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易错点扫描 在牛顿运动定律这一章节同学们常犯的错误主要表现在:对物体受力情况不能进行正确的分析,通常表现在对弹力和摩擦力的分析与计算方面,特别是对摩擦力(尤其是对静摩擦力)的分析;对运动和力的关系不能准确地把握,如在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解决问题时,常表现出用矢量公式计算时出现正、负号的错误,其本质原因就是对运动和力的关系没能正确掌握,误以为物体受到哪个方向的合外力,物体就向那个方向运动.其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常见错误.  相似文献   

2.
在学习本章知识的过程中,初学者常犯的错误主要表现在:(1)对物体受力情况不能进行正确的分析,通常出现在对弹力和摩擦力的分析与计算方面,特别是对摩擦力(尤其是对静摩擦力)的分析;(2)对运动和力的关系不能准确地把握,如在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解决问题时,矢量公式中的量常出现正、负号的错误,其根本原因就是对运动和力的关系没能正确掌握,误以为物体受到哪个方向的合外力,物体就向哪个方向运动.例1甲、乙两人手拉手玩拔河游戏,结果甲胜乙图1F1F2败,那么甲、乙两人谁受的拉力大?错解由甲胜乙知甲对乙的拉力比乙对甲的拉力大.就像拔…  相似文献   

3.
学生在刚开始学习物理时,往往不能对物理问题进行正确的分析,对运动和力的关系不能准确地把握,如在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解决问题时,常表现用矢量公式计算时出现正、负号的错误,误以为物体受到什么方向的合力,则物体就向那个方向运动.本文通过对学生在解以下几道典型例  相似文献   

4.
学生在刚开始学习物理时,往往不能对物理问题进行正确的分析,对运动和力的关系不能准确地把握,如在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解决问题时,常表现用矢量公式计算时出现正、负号的错误,误以为物体受到什么方向的合力,则物体就向那个方向运动。本文通过对学生在解以下几道典型例题时出现的问题,加以分析,希望对广大同学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具体实际问题时,同学们常常对于复杂问题无从下手,而这一内容又是高考的必考内容,因此,这种从复杂的对象中隔离出某一孤立的物体进行研究的方法,在本章中便显得十分重要.在牛顿定律知识应用的过程中,初学者常犯的错误主要表现在:对物体受力情况不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其原因通常出现在对弹力和摩擦力的分析与计算方面,特别是对摩擦力(尤其是对静摩擦力)的分析;对运动和力的关系不能准确地把握,如在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解决  相似文献   

6.
例1如图1,物体A随传送带一起匀速水平向右运动,此时物体受()A重力、支持力、摩擦力;B重力、支持力;C.重力、支持力、摩擦力、水平向右拉力,D·水平向右力、重力.(本题选自1994年《张家口市第一届初中物理基础知识决赛试题》)错解物体A在竖直方向上受重力和支持力,水平方向上是靠传送带对A的摩擦力而使A运动,因此本题答案是A.解析在分析本题的四个选项时,很显然C和D是错误的,因为根本不存在所谓的“水平向右拉力”和“水平向右力”.在上述错解中,若没弄清力和运动的关系,就会错误地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初学者常犯的错误主要表现在:对物体受力情况不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对加速度的大小与速度大小、速度变化量的大小,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的方向之间常混淆不清,对牛顿运动定律、圆周运动的规律及机械能守恒定律等知识内容不能综合地灵活应用,用矢量公式计算时出现正、负号的错误,盲目地套人公式,是一些学生常犯的错误.  相似文献   

8.
摩擦力是高中物理的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对于物体间是否有摩擦力、如何判断摩擦力的性质和方向、怎样计算摩擦力的大小,不少学生存在一些模糊不清的甚至错误的认识.正确理解摩擦力的关键是:首先在于认识运动与相对运动的区别;其次,在判断静摩擦力方向和大小时,应先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再根据平衡条件或牛顿运动定律求解,而不应仅凭感觉和经验来判断.笔者根据学生理解摩擦力出现的一些常见错误,现归类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由于弹力和摩擦力都为被动力,因此存在着应变性。当物体运动情景和受力情况明确时,弹力和摩擦力方向及相应的大小具有确定性。当物体运动情景不明或受除弹力、摩擦力以外的力大小无法确定时,相应情景下弹力和摩擦力方向及相应的大小具有不确定性,在某些习题上表现为存在多个可能的正确选项,这一点是高考对弹力和摩擦力考查的热点。  相似文献   

10.
摩擦力问题是高考的热点,也是学习的难点.学生在分析摩擦力的问题时,常出现以下问题:对摩擦力产生条件中和摩擦力方向中的“相对”二字的含义理解不深刻,常常错误认为“摩擦力的方向一定和物体的运动方向在同一直线上”、  相似文献   

11.
由于弹力和摩擦力都为被动力,因此存在着应变性.当物体运动情景和受力情况明确时,弹力和摩擦力方向及相应的大小具有确定性.当物体运动情景不明或受除弹力、摩擦力以外的力大小无法确定时,相应情景下弹力和摩擦力方向及相应的大小具有不确定性,在某些习题上表现为存在多个可能的正确选项,这一点是高考对弹力和摩擦力考查的热点.  相似文献   

12.
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摩擦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静止的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不一定是静摩擦力;B 手握住瓶颈使瓶子竖直悬空静止,握得越紧时,手与瓶颈间的摩擦力越大;C 石块在水平冰面上滑行时,速度越来越小,说明它所受的摩擦力越来越大;D 摩擦力可以是动力2.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条件,对同一物体而言,力越大它的速度也越大;B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消失后,物体的速度将减小,直到停止运动;C 物体受的合力增大了,其加速度和速度都将随之增大;D 如果物体的速度方向发生了改变,那么它一…  相似文献   

13.
摩擦力是一种非常灵活的力,对于物体间是否有摩擦力、如何判断摩擦力的性质和方向、怎样计算摩擦力的大小,不少同学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正确理解摩擦力的关键为:首先,应认识运动与相对运动的区别.其次,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传送带类由于与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动能定理,受力分析以及运动过程分析有关,常让很多同学闻之色变.解答传送带问题,要注意:①物体与传送带之间是否存在摩擦力,是滑动摩擦力还是静摩擦力,摩擦力的方向如何,因为在传送带问题中,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是可以突变的;②要正确判断物体相对地面、相对传送带分别做什么运动,以便准确选用解题规律;③解决物体在传送带上运动的能量转化问题时,运动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情况要全面考虑,切不可出现能量转化不守恒的错误结果;④皮带传送物体所受摩擦力可能发生突变,但不论是其大小的突变,还是其方向的突变,都发生在物体的速度与传送带速度相等的时刻.本文通过几1个例题详细分析水平传送带和倾斜传送带两类问题.一、水平传送带水平传送带的特点是物体在传送的前半段过程中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如果加速到与传送带的传送速度相等那么  相似文献   

15.
<正>叠加体模型是可以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的主要模型之一,判断叠加物体间是否会发生相对滑动是个难点,叠加物体间是否存在摩擦力、存在摩擦力时是滑动摩擦力还是静摩擦力以及摩擦力的大小的计算、方向的确定都有一定难度,不少同学在这些方面模棱两可,往往使得思路不清,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下面以光滑水平面上的叠加体的运动分析为例,深度剖析,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一、拉力作用在下面的物体上  相似文献   

16.
摩擦力是力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既是近年来的高考热点,也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由于摩擦力的大小、方向及对物体的作用比较复杂,再加上生活中对摩擦力所获得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感性认识,所以对摩擦力的分析和计算还存在不少模糊的认识·一、产生条件两个物体相互接触且相互挤压,接触面不光滑,并有相对运动趋势时,产生摩擦力·如有相对运动,则产生滑动摩擦力;只有相对运动趋势,则产生静摩擦力·不能简单的认为物体在运动就一定有滑动摩擦力,也不能只看物体不动就一定有静摩擦力·摩擦力是被动力,有时要根据物体运动规律来判断·如图1是一条…  相似文献   

17.
摩擦力的计算分成两大类:一是求相对静止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二是求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当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我们可通过力的平衡条件来计算摩擦力.一、求相对静止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例1如图1所示,用F=10N的力拉一重40N的物体,物体没动,则物体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是;若改用20N的力来拉该物体,仍未动,则此时摩擦力的大小应为.分析:首先要明确静摩擦力的方向.由于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受到向右的拉力,物体有向右运动的趋势,故静摩擦力的方向向左,其次抓住本题中的关键词“没动”,即物体处…  相似文献   

18.
谢志鹏 《陕西教育》2009,(12):13-13
中学生对摩擦力做功有不少模糊的、错误的认识。静摩擦力很容易给学生产生一个错觉——物体不动时产生的摩擦力,误认为静摩擦力不会做功,而滑动摩擦力在相当多的问题里,都是由碍物体运动,对物体做负功这也使学生误认为滑动摩擦力不能做正功等等。  相似文献   

19.
范炎 《考试》2005,(Z1)
误区一:“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错误原因:受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影响而忽视了静摩擦力的多变性。例1如图物块A随传送带一起运动,当传送带分别处于下列运动状态时,试画出物块A的受力示意图。  相似文献   

20.
摩擦力是几种常见的力之一,在学习过程之中,学生常常会因对物体间摩擦力的"相对性"理解不够深刻,对弹力和摩擦力之间、摩擦力方向和速度方向之间的关系不能正确把握,导致学习起来总是感到困难,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从三个方面举例分析,帮助学生突破摩擦力学习难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