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徐(火勃)是明代著名的藏书家和文学家,他作有大量的藏书题跋,记藏书来历,论鉴藏之道,写随想心得,校勘辨伪,品评议论,内容丰富,见解精到,学术性与文学性兼备.写法上多篇幅短小,挥洒自如.文章梳理评议徐(火勃)的藏书题跋,期望于徐(火勃)藏书活动、学术思想以及文学成就等方面研究的深入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2.
徐[火勃]是我国明代闽中著名藏书家,他以一介布衣,毕生致力于藏书事业,访书、购书、抄书、补书、刻书、藏书达七万余券。他精于校勘,批评“书不雠校”现象;善作题跋;重视书目编撰;主张“传布为藏”,反对“秘惜为藏”观念。徐[火勃]在中国藏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徐(火勃)(1570-1642),字惟起,号兴公,闽县(今属福州)人。万历年间,与兄熥(1561-1599),甥谢肇涮(1567-1624),以及邓原岳(1555-1604)、曹学佺(1574-1645),以重振闽中风雅相号召,主闽中诗坛,名重一时,人称"兴公诗派"。(火勃)与其父永宁令(木昂)及兄熥皆嗜书,至万历三十年(1602),"合先君子,  相似文献   

4.
马泰来《新辑红雨楼题记》是整理和研究明末著名藏书家徐(火勃)藏书题跋的最新成果。本文揭示了此书辑佚与笺校并举的贡献、整理与研究结合的特色以及作者精益求精的学术精神,最后从收录范围、标目、笺注以及文字标点等方面提出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5.
藏书印摭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书印摭拾张增泰(摘自《书与人》1997年第1期)相传最早的藏书印是唐太宗李世民自己写“贞观”二字的连珠印。此后,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字连珠印,李泌“端居室印”,李煜“建业文房”印,赵匡胤“秘阁图书”印,都是早期颇有名的藏书印。藏书印名目繁多,有用...  相似文献   

6.
》所谓"不知存佚"之"徐[火勃]+家本"的《孔子家语》,尚存人间,即上图藏明隆庆六年长洲徐祚锡跋《孔子家语》王肃注十卷本。缺叶凡二十有一,前十九叶由徐[火勃]据汲古阁刊本抄补,末两叶阙如待补。  相似文献   

7.
明清两代,通俗小说和戏曲全面繁荣,刊刻甚夥,流传至广,爱好者多有收藏。如绿天馆主人《古今小说序》称:“茂苑野史氏,家藏古今通俗小说甚富”。(或谓绿天馆主人、茂苑野史氏即冯梦龙)收藏戏曲者似又在小说之上,李开先自称有金元词曲1750余种(《闲居集文集》卷六《南北插科词序》),汤显祖也“自言箧中收藏,多世不常有,已至千种,有《太和正韵》所不载者。”(姚士粦《见只编》)至于藏曲数百种的,更不乏其人,如孙(金广)、祁承(火業)、刘承禧、沈璟等。与此相适应,一些私家书目也开始著录通俗小说和戏曲。其中最受世人重视的有高儒《百川书志》、周弘祖《古今书刻》、晁瑮《宝文堂书目》、徐(火勃)《红雨楼书目》、钱曾《述古堂书目》、《也是园书目》、祁理孙《奕庆藏书  相似文献   

8.
徐(火勃)(1570—1642)红雨楼题跋,辑录者四家。康熙五十八年(1719)林佶手抄一百四十余条,惜未刊行,仅有传抄本。嘉庆三年(1798)郑杰据所藏徐坳手稿,刊印《红雨楼题跋》,收入《注韩居丛书》。及至清季,缪荃孙(1844—1919)并合林、郑二家辑本,改题《重编红雨楼题跋》,宣统二年(1910)赵诒琛(1869—1948)收入《峭帆楼丛书》。近岁沈文倬以缪辑为底本,校以上海图书馆所藏徐  相似文献   

9.
一、《识后》写作背景及版本状况《徐忠勤公遗集识后》(以下简称《识后》)是我国近代藏书家徐坊之子徐锺蒧为徐坊作品集写的一篇序跋性文字。徐坊(1858—1916),字士言,又字矩庵,号梧生,又号蒿庵,山东临清人。生于官宦世家,年少时纳赀为户部主事。后得尚书荣庆推荐,超擢国子丞。徐坊一生饱读诗书,同时又嗜书如命,其居京书室"归朴堂"藏书甚丰,是当时一位颇负盛名的藏书家,在读书人中间很受尊重。宣统元年(1909),中国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图书馆——京师图书馆成立,当时著名藏书家缪荃孙和徐坊被分别任命为正、副监督(相当于正、副馆长)。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徐坊"旬日连上五封事,俱不报",随后弃官在家。1913年9月,他在清帝退位后进身小朝廷,获御前进讲资格,给博仪讲授十三经。1916年8月30日徐坊病逝,溥仪追赠其为太子少保,谥"忠勤",其作品结集为《徐忠勤公遗集》。  相似文献   

10.
近代上海藏书纪事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自清末叶鞠裳(昌炽)《藏书纪事诗》问世以来,继之者有伦哲如(明)《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徐信符(绍(啟木))《广东藏书纪事诗》、王謇(佩诤)《续补藏书纪事诗》与吴则虞《续藏书纪事诗》  相似文献   

11.
高炳礼 《图书馆论坛》2003,23(6):249-252
文章较系统地阐述“南州书楼”主人徐信符先生及书楼的建成,藏书的发展、特色。从该书楼的聚散,应验了我国图书馆学家杜定友先生的名言:“私人藏书,不出三代……。”  相似文献   

12.
北大图书馆的马氏特藏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概述马氏特藏书,是指已故著名小说戏曲收藏家马廉的旧藏。马廉(1893—1935),字隅卿,浙江鄞县人。其逝世前任北大教授,讲授中国小说史。他的藏书于他逝后两年售给北京大学图书馆。当时馆称这批书为“马氏文库”。马氏藏书堂号为“不登大雅之堂”,或“不登大雅文库”,后因收得明刻本《三遂平妖传》又称“平妖堂”。总计马氏书928种,5386册。其中小说372种.戏曲364种,还有一部分笑话、谜语等其它文学类书籍。藏书中善本书计188种,占藏书总量的百分之二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明末绍兴祁氏藏书世家和以祁承(火業)为代表的藏书活动、藏书楼、藏书理论等进行了考述和探究;主要概述了祁承(火業)其人、其楼、其著述;阐述了其读书、抄书、聚书、鉴书之活动行迹,并对藏书文化的底蕴精髓和文化传承的历史贡献作了述略.  相似文献   

14.
名、字、号     
古代人的名字和现代有很大的差别。名,一般指人的姓名 或单指名。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字,是男子20岁 (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jī)礼时 取字,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 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有两种情况:①“名”和“字”词义相近或 “字”是对“名”的进一步阐述,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原”是 宽阔平坦的意思;②“名”和“字”意思相反的,例如:韩愈,字 退之。后人取字,通常是以两个为“字”,例如诸葛亮字孔明。古 人通常尊敬对方称自己名,表示自己谦卑时也称自己名。如  相似文献   

15.
司马迁与档案文献编纂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司马迁(前135~前87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司马迁的档案文献编纂思想萌芽于档案文献编纂的最初实践,具体表现于编纂《史记》。一、司马迁档案文献编纂思路的实践:《史记》(一)“整齐百家杂语”司马迁整理史料工作的最大贡献,就是把皇家图书馆的藏书通过阅读进行了筛选,就如他自己所说“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推三代,录秦汉”。运用这些文献资料以便“厥协  相似文献   

16.
李盛铎(1859-1934年),字椒微,号木斋,晚年又号麐嘉居士等。江西德化人。清季至民国初年历任显职,包括出使日本、京师大学堂总办等。他家世代有藏书,他继承了其父李明墀所藏。自购大宗书籍来源有二:一为清季名藏家袁芳瑛“卧雪庐”旧藏;二为出使日本先后购进的“和刻本”(日本刻本,“和”是“大和”简称)。另外则是历年收购及巧取豪夺所得。如大批敦煌卷子,就是他利用主管职务之便搞到手的,后来多售与日本人。  相似文献   

17.
祁承(火業)(1563~1628),字尔光,号夷度,又号旷翁、密士老人,万历三十二年进士,官至江西布政司右参政,是有名的学者,编著有《国朝征信录》二百十二卷、《淡生堂余苑》六百零四卷和《淡生堂集》、《淡生堂藏书约》及《淡生堂藏书目录》等著作。后两书对后世影响颇大。祁氏是浙江绍兴人,家有祖传藏书,从小喜欢看书,自十五岁起即嗜书入迷。他自述说:“及舞象而后,更沉酣典籍。手录古今四部,取其切近举业者汇为一书,卷以千计,十指为裂。”他喜欢收集图书,常在刻书业发达的武林购买图书,“遍访坊肆所  相似文献   

18.
有一个既平常又有趣的事,一群人在一起,其中一人突然发现不远处有火警,大喊一声:火!便完成了向在场人报火警的任务。于上语言学家便认为仅这一个“火”字完成了交际任务,破格晋升它为“句子”。由于它只由一个词语构成,又给了它一个特有的“封号”—一独语句。意思是说,它只靠一个词语就完成了一个句子的交际任务.然而,还是这个“火”字,还让它起报警作用,只是稍稍变换一个条件,它就会现了原形。请看,还是这个人,现在要用电话向消防队报火警,如果它还用那个“独语句”——“火”字,去进行交际,就没那么幸运了。不要说一个…  相似文献   

19.
藏书章常识     
藏书章是图书收藏者用以标明图书所有权和表达其个性爱好的一种印记,又称藏书印。中国西汉时期就已出现藏书章。古代藏书家为辩明图书的归属,征信于人,常在自己的藏书上盖上印章,印章上通常刻有姓名、字、号、乡里、祖籍、藏书处所、官职、鉴别、授受、告诫、记事、言志等内容。  相似文献   

20.
徐熥(1561-1599),字惟和,别字调侯,闽县(今福州)人。明万历十六年(1588)举人。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