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E·M·福斯特的《印度之行》一直被当作反殖民的经典小说来阅读。该作浸透着浓厚的人文主义气息,表达了作者对印度人民的同情以及对殖民主义的痛斥。在后殖民理论兴起之后,评论家对它进行了重新的解读。本文从小说中作者对印度的描写和人物刻画以及话语分析入手,揭示了作者在叙述中固有的西方立场。福斯特虽然竭力来避免受西方殖民主义的影响,极力推崇人文主义,但是他在创作这篇小说的时候也不能避免的落入了东方主义的视角。在《印度之行》中,作者无意识的贯彻了其根深蒂固的东方主义思想以及西方的优越意识。  相似文献   

2.
本文旨在利用比较文学形象学和东方主义的相关理论来解析福斯特的小说《印度之行》中的"印度形象",进而深入研究福斯特笔下的印度形象对英国集体想像中"印度形象"的继承和颠覆,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引起这种距离的深层的社会文化的原因及作家个人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印度之行》是E·M·福斯特的一部小说,这部小说充满了辛辣的讽刺、深刻的象征和富于哲理的预见,是20世纪英国小说中的经典作品之一.在这部小说中,福斯特运用了大量的象征主义技巧,使得整部小说更有韵味,福特斯本人也被誉为“现代象征主义者”.  相似文献   

4.
福斯特小说标题的内在意蕴探析——以《印度之行》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M.福斯特对于小说的取名非常注重诗意性,小说《印度之行》的标题不仅富有诗意性而且具有很大的张力,它借助惠特曼的简短诗句凝炼多层深刻的内涵:不仅仅是叙述穆尔夫人和阿德拉·奎斯蒂德小姐人生经历的“印度之行”,也是表征印度民族主义者代表阿齐兹的精神与信仰的“印度之行”、作者福斯特对印度社会“入于其内,出乎其外”的“印度之行”和西方文化的东方之行.  相似文献   

5.
印度遭受殖民压迫数百年,其文学作品中存在着大量西方殖民视角下对东方的异化描写,具有鲜明的后殖民主义特征。福斯特的小说《印度之行》讲述了殖民时代,英国殖民者与印度人的交流与碰撞,体现了大量的殖民与反殖民意识。本文结合已有研究,借助后殖民主义批评方法,对作品中经典男性人物形象—朗尼、菲尔丁以及阿济兹进行分析。三者背后都折射出了鲜明的东方主义色彩。同时,本文通过剖析这三种截然不同的男性形象形成的原因,从而探寻福斯特的反殖民意识与后殖民主义书写,以期为《印度之行》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张艳菊 《海外英语》2014,(19):200-201,214
詹姆斯·希尔顿的作品《消失的地平线》将香格里拉这一"天堂"和"乌托邦"的代名词引进西方人的词汇和意识中,并对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力图通过运用后殖民理论的东方学视角,通过对小说中异域形象的建构进行解读,探究潜伏的东方主义如何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话语体现在文本中,从而揭示西方长久以来的东方主义情结。  相似文献   

7.
福斯特的《印度之行》批判了帝国主义对被殖民国家的种族压迫,表达了复杂的反殖民思想。小说中英国殖民者菲尔丁和阿德拉试图冲破种族与政治的束缚,瓦解殖民主义道德体系,摆脱欧洲中心主义及东方主义话语了解印度,构建英印和谐共处的桥梁并建立与印度人民真挚的友谊。  相似文献   

8.
詹姆斯·希尔顿的作品《消失的地平线》将香格里拉这一“天堂”和“乌托邦”的代名词引进西方人的词汇和意识中,并对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力图通过运用后殖民理论的东方学视角,通过对小说中异域形象的建构进行解读,探究潜伏的东方主义如何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话语体现在文本中,从而揭示西方长久以来的东方主义情结。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个西方人,E.M.福斯特不可避免地受到欧洲中心论的影响,并无意识地给其代表作《印度之行》带上了后殖民意识。其作品在对环境的描写和人物的刻画方面都带有明显的后殖民意识,表现出殖民者对殖民地人民的歧视与偏见。  相似文献   

10.
小说《午夜之子》出自印裔英国作家萨尔曼·拉什迪之手,以民族寓言的形式再现了印度次大陆独立前后的历史。斯皮瓦克的文化身份理论有助于解读作品的帝国主义批判,《午夜之子》通过后殖民未终结的帝国主义怀旧情愫,对帝国主义历史版本进行反叙述,实现了对性别权利的颠覆,从而批判西方殖民主义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1.
英国著名小说家爱·摩·福斯特的代表作《印度之行》常被看成是一部反殖民主义的力作。然而在对其反殖意义的普遍认同下,小说中的殖民话语和意识却不容忽视。通过讨论福斯特在“欧洲中心论”盛行下他所持的立场,以及解读小说中对景物的描写、人物的刻画和对故事情节的安排,揭示该小说的殖民倾向。  相似文献   

12.
爱·摩·福斯特(1879—1970)是二十世纪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印度之行》被公认是福斯特最成功的作品。与以往作品相比,这部小说的社会背景更复杂,更为广阔,因此这本小说常被作为对1914—1918年大战  相似文献   

13.
《黑暗之心》是康拉德根据自己1890年刚果之行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在赛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考察下,该小说透露出后殖民主义意识。通过文本分析,不难发现“东方主义”的“他者”形象在被中心话语重新编织中受到了“认知暴力”的挤压,“他国国籍”遭受文本的“意识形态侵害”。将《黑暗之心》置于后殖民主义理论框架内.围绕“东方主义”、“他者”身份,彰显小说矛盾话语下的反抗意识的并立体现,以期缓解“非我族类”禁锢下的“东方”危机,真实展现后殖民语境中的“东方”地位,为“臣属”文化重新“命名”。  相似文献   

14.
郑大伟  张孟雪 《文教资料》2021,(1):68-69,111
爱德华·W·萨义德是近几十年来世界上著名的公共知识分子,也是有着广泛影响力的文学批评家、理论家。他于1978年出版《东方主义》,这本书被视为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开山之作,成为风靡文学批评界的后殖民批评理论的发轫之作。本文从萨义德生平简介、"东方主义"吸收的理论、"东方主义"的研究内容与意义和不足之处四个层面,对《东方主义》进行解读,正确认识西方眼中的"东方",同时进行东方反省,以寻求东西方之间的平衡和求同存异之道。  相似文献   

15.
李跃 《文教资料》2013,(5):15-17
英国作家E·M·福斯特的两部小说《霍华德别业》和《印度之行》,在主题创作上体现出共同性和延续性。这两部小说分别以英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为背景,阐述了作家所推崇的"只有联结起来"的小说创作主题,而"婚姻"则毫无例外地成为作家努力达成"联结"的纽带。但是,无论是在《霍华德别业》,抑或是在《印度之行》中,"婚姻"并没有真正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小说主人公最终都不同程度地走向分离。作者通过比较两部小说中以"婚姻"为纽带的"联结"主题,分析"联结"的艰难过程和失败原因,指出福斯特"联结"思想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考试周刊》2016,(1):34-35
《印度之行》是E·M·福斯特的经典小说,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本文从文化帝国主义思想的视角剖析该小说,并分析福斯特的文化帝国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17.
解读《印度之行》的性别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斯特对待性别的独特态度和认识以及他对性别的艺术处理,是解开《印度之行》某些神秘现象的钥匙。在福斯特的眼里,英国和印度的关系变成了男人和女人的关系的比喻。性别的高下之分,和种族的优劣之别相互融合,巧妙地服务于小说作者的意识形态的抒发。但与此同时,《印度之行》的两性关系又具有强烈的去政治化意图,该作品在殖民时期和后殖民时期都同样引发人们的高度关注和热烈评论,原因正在于此。  相似文献   

18.
《印度之行》(A Passage to India,1924)是英国著名小说家E.M.福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1879—1970)的代表作。本文试图通过对福斯特的双重文化身份的文化解读来阐述《印度之行》中“联结”的主题,分析了福斯特试图这种文化身份的嬗变使得东西方异质文化之间的沟通与联结在表层上是非政治的、乌托邦式的,其隐性层面上则最终折射出英国中心论、欧洲中心论.  相似文献   

19.
E.M.福斯特的代表作《印度之行》被誉为20世纪最成功的现实主义小说之一。小说中表达了作者对东西方平等沟通的美好愿望,其鲜明的博爱和反专制主题反映了进步的反殖民主义意识。然而作为英帝国的作家,福斯特却无法完全消除其文化优越感,无法超越蕴含于自由人文思想深层的殖民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20.
爱·摩·福斯特(1879~1970)是二十世纪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印度之行》被公认是福斯特最成功的作品。与以往作品相比,这部小说的社会背景更复杂,更为广阔,因此这本小说常被作为对1914~1918年大战前后英、印形势的批评而加以阅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