一种错误而危险的观点.我们必须认识到:必须还教师以其专业发展的主人翁地位,教师有必要也完全可以以研究者的姿态主动投身教育行动研究,在行动中反思.在反思中行动,在行动与反思中成长.  相似文献   

12.
邬雨刚 《文教资料》2008,(31):87-90
本文论述了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核心是教师作为"专业人"的"发展内涵"问题,行动研究倡导教师成为行动研究者,强调教师是自身专业发展的主人,是其专业发展的动力根源,并指出行动研究能够促进教师专业生活质量的持续提升,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13.
针对实证主义认识论所造成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者与实践者相分离的状况,舍恩在《反思性实践者》一书中提出"行动中反思"的实践认识论,描述了知行合一的反思性实践者的形象。本文对其理论渊源进行了梳理,并通过对其在教育界的反响进行评述,探讨了舍恩的实践认识论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指出这一理论框架为揭示教师的缄默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帮助教师进行专业自主发展以及探索教师的知行合一等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进,人们愈加关注"教师专业成长"问题。为此,教师行动研究也正如火如荼地开展。那么教师的行动研究应研究什么?怎么研究?——是值得我们教师首先关注的问  相似文献   

15.
教师开展行动研究面临专业伦理缺位的问题。应基于行动研究的伦理关系,确立教师专业伦理规范:在师生关系上,以尊重、理解和保护学生为道德基准,以学生发展为本;在与学校管理者关系上,坚持平等合作、民主参与和专业判断的行为准则;在自我探究与实践反思中,保持改进、敢于创新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在与同行及专业研究者合作中,秉持民主开放、信任合作和专业自主的专业精神。教师行动研究的专业伦理,是在必要的制度规约下,教师主体不断的道德认同、承诺与践履,实现制度伦理与德性伦理的整合与同构,生成道德实践智慧的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教师培训模式难以适应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对中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实践+反思"的教师行动研究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它引导教师对自己的实践行动以及内隐其中的理论、理念进行有意识的思考,并把思考的结果回馈于行动之中,使之得以改善。这对培养具有批评精神的反思性中小学英语教师有着积极的影响,并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可持续动力。  相似文献   

17.
十几年来,我们走出了一条基于共同体性质的校本化的教师专业发展之路——共读、共写、共听、共享、共研,简称"五共"。提出"五共"专业发展基本理念和行动策略——在阅读中获得真知,在叙事中描述专业,在对话中实现交往,在反思中改造实践,在科研中建立函数。提出了"工作即发展,问题是课题,同伴为教练,成长每一天"的专业自觉行为标志。  相似文献   

18.
教师的专业发展应从关注教师专业知识增长和行动反思转向促进教师专业觉悟和专业修行。教师的专业觉悟指教师通过观察和体悟来领悟教育的真谛,发现教学兴废之道,从而指导教育教学实践,获得教育成功体验和职业幸福;教师的专业修行有八道,即"触—受—问—设—验—识—述—度";教师的专业修行需要"善知识"的引领。  相似文献   

19.
行动研究发展至今,经历了明显的阶段性转变:技术取向时期、实践取向时期和批判取向时期。我国当代中小学变革,需要在辨明自己“研究问题”的层次、特点和性质之后,寻找研究对象与不同取向的“行动研究”之间的适切关系。中小学教师运用不同取向的行动研究,可以解决实际问题,改善教育实践,提升自己专业素养,甚至谋求自身的解放,促进自身发展。  相似文献   

20.
<正>教师有自己的实践理论,"它们是教师内心真正信奉、并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表现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教师需要觉知自己的实践理论,才能在接受外来学术理论时找到结合点,与不同理论形成对话,互相补充,共同发展,其专业发展也才会有充沛的"源头活水"。行动研究能够以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思为主线,促进教师在理解、反思和行动三者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