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所谓"不知存佚"之"徐[火勃]+家本"的《孔子家语》,尚存人间,即上图藏明隆庆六年长洲徐祚锡跋《孔子家语》王肃注十卷本。缺叶凡二十有一,前十九叶由徐[火勃]据汲古阁刊本抄补,末两叶阙如待补。  相似文献   

2.
》所谓"不知存佚"之"徐■+家本"的《孔子家语》,尚存人间,即上图藏明隆庆六年长洲徐祚锡跋《孔子家语》王肃注十卷本。缺叶凡二十有一,前十九叶由徐■据汲古阁刊本抄补,末两叶阙如待补。  相似文献   

3.
复旦大学图书馆所藏二卷本《孔子家语》其实系明代何孟春整理本,并非宋本系统。何孟春未见宋本王肃注《家语》,只是在元王广谋节略本的基础上进行整理,故何本其实仍是残本,即使是何氏之补缀亦多出胸臆,尤其以他书所见妄补《家语》更显草率。现今在宋本《家语》并不鲜见的情况下,《家语》研究断断不能再以何孟春本为据。  相似文献   

4.
清陆钟辉将元陶宗仪抄《白石道人歌曲》六卷并为四卷,刻于乾隆八年(1743),有初、后印之别。江春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用后印版重印。嘉庆初,鲍廷博据陆刻后印本影刻,校改18处,也有初、后印之分,后印本有补版和异文。晚清刻本多据鲍刻重刊,其中倪鸿本以鲍刻初印本为底本,扫叶山房本石印抄录倪鸿本,宣古愚本、王鹏运本和四川官书局本以鲍刻后印本为底本。  相似文献   

5.
产生于元末明初的《南溪笔录群贤诗话》,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部分文字可补郭绍虞《宋诗话辑佚》之缺.据现有文献,该书最早刊刻于明正德五年,分前、后、续三集(卷).《四库全书总目》、《天一阁进呈书目》等所谓二卷本,实为三卷本之残本;《四库存目丛书》影印三卷本残本却标为二卷本;《千顷堂书目》所言四卷本,亦当为三卷本.  相似文献   

6.
张升 《历史档案》2020,(1):113-119
国家图书馆藏明弘治年间碧云馆活字印本《鹖冠子》三卷,是编修《四库全书》本及聚珍本《鹖冠子》所用之底本,该书前附有馆臣所拟的一则提要稿。这则提要稿比较特殊,以往从未被学者视为《四库》提要稿,因此,本文拟对该提要稿之写作过程及作用作初步考述。一《四库》底本《鹖冠子》《鹖冠子》三卷,三册,宋陆佃(1042—1102)撰解,故又称《鹖冠子解》,明碧云馆活字印本,每半页10行,行20字,白口,四周单边,注大字低一格。板心上刊"宁"字,下刊"活字板""弘治年"或"碧云馆"。共计133叶。书中有较多朱笔在原书上的校改痕迹,也有一些朱笔签条,偶有墨笔签条。这些校改与签条均应出自四库馆臣之手。  相似文献   

7.
1 《校补金石例四种》十七卷清李瑶编清道光十二年泥活字印本每半叶十行二十一字小字双行字同 ,上下黑口 ,左右双边。李瑶清嘉道间苏州人 ,生卒年不详。据文献记载 ,李氏清道光十年 ,寓居杭州时 ,曾借钱印书 ,雇工十余人 ,印成《南疆绎史勘本》八十部。日人德富猪一郎称它为中国胶泥版的标本。道光十二年 ,李氏印成自己所编辑的《校补金石例四种》。按是书首有李瑶道光十一年序文一篇 ,言 :“此书原刻精当 ,而微嫌夹注丛列坊本 ,则鱼豕之病杂陈矣 ,余乃慨然思广其传 ,以自治胶泥版 ,统作平字捭之。”四种包括《金石例》十卷、《墓铭举例》…  相似文献   

8.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中国善本书联合目录(Chinese Rare Books Project)编辑部主任艾思仁博士(Dr.Soren adegren),是一位造诣精深的汉学家,最近在国际互联网上发表了《一封关于永乐大典的公开信》,对流失百年、现分藏于欧美及日本等国公私收藏家的《永乐大典》残卷之归属问题,提出了具有卓识的意见,已经获得不少国际有识之士的呼应。据初步调查,编纂于明代永乐年间、原有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的《永乐大典》,目前尚有近八百馀卷存于天壤间,其中除了中国大陆图书馆(如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大连图书馆、四川大学)及台湾(如中央图书馆、中研院史语所)的收藏外,又有部分藏于欧洲(如英国大英博物馆、牛津大学、伦敦大学东方语言学校、德国汉堡大学、柏林人种博物馆)、美国(如国会图书馆、波斯顿图书馆、哈佛大学、康乃尔大学)、日本(如京都大学、东洋文库、静嘉堂文库、天理图书馆、大坂府立图书馆)、韩国(如汉城李王职图书馆)、越南(如河内远东学院)及一些海外私人藏书家之手。1959年,中华书局经辛勤搜访,曾影印出版征求所得的海内外三十馀(公私)家所收藏的七百三十卷、三百馀册《永乐大典》残卷。影印本将原书缩印为线装四开本。朱墨套印(书名红色、正文黑色),分装为二百零二册、二十函,流播学林,使读者得以稍补故国文物沦丧之憾恨。至1984年,中华书局又将陆续收集到的六十七卷底本,连同残本零叶五叶,合原有的七百三十卷,再度影印成七百九十七卷本,使现存《永乐大典》残卷的百分之九十九以上,均有了便于研究利用的影印本。此外,台湾(以中华影印七百三十卷本增入德国收藏本十二卷)及日本(天理图书馆所藏十六卷),也曾先后出版过《永乐大典》影印本。鉴于各家藏本之内容,大多已有影印本可取代的现状,而呼吁各家将所藏《永乐大典》原本归还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创议,表达了一种对中华民族及其文化的尊重态度,也体现了一种有利于东西方学术文化日益融合的睿智。  相似文献   

9.
29.《乐府纪闻》曰:韦庄字端己,著《秦妇吟》,称为"秦妇吟秀才"。举乾宁进士,以才名寓蜀。蜀主建羁縻之,夺其姬之善词翰者入宫。因作《谒金门》"空相忆,无计得传消息"云。后相蜀,有《浣花集》。(沈雄《古今词话》词评上卷,页971) 此则乃杂凑成篇。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六云: 蜀相韦庄应举时,遇黄寇犯阙,著《秦妇吟》一篇,内一联云:"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尔后公卿亦多垂讶,庄乃讳之。时人号"秦妇吟秀才"。宋张唐英《蜀梼杌》卷上云:  相似文献   

10.
《说文解字》十五卷汉许慎撰宋徐铉等校定宋刻元修本每半叶十行,行大字十六至十八字不等,注文小字相间不等,白口,左右双边。许慎字叔重,汝南名陵(今河南郾城)人。大约生于东汉明帝永平元年(58),卒于东汉桓帝建和元年(147),享年九十岁。《后汉书·儒林传》谓许慎"性淳笃,少博学经籍,马融常推敬之。时人为之语曰‘五经无双许叔重’。为郡功曹举孝廉,再  相似文献   

11.
日藏弘仁本《文馆词林》存二残文。罗国威按:“此卷残,只遗两首作者、题不明残简,原件系弘仁抄本,高野山正智院藏。据此抄刊刻者,有《适园丛书》本、董康影印本。”私意此二残文作者、写作时间皆可考。为考察之便,以下分别称此二残文为“敕文一”、“敕文二”。  相似文献   

12.
国家图书馆、台北“国家图书馆”所藏两部宋本《经进东坡文集事略》系同一版本的不同印本,其中国图本经岛田翰、田吴炤、袁克文、潘宗周递藏,台图本经刘鹗、罗振常、张钧衡递藏。国图藏岛田翰本原为六十卷全本,由田吴炤自日本购回武汉,于辛亥革命中遗失13卷,后归潘宗周收藏。而台图藏刘鹗本最初存40卷,目录经书贾剜改,1914年、1916年分别归罗振常、张钧衡收藏。1930年前后张元济以潘宗周本、张钧衡本拼合影印《四部丛刊》本《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在这一过程中潘宗周本扉页、目录及15卷正文转配张钧衡本,张钧衡本经剜改目录则附潘宗周本。潘宗周本后归国家图书馆,张钧衡本则归台北“国家图书馆”。清代以来各家序跋著录反映了二本不同时期的卷帙分合情况,多有抵牾,且与现存之本情况不同。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宋蜀石经《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孟子》的文本性质进行了考察。认为蜀石经《公羊》所用底本为蜀刻的可能性较大,《穀梁》底本亦属监本系统。以理推之,二传同时刻石所用底本也应一致。蜀石经《孟子》盖据北宋监本刻石,似可排除底本为蜀大字本。  相似文献   

14.
李博 《图书馆杂志》2022,(1):122-127
一般以为,《辉县志》自明至清凡修七次,其中明万历、天启二志仅孤本残存。实际上,河南省图书馆藏万历志为补刻本,其补刻至少在万历二十五年(1597)后,而所谓天启志并不存在,国家图书馆藏四卷残卷实为万历志之崇祯补刻本,相较前本,其中并有剜改,各方志目录、善本书目的著录均有待订正。从万历《辉县志》两种补刻印本可看到,志书历次重修之间存在诸多小型修补,这些补刻后印本也是方志纂修链条的一环,在编目和利用时应加注意。  相似文献   

15.
《目录学》是晚清山西目录学家耿文光所编的一部目录学著作。现存世者有刻本和稿本之分,前者九卷,后者原二十卷,今则为残本。九卷本成书时间及刊刻过程有资料可据,二十卷本则需要进行进一步考证。国家图书馆所藏的二十卷本,并非初稿,而是第二次修订稿本。其成书时间大概在清同治十年,至光绪十四年尚在修订。其对《万卷精华楼藏书记》的最终成书产生了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毛氏汲古阁刊《中州集》十卷,首一卷,附《中州乐府》一卷,二十册,半叶八行十九字,白口左右双边,版心下方题“汲古阁”三字。然此本并非汲古阁初印本。扉页题“萃古斋藏板”,且钤长方朱印:“虎邱太子马头萃古斋书坊发兑印”,可知汲古阁所镌《中州集》板片后归于苏州书商钱听默的萃古斋,而重新刷印发行,用纸较为粗劣,与汲古阁印本不同。  相似文献   

17.
唐吴兢(670—749)《乐府古题要解》二卷,为今可考最早的题解类乐府书,关于这部著作的真伪及其对研究汉魏六朝乐府文学的价值,前辈学者已有所论述。然而,《要解》的版本与流传问题,学界认识尚有不足,本文拟就此略作考证。《要解》的通行本有《历代诗话续编》本和《津逮秘书》本两种。前者有中华书局1983年华文实校点本,目录云:"此本从毛晋《津逮秘书》录出。后有晋跋。"可知通行本均为毛晋刻本。又有《学津讨原》本,亦据毛本略作校勘。此外还有《砚北偶抄》本、清倪伟人《续辑乐府解题》本(藏国家图书馆分馆)等,其底本均为毛本。即以此  相似文献   

18.
《江上诗钞》一百七十五卷,《江上诗钞补》十一卷,清咸丰间江阴顾季慈辑,民国初江阴谢鼎镕补辑,民国二十至二十二年(1931-1933)江阴陶社木活字印本。十一行二十二字,白口四周单边单黑鱼尾,版匡18.5×13厘米。《江上诗钞》及其补编、续编,是一部全面纪录自唐宋以迄民国初历代江阴籍诗人作品之总集,始辑于清咸丰年间,补辑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刊印于"一·二八"抗战烽火中,成书至今,已逾七十寒暑。由于内容丰富(含一千余位诗人之二万余首诗歌),卷帙浩繁(约三千二百叶、订为四十四册),刊印校对,工巨事繁,而所需经  相似文献   

19.
聊城杨氏海源阁,为清末著名四大藏书楼之一。后归安陆氏宋楼与钱塘丁氏八千卷楼藏书相继毁散,四家递减为二,遂与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并获“南瞿北杨”之誉。经杨氏几代近百年苦心经营,海源阁藏书遂蔚为大观。一时孤本珍籍,精抄名校,悉集于聊城。“据杨绍和手订《楹书隅录》及江建霞刻《海源阁藏书目》统计,海百百源阁藏书普通版本经史子集四部,共约3236种,计28。83万余卷。宋之珍本达464种,计1。132万卷。其中最精者为四经四史,即《毛诗》郑注、《礼记》郑注、《仪礼》郑注、《周礼》郑注四经和《前汉书》、《后汉书》、《史记》与《三国志》…  相似文献   

20.
毛晋汲古阁刻书书目通行本为顾湘《小石山房丛书》本及陶湘《书目丛刊》本,国家图书馆藏有一清抄本,与此二本文字内容略有不同,其中最重要的区别在于清抄本中《汲古阁刻版存亡考》存录了汲古阁初印本及后印本在嘉道间的市场兑价,而顾湘及陶湘二本经整理后均将这些内容删削。这些文字对于研究汲古阁刻书及流传有重要的学术史意义,也有助于探明清朝中晚期书市及古籍版刻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