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纪实香港     
1996年11月7日,随着一架南方航空公司的“波音767”飞机在启德机场降落,拥有11位分集编导的国内最大的片《方寸国土万种情》(下简称《方寸》)摄制组抵达香港。未来3个月,他们将追随40位不同层次的香港人,“97”前港人的万干生活情态,将通过他们携带的4台摄像机永久地记录下来。这将是国内电视界第一次跨出国门用较为成熟的纪录片语言创作纪录片。《方寸》一片是从1996年3月开始酝酿的,当时有关香港的片子还不多,比较有影响的是中央电视台的《香港沦桑》、《话说香港》、北京电视台的《香港写真》,这些片子各有特色,但内容和角度…  相似文献   

2.
《出版参考》2006,(9X):29-29
在两岸三地中,香港出版业的市场化程度及国际化视野都比较高,但他们的发展也由于某些客观因素,市场竞争也极为残酷。香港联合书刊物流公司总经理陈金造指出,香港市场竞争激烈,物流市场经营比较困难,主要是因为香港图书市场细小,零售门市经营成本高,受面积所限,他们都采取勤添小进,造成物流成本相应偏高;第二,香港出版成本也较高,出版社给中盘的利润空间不足,加上零售因租金高,要求利润空间较高,作为中盘,如果没有一定规模是不足以支付运营成本的;第三是,零售门市寸土寸金,会将存货转由中盘承担,并要求中盘在短期内补货到店,很零碎。  相似文献   

3.
近年,经济上的困境一直压抑着香港同胞,而今他们梦想实现的愿望实现了。香港的经济之痛会因此康复吗?  相似文献   

4.
“在过去30年中,香港产生了新 一代的高级行政人员。他们不但在事业上拥有杰出成就,在其它方面也十分讲究,多姿多彩,与他们父亲一辈的生活水平和风格截然不同。他们需要一个属于他们的会所,好能与背景相同、志趣相投的人士共聚同乐,并且暂时避开本地日常生活的压力。”这是数年前香港一家著名会所开幕时,主持人的一段致词。这段话比较中肯地反映了私人会所在香港得以发展的社会背景。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所谓贾府  相似文献   

5.
抗战时期,由于国民政府在军事上的失利,很多城市变为沦陷区,居住在内地的文人曾大批集中向香港迁徙,他们在香港的文化活动,促进了香港与内地的文化交流以及进步文化在香港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香港传媒完全由市场导向,市场决定其生存状况,因此,传媒之间竞争残酷,记者之间竞争激烈。媒体的高度商业化,既带来了许多好处,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正如英国《泰晤士报》一位资深报人所说:“香港没有世界一流的报纸,却有一流的记者”。的确。香港记者的敬业精神令世人钦佩。由于研究的需要.笔者在香港接触过不少记者,发现他们身上有些长处值得内地记者学习;当然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注意.  相似文献   

7.
近一、二十年来,不少国家都十分重视香港的书市和出版业。人们往往把香港作为采购图书的重要市场,或者把香港作为向其他地区倾销图书的中转站,甚至直接在香港经营出版印刷发行业务。特别是一些英美的著名出版机构,不断扩大他们在香港的业务,成立机构,建造书库,大量印书。如英国朗文集团公司每年在香港印书2000万册;牛津大学出版社的香港分公司每年在港出书70种左右,有英文版的,也有中文版的;麦克米伦出版社每年在香港出书200多种,又出版多种参考丛书,远销东南亚地区,其中《我们的世界》、《事物的真相》、《人类的资源》等丛书发行量很大。  相似文献   

8.
前年因机缘巧合,我和香港这个城市发生了密切的业务关系,从此通过淘旧书,对香港的旧书店也就有了一点感性认识和实地体验。其实国内熟悉香港旧书店的人很多,如著名学者陈子善和徐雁先生、我在“天涯·闲闲书话”结识的书友何家干和OK先生,他们都写过一些关于香港淘旧书的文章。如今,我结合自己的经历,从自己的视角来写写香港的旧书店,作为自己香港淘书经历的一个纪念。  相似文献   

9.
香港文汇报     
《中国传媒科技》2006,(1):22-22
香港文汇报是一份面向香港全社会的综合性大报,也是一份以社会精英为读者定位的香港主流报纸,目前在香港每日出版十五页纸左右,除在香港发行外,还即日运销中国内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相似文献   

10.
《今传媒》1995,(6)
香港报业面面观美珍,东明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香港仅有620万人,乃弹丸之地,但就在这狭小的地盘里,报业市场却十分发达。报业经济是香港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十分巨大。香港是中国近代报业的发祥地之一。早在1841年5月,《香港...  相似文献   

11.
“两会”上的香港记者周燕群,翟跃文采访今年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八届五次会议的记者里,有183名港澳台记者,约占记者总人数的十分之一强。其中来自31家新闻机构的香港记者139名,他们是“两会”搭起的新闻大舞台上一支活跃的力量。我们在采访的空隙...  相似文献   

12.
金融危机给投资者上了生动的一课。不过,招商银行与贝恩管理顾问公司日前发布的“2009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香港目前依然是内地千万富豪境外资金占比最高的市场,他们在香港的资金多投放于股市、地产和保险等投资。  相似文献   

13.
香港赛马会     
《中国新闻周刊》2006,(4):63-63
这家香港最好的私人会所——香港赛马会现在共有2.3万名会员,绝大部分是香港有相当社会地位的人士,华人已经占了绝大多数。正如马会楼层安排等级森严一样,  相似文献   

14.
辛业华 《新闻世界》2009,(5):107-108
谈起香港报业的采访手法,就不能不提一群擅长跟踪明星艺人、政治人物、体育明星等知名人士的娱乐记者,香港人把他们称为“狗仔队”。本文介绍和剖析了“狗仔队”与明星文化。  相似文献   

15.
一个洲际化多元化的报业集团──香港星岛集团有限公司访问记谢烽一年多前,香港星岛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邓立人到广州作客时对我说,他们公司除了在香港出版《星岛日报》《星岛晚报》和英文《虎报》之外,还有8个海外版。他回港后不久,便给我寄来分别在美国的旧金山、...  相似文献   

16.
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新近出版了《香港优势》(The Hong Kong Advantage)一书,该书由思莱特及其妻司各特,和杜威尔三位学者合写而成。他们用了一年时间访问了香港数百个工商业机构,了解它们所取得的成果;他们全面探讨了香港的商业与经济前景,分析多个  相似文献   

17.
2004年5月12日至5月13日,我们对香港历史档案馆、澳门历史档案馆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考察学习,听了两个档案馆的情况介绍,参观了两个档案馆的库房,同时观摩了他们的档案馆鉴定、抢救、缩微处理等工作,并就双方在政治、经济、化、特别是档案管理工作等方面进行了交流。感受颇深,觉得有必要记上几笔(澳门历史档案馆有光盘介绍,我这里主要介绍香港历史档案馆的大致概况),作为今后工作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香港传媒印象四川日报外宣部苏冰由于长期在省级报刊从事涉外战线宣传报道,与香港传媒接触较多。近年也曾赴香港实地考察,个人认为,了解香港传媒的特殊背景及现状,有助于我们更深层地认识新闻传播学及其规律,更有实效地做好对外宣传。在港英政府的长期统治下,香港传...  相似文献   

19.
走进香港(下篇)———香港风情香港这颗东方明珠不但创造了许多经济奇迹,也因特殊的地理、历史、社会使她成为一个多姿多采,为中外人士所乐道的大都会。要三言两语去概括香港人,也许“机会主义者”是很恰当的一个词。香港人的热衷投资、投机,能从种种炒卖活动中充分...  相似文献   

20.
再访香港公共图书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1992年年底去香港探亲时,曾就地考察了香港公共图书馆事业,写了《考察香港地区公共图书馆汇报与思考》一文(载《福建图书馆学刊》1993年第4期)。1997年夏,笔者去香港时,位于铜锣湾的香港中央图书馆正在施工建造;2007年年初,笔者再来香港时,特地专程访问了香港中央图书馆,受到负责基础设施发展的图书馆高级馆长翁志成、负责读者教育的图书馆长戴卓华和负责图书采编的图书馆长陈宝仪的热情接待,了解到香港的公共图书馆又有了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