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所谓"不知存佚"之"徐■+家本"的《孔子家语》,尚存人间,即上图藏明隆庆六年长洲徐祚锡跋《孔子家语》王肃注十卷本。缺叶凡二十有一,前十九叶由徐■据汲古阁刊本抄补,末两叶阙如待补。  相似文献   

2.
徐(火勃)(1570—1642)红雨楼题跋,辑录者四家。康熙五十八年(1719)林佶手抄一百四十余条,惜未刊行,仅有传抄本。嘉庆三年(1798)郑杰据所藏徐坳手稿,刊印《红雨楼题跋》,收入《注韩居丛书》。及至清季,缪荃孙(1844—1919)并合林、郑二家辑本,改题《重编红雨楼题跋》,宣统二年(1910)赵诒琛(1869—1948)收入《峭帆楼丛书》。近岁沈文倬以缪辑为底本,校以上海图书馆所藏徐  相似文献   

3.
复旦大学图书馆所藏二卷本《孔子家语》其实系明代何孟春整理本,并非宋本系统。何孟春未见宋本王肃注《家语》,只是在元王广谋节略本的基础上进行整理,故何本其实仍是残本,即使是何氏之补缀亦多出胸臆,尤其以他书所见妄补《家语》更显草率。现今在宋本《家语》并不鲜见的情况下,《家语》研究断断不能再以何孟春本为据。  相似文献   

4.
毛晋汲古阁旧藏蜀大字本《孔氏家语》为南宋孝宗时刊本,二卷十六叶以前残阙,汲古阁本即据之翻刻,阙卷补以他本。汲古阁本《家语》版片后归吴郡沈氏宝翰楼,时间当在康熙十年前,现存汲古阁本《家语》多为宝翰楼印本。毛晋后得之酒家本残书并非宋本,而是明陆治校注本,后归钱谦益,毁于绛云楼之火。毛氏据酒家本钞补蜀大字本,此本清末归萧穆,有同文书局等石印本,再归刘世珩,有玉海堂影刻本,二卷十六叶以前绝非王肃注,不可信据。  相似文献   

5.
《檀弓上》"不诚于伯高",王念孙认为当作"不成礼于伯高",甚是。但王氏立说的前提是认为郑注解"诚"为"诚信",并斥郑注"颇为不词",则系误读。其实,郑注的本意是强调"礼",即仪节的周到和完备,亦即"成礼",与王说并不矛盾。《孔子家语》相关章亦作"不成礼",说明《家语》来源有据。《家语》的处理,时序及情节极为明晰,且准确体现了"不成礼",故《家语》所载应为故事本貌,《礼记》此章当系简编朽烂之后的概述或转述。  相似文献   

6.
徐(火勃)字惟起,又字兴公,明闽县人。以布衣终其身,博闻多识,其诗典雅清稳,万历中主闽词盟,后世称为“兴公诗派”。徐(火勃)藏书(包括乃父兄)共五千余种,五万三千余卷。作为藏书家,徐(火勃)很开通,很希望自己的藏书能为更多的人所利用,认为这样可以给自己带来许多好处,主张“传布为藏”。他有两部关于藏书的著作,一为《红  相似文献   

7.
徐[火勃]是我国明代闽中著名藏书家,他以一介布衣,毕生致力于藏书事业,访书、购书、抄书、补书、刻书、藏书达七万余券。他精于校勘,批评“书不雠校”现象;善作题跋;重视书目编撰;主张“传布为藏”,反对“秘惜为藏”观念。徐[火勃]在中国藏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徐(火勃)是明代著名的藏书家和文学家,他作有大量的藏书题跋,记藏书来历,论鉴藏之道,写随想心得,校勘辨伪,品评议论,内容丰富,见解精到,学术性与文学性兼备.写法上多篇幅短小,挥洒自如.文章梳理评议徐(火勃)的藏书题跋,期望于徐(火勃)藏书活动、学术思想以及文学成就等方面研究的深入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9.
今传宋本《孔子家语》源流考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广谋“句解”本《孔子家语》虽自元中叶以来流传甚广,但宋本王肃注《家语》也并未失传,且王广谋本亦是王肃注本之衍生,学者以王广谋本当“今本”实辨之不察。刘氏玉海堂本与汲古阁刊本虽同出毛氏旧藏,但亦不尽相同:刘本前半多将后人之校语或按语误成王肃注文,而汲古阁刊本则多有据他书校改正文者。黄鲁曾刊本虽偶有残缺,但其源出甚早,版本学特征也较纯粹,故佳处往往出诸本上。  相似文献   

10.
《诗》、《书》、《礼》、《乐》、《易》、《春秋》即为"六经",它们是孔子为教学需要而整理编订的教材,是儒家经典。由于编纂者是孔子,因而,哲学史家、文学史家、教育史家更多的从文化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但如果把孔子"序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的意义仅定性  相似文献   

11.
马泰来《新辑红雨楼题记》是整理和研究明末著名藏书家徐(火勃)藏书题跋的最新成果。本文揭示了此书辑佚与笺校并举的贡献、整理与研究结合的特色以及作者精益求精的学术精神,最后从收录范围、标目、笺注以及文字标点等方面提出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12.
乙亥岁末,香港理工大学人文学部卢淑樱小姐为学位论文第二次来京垂询民初至抗战前夕出版界史事。同行有殷嘉慧小姐。正题谈毕,两位又提到编辑学中的孔子。作了些回答,录以就教方家,以引玉。 问:大陆有编辑学的研究,有说孔子是编辑家的。您认为这样说对吗? 答:二位“突然袭击”。我对编辑学又不很关心,一起探究吧。 十年来是有很多文章、工具书中这么提。问题不是对不对。只要有充分的可靠的材料,从逻辑上讲得通就可以。但是至今见到的,仅仅是重复一些没有论证的结论。也有引经据典的,但可惜,引的都是汉代迄晋的。如《史记》、《孔子家语》、《尚书·序》里几句话。不出这三本书。这些书都是汉代尊儒后的作品,就有靠不住的东西。所引用的话都是在《论语》里找不到影子的事,或《论语》里有点影子而被拔高了的。《史记》是部伟大作品。但“《史记》采众说成书,不免抵牾。至其叙述之罅漏,先儒往往驳正”(《四库全书总目》)。《孔子家语》现在能见到的是王肃注本,是部托名孔安国的伪书:“王柏家语考曰,四十四篇之家语,  相似文献   

13.
徐(火勃)(1570-1642),字惟起,号兴公,闽县(今属福州)人。万历年间,与兄熥(1561-1599),甥谢肇涮(1567-1624),以及邓原岳(1555-1604)、曹学佺(1574-1645),以重振闽中风雅相号召,主闽中诗坛,名重一时,人称"兴公诗派"。(火勃)与其父永宁令(木昂)及兄熥皆嗜书,至万历三十年(1602),"合先君子,  相似文献   

14.
《孔子家语》佚文献疑及辨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人及今人所辑《家语》“佚文”,其实很多并非今本佚文。而就佚文很少这一点来看,唐以来《家语》的流传基本是稳定的。前人所作的今本《家语》损伤过半的推测,是不实的。  相似文献   

15.
田鹏 《兰台世界》2016,(4):154-156
先秦元典中"诗"的含义存在演进过程,对其本义的理解应结合语境。以《论语》和《孔子家语》为代表的儒家元典中,孔子"论诗"可分为三类:先秦普遍意义上的四言诗;包含先秦诗学精神和政治教化功用的一种文体;《诗经》三百篇之原始定本。可以结合《诗经》逸诗在其他先秦典籍中之应用推测出孔子或其他先秦学者在删诗时秉持的文学之审美性和政治之实用性标准。从相关《诗经》著述序跋中可以总结出,南宋王柏的诗经学著述《诗疑》受朱熹诗经学观点的影响,也提出"删诗",有学术功利化的色彩,其说和"孔子删诗"说的区别在于其创作动机。该观点体现了南宋时期诗经学研究的经学性和文学性的冲突。  相似文献   

16.
读阜阳双古堆一号木牍与《孔子家语》相关章题余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阜阳双古堆汉墓木牍章题虽然有些与今本<家语>可以对应,但实际上它们与<说苑>更为接近,而<家语>则存在不少重组、改动痕迹.<家语>由于在材料来源上与<说苑>等书接近,故其中孔子言论往往出于依托,并非尽是实录,今本<家语>确是经孔安国整理才成书,并非王肃向壁虚造.<汉志>二十七卷本系民间所传,与经孔安国整理定型的今本<家语>属不同版本.从出土文献看,早期<家语>在篇章形态上应该与今本<家语>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明清两代,通俗小说和戏曲全面繁荣,刊刻甚夥,流传至广,爱好者多有收藏。如绿天馆主人《古今小说序》称:“茂苑野史氏,家藏古今通俗小说甚富”。(或谓绿天馆主人、茂苑野史氏即冯梦龙)收藏戏曲者似又在小说之上,李开先自称有金元词曲1750余种(《闲居集文集》卷六《南北插科词序》),汤显祖也“自言箧中收藏,多世不常有,已至千种,有《太和正韵》所不载者。”(姚士粦《见只编》)至于藏曲数百种的,更不乏其人,如孙(金广)、祁承(火業)、刘承禧、沈璟等。与此相适应,一些私家书目也开始著录通俗小说和戏曲。其中最受世人重视的有高儒《百川书志》、周弘祖《古今书刻》、晁瑮《宝文堂书目》、徐(火勃)《红雨楼书目》、钱曾《述古堂书目》、《也是园书目》、祁理孙《奕庆藏书  相似文献   

18.
钱宁说,他写孔子,爱孔子,但不是"新儒家"。他不认为祭孔有多大意义,不认为孔子的思想完全适用于现代社会,他也反对现在的孩子诵经、背《弟子规》《新论语》是一本难以定义的书。"首先钱宁不是于丹,也不是李零……它是对《论语》的一种解构式的解读。"该书的责编李  相似文献   

19.
《诗》、《书》、《礼》、《乐》、《易》、《春秋》即为“六经“,它们是孔子为教学需要而整理编订的教材,是儒家经典。由于编纂者是孔子,因而,哲学史家、文学史家、教育史家更多的从文化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但如果把孔子“序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的意义仅定性  相似文献   

20.
本刊讯北京图书订货会今年参展的图书中,一部"黄金书"令很多人过目难忘。这部"黄金书"就是上海三联书店推出的"中国古典文化大系",包括《论语》《孔子家语》《礼记·孝经》《尚书》等,是面向广大传统文化爱好者出版的一套图书。最吸引人的是这套丛书的装帧设计。16开,内文采用双色印刷,排版疏朗大方,尤其封面更显华美,为大气沉稳的金色,外套塑料书衣,三面金边,并有祥云烫金图案,充分呈现出传统典籍的厚重价值感,颇具皇家气质。而且非常应和新年气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