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班的毛巾都是挂在毛巾架上的,平时,小朋友拿毛巾擦手的时候,我都是要求他们把毛巾拿下来,擦干净手以后,再提着毛巾上的绳鼻儿,把毛巾挂到毛巾架他们各自固定的位置上。有一次,帮孩子们洗完手后,我便在我的毛巾上擦了擦手。因为超超是最后一个洗完手的,所以他和我几乎是同时去擦手的。我擦完手一扭头,看到他并没有取下毛巾,而是直接在毛巾上擦了擦。于是,我便对他说":超超,老师说过,小朋  相似文献   

2.
二年级的熊老师上识字课,她问:"同学们怎样记住‘虹’这个字呢?"一男生举手说:"由一个‘虫’字旁加上一个‘工’字。"另一个学生举手问道:"老师,为什么‘虹’字是虫字旁呢?"老师听到学生的疑问,笑着说:"问得好,下课我们再一起找答案好吗?"老师就这样把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处理了。  相似文献   

3.
陈娟 《宁夏教育》2006,(12):65-65
练习课上,我把全班的数学补充习题发下去,要求同学们先订正错题,再完成下一个练习中的部分习题。不一会儿,小磊便把他的本子递到我面前跟我说:“老师,这道题你批错了!”“是吗?”我自认为批作业很细心,便有点怀疑:“哪儿批错了?”“我这儿没错。”他又指了指那道题说:“你怎么还要圈出来?”  相似文献   

4.
<正>笔者有幸听了特级教师钱金铎教学"图形的平移与旋转"一课,真正见识了钱老师是如何让学生充分经历动态想象的过程,使学生在争辩中明晰了平移和旋转的本质。现撷取其中几个精彩的教学片断,与大家共享。一、在争辩中明晰平移概念的本质师:如果老师用这个粉擦做平移运动的话,老师会做什么动作?  相似文献   

5.
对于整理型的复习课,教师应以怎样的方式组织教学?是一个情境一个情境地结构性再现,还是一个集合一个集合地整体性连接?听了“平面图形的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这两节复习课,我再一次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思考。案例●“平面图形的面积”复习课片断:师:读了课题你们想到了什么?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师:这些图形的面积是怎么推导出来的?请选一两个图形研究一下。(生小组活动后反馈)生:把圆形剪拼成长方形……(生回答后,师重复着生的话用课件演示了一次)生:把长方形剪成两个三角形……师:(打断他的话…  相似文献   

6.
口误一锅端     
有一次。老师大概搓了通宵麻将,早上上课时见黑板没擦,便大怒道:"今天谁坐庄?黑板都不擦!"——摘自《恩师口误一箩筐》  相似文献   

7.
上课四层次     
正教书数十年,听课无数,唯有一堂课给我以全新感觉和美的享受,也把我带到一个新的高度以重新审视语文课,认识到上课确有"层次"之别——我把它们分为:原创课、特色课、功利课和作秀课。先说说那堂课吧。双鬓斑白的老师提着一把小提琴进课堂,上的课文是《荷塘月色》,这便有了小小的悬念。引领学生熟读了课文,对其文眼文脉作了精到点拨之后,老师拿起小提琴对大家说道:多年来,  相似文献   

8.
钱玮 《广西教育》2013,(13):42-42
笔者听过吉春亚老师上的《两兄弟》一课,感触颇深。吉老师先介绍了文章的作者,然后便带领学生进行了一次快乐的阅读之旅。一、训练倾听和概括的能力吉老师亲切地对孩子们说:"我来读第一段话,考查你们的听力。"学生一下子静下来,专注地倾听着。吉老师读完后,  相似文献   

9.
"擦黑板"可谓举手之劳,但教室里没人擦黑板却是老师们经常遇到的事情.当新的一课就要开始时,偌大的一个教室,满座的学生,望着黑板上上一节课老师留下的密密麻麻的板书,一个个无动于衷,神情泰然.  相似文献   

10.
<正>哥哥的儿子语法课上,老师在黑板上出了一道题目:请把"我的哥哥去学校"这句话改成将来式。老师叫汤普森上去改写,汤普森走到黑板前,迅速写道:我哥哥的儿子去学校。  相似文献   

11.
近日,笔者听了两堂《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的课例,对"什么是科学结论"颇有感触,与诸位同仁共商。课例一:教师出示两盆液体,分别把马铃薯放进去,结果出现了一沉一浮的现象。学生惊奇万分,老师随机引出了一个问题: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呢?此时,有一个学生突然站起来兴奋地说:"老师我知道,马铃薯在水中是沉的,浮的是盐水。"不少学生也纷纷  相似文献   

12.
近日,我听了一节《梯形的面积》课。这是一节导"学"课,一上课教师就提出:同学们,我们可以把梯形转化为学过的什么图形来推导它的面积计算方法呢?由于学生前一天在完成导"学"案中,对此问题已经作过思考,甚至从学生的课堂表现看,应该可以说是深思熟虑。因为当老师将此问题抛出,稍停片刻,提出交流时,学生便竹筒倒豆似地说出了六种(后面  相似文献   

13.
李延生 《辅导员》2013,(16):61-61
<正>"上课铃,叮咚响;整学具,坐端庄;迎老师,把课上……"孩子们饶有兴趣地一边诵,一边做,只十几秒钟,便做好了上课准备。听着他们清脆的童音,看着课桌上摆放整齐的学具、端正的坐姿,我的心里尤其高兴。话还要从九月份说起:由于工作需要,我这个从教二十多年,一直教高年级的男老师接了一个二年级新班。学期伊始,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低、高年级学生间的巨大差异还是让我始料不及——上课铃打响后,老师已经站到讲台上了,一些学生还在目中无  相似文献   

14.
"微课"是以小视频为基础,给学生提供某一个专题知识的信息化媒体,已被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大量使用,适应了信息化教学改革的需要。把"微课"有效融入立体裁剪课程教学,可以改变学生学习专业技能课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完善专业技能课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5.
正4月4日晴"老师,选我!选我!"咦?教室里怎么这么热闹?噢!原来是老师正在选大扫除的同学呢!我是负责擦栏杆的。我走到栏杆前面,心里暗暗得意,这项工作最简单了,一会儿看我大显身手吧!可是,这栏杆好像很不给我面子,怎么擦都擦不干净。后来,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一个栏杆擦干净。虽然栏杆很难擦,但是我从没想过放弃。慢慢地,我发现了一个小窍门:别把抹布的水拧干,然后再把水淋到栏杆上,再用抹布擦,这样擦起来可就容易多了!虽然这样擦得比较容易,但擦得也不怎么快,  相似文献   

16.
如何应用具体图形在转化等思想方法的引领下,上好圆锥的应用题,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结合同课异构的课例,从"课例引入"、"解法探究"、"课例变式"、"小结与反思"4个方面进行研究与探讨,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与知识、技能融于一体,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领悟到一定的解题思路和思想方法,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相似文献   

17.
《考试周刊》2017,(17):58-59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微课逐渐融入到数学课堂,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老师讲,学生听"教学模式的弊端。而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可以引发学生对学习的好奇心,使学生获得不同的学习体验和认知,培养其不同方面的技能。小学数学"立体图形"是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部分,小学生理解能力和空间想象力有限,在学习此部分内容时可能会存在一些困难。基于此,本文分析探讨了如何将"立体图形"微课应用在教学并提出一些粗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18.
赵翠玲 《学子》2013,(6):68
一、回顾旧知的反思型作文,加深知识的理解,提高数学思维能力某节课或某次活动后,指导学生及时回顾小结本人数学学习和活动的情况,复述本节课、本次活动相关知识,总结哪部分知识学得较理想,或哪些知识学得不够扎实,还存在什么疑虑等。如,周凡雅同学在"走进圆的世界"作文中写到:"这一周,我学习了圆,最感兴趣的是求圆的面积。上课时,老师让我们拿出学具盒里的黄色学具和一个白色图片、一把剪刀。学习开始了,我们拿出剪刀把那个白色图片按照上面的线段剪开,成了许多模样像三角形的图形,我们又开动脑筋,想怎样把这些‘小不点儿’们拼成以前  相似文献   

19.
趣事展览会     
时间:语文课上地点:教室人物:f及全班同学起因:(学习第二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课上)老师问:李大钊是谁?经过:老师让趣事主角f回答,由于他名字的最后一个字也是钊,于是他便小声嘀咕:"他是我哥。"周围同学哈哈大笑。老师没听清,便问他刚才说的是什么?只见他不慌不忙  相似文献   

20.
潘萍 《辅导员》2012,(9):35-36
在一次听课活动中,有两位老师上同样一个单元课:牛津小学英语4B Unit 6 Let’s go by taxi,却表现出两种不同的结课设计,笔者很有感触:不一样的结课,不一样的效果。【案例一】老师先通过旧知"A:let’s go to…B:Ok,but how?A:Bv…"的句型引出今天所要教的新句型"How do we go to the…?"然后在操练中引出新的交通方式"by taxi,by minibus,on foot"的学习。接下来,通过创设的一个情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