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关于批评报道的选题艺术,笔者曾在《新闻知识》1990年第7期发表一篇文章,题目是《“抱西瓜”与“拣芝麻”——谈谈批评报道的选题艺术”。本文要谈的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批评报道选题中的上、下两头的问题。“吃透两头”,这是新闻工作者的几句行话。那么,上、下两头在批评报道选题中各占什么位置,二者的相互关系又是什么呢?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总结过去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司成钢 《记者摇篮》2004,(10):12-12
7月4日,《辽宁日报》在一版头题位置发表了我和高刚共同采写的《本溪百家民企“凤还巢”》的报道。既受到报社领导的表扬和鼓励.也得到当地领导的赞许和好评。当然,最兴奋的还是我自己.要知道这可是我这个新闻战线的新兵.三年多来第一次完全靠独立发现、独立思考、独立采写完成的第一篇抓典型的一版头题。兴奋之余,回顾整个稿件的  相似文献   

3.
刘声东 《军事记者》2005,(11):10-12
“大漠骆驼”宋晓国的报道,在读中产生了广泛的反响。在这里,我以这个典型的采写过程为主线,并结合近年来本人在新闻采编实践中的体会,谈一谈大力增强新闻疏导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为什么有的记者有写也写不完的新闻,而有的记者却常常徘徊在十字路口不知道自己该去采访什么?为什么有的记者采写的报道个个精彩,总能写出前人没有报道过的新事物和新发现的规律,而有的记者采写的报道却是角度老套,写法陈旧,语言枯燥?有政治修养、文化修养的因素,更有业务修养的原因,其中缺少发现,眼中没有新闻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根本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谢顾问:我虽初学写报道,却深知“新闻必须完全真实”的原则。可有的老通讯员常常这样提醒我:学习写稿要脑瓜灵活,有点“超前思维”的本领。这不是在让我写假报道吗?因此,我要问:采写新闻是否需要“超前思维?”32837部队方节初方节初同志: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探讨一下什么叫“超前思维”。所谓超前思维,通俗一点讲,就是指预见性考虑问题的本领。那么,采写新闻需要不需要这种预见性呢?新闻是新近发生的重要事实的报道。从这个角度讲,事实在前而报道在后,是用不着预见性的。但实际情况又没有这样简单。其一,一个重大…  相似文献   

6.
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一个人的时间、精力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要知“天下事”在“文山会海”中去“砂里淘金”,也是一种途径。我当驻县记者从事新闻采写工作三年多来,绝大部分时间是随各级领导在“文山会海”中泡过的,县(处)级正副领导讲话、工作报告、调研,记者要全程参加听访不说,甚至部门或乡镇召开一般性的动员、小结或总结会议也应邀出席,纷纷要求作长篇或连续性报道,有的单位还要求配发新闻图片,安排您要发给哪家地(市)、省级党报党刊哪个版,如不能如愿以偿,就认为你这个记者水平低或者说与编辑关系不好,由此而欠下了一家又一家被“采访”对象的人情债务。  相似文献   

7.
《军事记者》2005,(11):68-68
第15期新闻函授学习已近尾声,各个学员的心理反映也不尽相同。有的以无比欣喜的心情盼着早日为函授学习划上句号,以便用初出茅庐的热情奔赴采写第一线;有的则以愧疚的心情极不情愿地等待着结业,并随时等待迎接今后采写实践的惩罚;有的对这种结业持“无所谓”态度,认为反正学好学坏都无关大局,最终还是要看自己的上稿多少。这些心理反映无论积极还是消极,都带有某些盲目性,而避免和克服这些盲目性的最好办法就是来个“回头看”。特别是作为本期函授学员,在即将结业的时候认真对自己的函授学习来个“回头看”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8.
基层通讯员在一起,常常互诉苦衷:有的为成天找不到新闻线索而发愁;有的为事情平平淡淡、没啥可写而苦恼;有的为采访受冷遇而抱怨,有的为每天发现的新闻线索太多,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采写而发愁……笔者从事新闻工作十四年,年年被《莱芜日报》评为优秀通讯员,多次被《大众日报》、《农村大众》评为优秀通讯员.回顾从事报道工作的经历,我悟出了当好通讯员的几点心得,概括起来就是要有“六心”.  相似文献   

9.
谢顾问:我初学报道,常为稿子见不了报而苦恼。一些有经验的通讯员告诉我:“你要多上搞,想好‘点子’最重要。”可又听有的领导讲:“要深入基层抓‘活鱼’,不能养成关起门来想点子的习惯。”我迷惑了,到底怎样看待“点子”呢?53511部队何毅何毅同志:一个让你多想“点子”,一个却反对想“点子”,看起来是矛盾的,其实是统一的。首先要明确,采写稿件是要有“点子”的。所谓“声、子”,就是采写稿件的侧重点或曰主题,有时候“夫子”屯包括稿件的形式或表达方法。如果采写稿件时。C中无“卢、子”,而是东抓一把,西抓一把,那就…  相似文献   

10.
回顾2004年,我感觉最幸运的事就是如愿以偿地进入一家报社当记者。我进的这家报社非常不景气,发行量仅3万来份。在我进报社后的第一次选题会上,老总一针见血地指出:“报纸发行量上不去的原因主要是报纸缺乏锐气,文章没有棱角”。会上老总定下一个基调,就是以后报社一定要多搞一些批评性报道。会后我荣幸地被委以重任,专门负责采写揭露性的批评报道,专挑人家的阴暗面。我第一次的采访对象是一家英国建材公司,该公司在记者所在城市开了一家大型超市,一开业便雄赳赳气昂昂地打出了“谁价比我低,差价双倍还”的促销口号。可据我在工商局、消费者…  相似文献   

11.
我是基层单位的一名通讯员,十多年的采写实践使我感到,实事求是地报道正面典型固然受到人们的欢迎,但不留情面地抨击不正之风更能获得群众的信赖。批评报道能够以直接反映群众的呼声见长,它读者多,影响大,但采写的难度也大,因而批评者更需要祛除邪恶和坚持真理的精神。下面结合我采写批评海安县烈士供电所电霸作风的稿件谈几点体会: 一、要有敢做“出头椽子”的勇气几年来,我们海安县仇湖区烈士供电所桑爱国、顾官林等人利用手中的供电权,向农民敲诈勒索,群众普遍反映,烈士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一些舆论监督和批评报道严重失实,引起了新闻行业的高度关注和社会的热议。两者失实的原因中,与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缺失有关的,一般有两个方面,一是为了出名,获得所谓的“轰动效应”,以便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谋取“一席之地”,不惜铤而走险,造假新闻;二是为了钱财,站在出钱的当事人一边,在两者的采写上偏听偏信,以偏概全,甚至有的以此对当事人进行勒索。  相似文献   

13.
这几年在大西北跑边防,采写了一些人物典型报道,有得有失。如果要从人物典型报道思想性和可读性方面作些思考,我觉得还需要强调思维空间上的两个概念:“走近”与“背离”。“走近”与“背离”是一对矛盾。从写作的角度看,“走近”典型人物,就是接受感动,表现感染力;“背离”典型人物,就是欣赏优美,表现时代精神。寻求两的统一,我觉得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过去,我写稿总想写“大消息”,认为发表出来“块头”大,作者“水平”高。但经过10多年的实践证明,我才领悟到“小消息”可做大文章。 因为,不论写“大消息”还是“小消息”,都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把只能写成“小消息”的选题硬性“拉”成“大消息”,那就会事倍功半。 我们业余新闻工作者,一方面要会抓热点、难点以及经验报道等“大消息”的采写工作,一方面在抓“小消息”报道选题时也要有“战略眼光”。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小消息”并不亚于“大消息”的作用,“小消息”有它的独到之处和较强的优势。一般说来,“小消息”反映的是一件新闻题材的主体骨架,比较容易采写。经常写  相似文献   

15.
从事报纸舆论监督工作的人都知道,舆论监督有“四难”即选题难、采访难、见报难、处理难。如何破解这“四难”?1996年以来,我积极探索,大胆实践,采写和编发了大量有穿透力和冲击力的报道,其中有七篇报道获全省、全国地市报好新闻奖。  相似文献   

16.
我热爱党的新闻事业,已从事业余新闻写作40多年了。实践经验告诉我,写新闻稿要做到“准、新、快、全、多”。这是我多年来遵循的写稿原则。一是准。就是每篇稿件立意要准。要和党的宣传口径吻合,符合党的现行路线、方针和政策。报纸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报道中心,只有把握这个中心,采写的稿子才能切中要点,发稿命中率才会高。二是新。即报道内容要新。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不能人云亦云,那样写出的稿件就会枯燥乏味,没有新意。只有写出人人心中想,别人笔下无的稿件来,才会产生较好的宣传效果。这个“新”还包含写稿者的超前意识,即两眼紧盯上…  相似文献   

17.
“养”新闻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义平 《声屏世界》2004,(11):36-36
在平时的新闻采访报道中,我们常常遭遇这样的尴尬:发现一篇颇有新闻价值的报道题材,由于一时找不到新闻由头而不得不暂时搁置;采访某一新闻由于时机不成熟而不得不另择时间或地点进行再采访;开始着手写一篇报道由于素材准备得不充分不得不重头再来;以致有的记者为了采写好一篇新闻报道耗时数月,往返数趟,辗转数百公里。这样一种迂回曲折采写一篇新闻的过程,是否可理解为“养”新闻?当然,“养”新闻的外延不仅限于此,以每年的防汛抗旱来说,防汛抗旱两手抓,两手都要有准备。但由于天气变化实在难以捉摸,一阵久晴之后,突然下了一个星期的暴雨,…  相似文献   

18.
涤尘 《传媒》2003,(4):51-52
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编辑部对选题有什么想法或线索(那会儿,还不大用“创意”这个词),约哪个作者去采写,是件令人愉快的事。没有谁提出什么先决条件,只要选题有价值,大家都会一下子沉浸到创作的兴奋与冲动中去。稿酬标准、评奖与否、开不开座谈会,从没有人提及,大家关注的是作品发表或出版后产生的影响。这种心状可以追溯到80年代早期。  相似文献   

19.
谢顾问:有人说,搞新闻的人要有“点子”,带着点子去采访才有的放矢,从而避免大海捞针,事倍功半。可也有人说,应当有什么事写什么搞,如果带着“点子”去采访,往往容易造假。请问,到底能不能带着“点子”去采访?54676部队赵志军赵志军同志:要回答你提的J,1题,先要弄清一个概念:究竟什么是“点子”。有的通讯员通过认真学习上级的宣传精神和新闻单位的宣传计划(或者叫报道提示,宣传打算),从而根据本部队的实际,列出几条选题重点,壬。果把这些选题重点叫“点子”,我看带着这些“点子”去采访,确实有助于在采访中准确地确…  相似文献   

20.
来信调查是报社舆论监督的一种重要形式,更是媒体与读者互动的一种好方式。所谓来信调查,就是从读者来信中进行选题,由记者进行调查核实,采写成报道,对某些行为实施监督的方式。读者来信反映的问题,往往是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事,反映者大多是弱势群体。我在驻地记者岗位上工作已有11个年头,经历了上百次来信调查采写,在履行职责,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中,遇到过许多威胁和攻击。在调查采访前,记者就要做好思想准备,采写中更需字斟句酌,慎之又慎。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我对来信调查采写如何把握好“度”,谈点个人的想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