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曾国之谜"即青铜器铭文中的曾国对应于传世文献中哪一个国家,历来有不同的看法。过去因为曾侯乙墓的发现,出现传世文献中的随国之地不见随国而只出土曾国青铜器的现象,多数学者认为曾国就是随国。近年来随大司马戈等随国青铜器的问世,特别是曾侯與编钟铭文等新材料的出现,主流观点认为这印证了"曾随合一"的认识。但实际上,新的考古发现意味着传世文献记载的随地已经出现了随国青铜器,"曾随合一"已改变了当初假设的前提,持此说法还意味着应该重新去论证青铜器中的曾国就是青铜器中的随国。本文认为在青铜器铭文中,曾国和随国是两个不同的名称,不仅这两个国家自己区分明确,楚国也对其明确区分,曾国和随国不是一个国家是很确定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2009年湖北随州文峰塔春秋曾国墓地M1所出几件曾侯與编钟铭文试作考释,并就编钟的年代、性质及铭文所涉及的历史、地理问题进行讨论。认为据文献及考古资料来看,叶家山新发现的西周早期的曾,和铜器铭文中西周晚期至战国时期的姬姓曾国应系同一族属,此曾应系周成王时期,因南土地区的政治地理形势而受封于今随州一带,其地望在以今随州为中心的淮水、汉水及江水汇合处,约今南阳南部、随枣走廊一带的狭长地带。钟铭所记曾国的有关史实与文献记载的随国几无二致,是曾、随合一的铁证。以往学界关于曾、随关系的争论,应可作出结论。  相似文献   

3.
《周礼》中有关于"车之五兵"的记载,传世文献中对这一记载多有阐述。汉唐儒生们认为"车之五兵"反映了先秦军事中的礼仪制度。然而疑古思潮之后,学者对于《周礼》的相关记载多不以为然。近年曾侯乙墓出土的遣册保存较好,记录了关于送葬车辆的具体信息,为今人了解先秦车载兵器礼制提供了宝贵材料。本文将曾侯乙墓遣册与传世文献对读,揭示《周礼》"车之五兵"记载与先秦历史真实之间的联系与差距。  相似文献   

4.
《宋史·李光传》及其他传世文献,对李光生平、仕历的记载多有歧误,对李光世系亦无记载。新刊布《宋故参知政事李光墓志》,为李光生平、仕历研究提供了新的史料,可据以补正《宋史·李光传》及其他传世文献记载之疏失。同时,新发现浙江图书馆藏清同治本《山阴天乐李氏宗谱》,为李光世系研究提供新的李氏宗谱史料,其文献史料价值应引起学界关注。  相似文献   

5.
王莽的复古改制多从儒家经典取材,有一些我们可以从传世经典文献中直接找到其来源,有些则语焉不详。于是出土文物所提供的证据就显得格外珍贵了。本文所讨论的王莽计划了两次却始终未得施行的巡狩封禅制度,就是根据近年在西安的汉长安城遗址出土的“封禅玉牒”所提供的文字材料,将出土文物与传世文献进行对证,从而发现一些新的线索,补充了《汉书·王莽传》记载的不足,分析了一些后代因为文献记载不足所产生的误解。  相似文献   

6.
先秦时代由于年代久远,藏书情况只能从传世文献的记载中略知一二,但出土文献为先秦藏书的研究提供了实物证据与新史料.殷墟甲骨的考古发掘与文字研究,使商代王室的所藏之书、藏书之所与藏书之人等问题得到解决.周代出土文献的载体有甲骨、青铜器与玉石等实物,它们为研究周代王室藏书与诸侯国藏书种类与内容提供大量资料.战国出土文献中最为重要的当属简吊材料,特别是90年代以来战国楚简大量出土,以郭店竹简与上海博物馆所藏楚简为代表,它们是对传世文献的重要补充,也是研究战国私人藏书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7.
清华简《系年》是一部前所未见的先秦史籍,对于研究东周历史有着重要的价值。其中,该篇记载了不少有关宋国的史事,可与传世文献对照,如《左传》等文献将宋人截杀申舟的原因归于不假道于宋,是楚人理亏,《系年》则明确记载申舟曾假路于宋,申舟被杀源于数年前与宋国君臣的积怨;华元弭兵是春秋时代的一件大事,但在"疑古思潮"的影响下,后世学者对此事的真实性存有怀疑,《系年》原原本本记录了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印证了《左传》记载的可靠性;《系年》还记录了许多战国时代宋国的史事,可以补充传世文献之不足。  相似文献   

8.
商王朝之前存在一个由夏族人建立的夏王朝,这在较为可靠的先秦文献中有充分的论述。考古学为夏的存在提供了坚实依据,传世文献有关夏的一些记载得到了考古上的印证,地下出土夏至东周时期有关夏史的金文、甲骨文、竹简、陶文、骨刻辞等文献材料,也为夏的存在提供了实证或旁证。  相似文献   

9.
黄公望的《溪山雨意图》是中国国家博物馆最重要的书画藏品之一。记载《溪山雨意图》相关信息的古籍文献约有27种,涉及题跋、铃印、评赞、记事等多个方面,角度不同,详略各异。文献记载最多的内容是题跋。国家博物馆藏本有黄公望自题、王国器跋、倪着跋三种,另有乾隆题诗一首。而文献中还记有张丑、陈嘉言、朱之蕃、李肇亨的题跋,均为国博藏本所未见。各文献所记载的题跋文字也多有异同。有些文献还记载了《溪山雨意图》的铃印和尺幅,亦与国博藏本存在异同。这些都是考察《溪山雨意图》传世版本的重要线索。由于文献所载之《溪山雨意图》差异较多,很难理清版本脉络,但可与国博藏本进行比较研究。此外,有些文献还记载了有关《溪山雨意图》的评介、诗赞和记事,这些都是研究《溪山雨意图》的珍贵史料。  相似文献   

10.
马兴 《兰台世界》2011,(11):76-77
尧都平阳在传世文献中有明确记载,襄汾陶寺遗址可为其提供佐证。尧葬地的具体地望已不可考,舜都蒲坂。舜葬地在九疑山更为合理,马王堆出土帛书地图、玉琯岩古舜帝陵庙遗址的发现为其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11.
敦煌文献中保存《辩意长者子经》10号,其中8号可缀为3组。通过分析诸写本的文本样貌及字形特征,我们认为敦煌写本能够反映该经译出后在西域地区的流布情况,与传世文献记载相合。通过与刻本大藏经对勘,我们发现存在于敦煌本中的不少异文材料,体现了早期写本时代的特殊的用字、用词现象。  相似文献   

12.
我国文献收藏的历史源远流长。殷墟大量甲骨档案的科学发掘结果和史书中“龟策蔽则埋之”等记载证明,至晚在商代就有了收藏文献的具体措施。到秦汉时期,文献的收藏于公而言已是定制,于私而言也渐成习惯。此期政府与民间的共同努力, 不仅使大量文献得以传世,更催生了我国封建社会“国学”的基础——文献学。  相似文献   

13.
研究古籍版本与古书画的人可能知道,在一些传世的或见于著录的古籍与古书画上会见到有缉熙殿的收藏图章。由于文献中的有关记载很少,大家只知道这是南宋临安皇宫内的一处殿阁,里  相似文献   

14.
朱骁 《档案》2023,(2):47-52
1992年,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纳林河乡郭家梁村发现的大夏二年《田焽墓志铭》,对研究十六国大夏政权职官、政区和政治文化等均有重要的史学价值,也有助于考察十六国后期武威田氏家族迁徙发展和赫连氏经略凉州等问题。正史记载,东汉初年田氏家族已著籍武威并发展成为当地豪强大族,但在魏晋及之后的传世文献中基本没有见到武威田氏家族的相关记载,《田焽墓志》的发现表明十六国后期武威田氏家族仍然活跃在大夏都城统万城及附近地区,并通过任官成为赫连氏统治集团的核心人物之一。墓志记田焽先后出任大夏凉州都督、凉州刺史等职,表明在正史记载大夏与北凉之间政治结盟、军事援助和吐鲁番出土“真兴”“承阳”纪年文书反映的北凉臣服于大夏等诸史实之外,大夏统治者还通过设置凉州、任用武威大族田焽为官等途径,将其经略河西的政治意图付诸于实践。  相似文献   

15.
尧都平阳在传世文献中有明确记载,襄汾陶寺遗址可为其提供佐证.尧葬地的具体地望已不可考,舜都蒲坂.舜葬地在九疑山更为合理,马王堆出土帛书地图、玉琯岩古舜帝陵庙遗址的发现为其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16.
在《汉书·艺文志》中,数术、方技略与六艺、诸子、诗赋、兵书诸略并列,是汉以前的学术大宗,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领域占有突出的地位。近几十年来,考古发掘中方术类简帛佚籍和实物的不断出现,为古代思想研究带来了挑战和刺激。学者以出土材料结合传世文献记载,  相似文献   

17.
《宋人佚简》共收录十六件须知册申状文书。"须知册"在传世宋代文献中也多有记载,但在新发现资料中却是首次出现。深入解读《宋人佚简》中的"须知册"及其申状文书的历史意蕴,可以丰富对宋代社会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志"、"前志"、"礼志"、"军志"、"史佚之志"等志书是先秦时期的重要典籍,为《左传》、《国语》及先秦诸子等传世文献所征引,因仅有20余则吉光片羽的佚文传世,致使历代学者对其体例的认识言人人殊,更鲜有问津其发展源流者。本文在辨明志书体例的基础上,根据现存志书佚文及相关传世文献记载,试将先秦志书的发展划分为西周、春秋、战国三个阶段,勾勒其"产生—繁盛—衰亡"的大致轨迹,追溯志书的源头及西周志书"史佚之志"、《逸周书·史记》的创制,揭示了春秋时期志书发展的盛况,并就先秦诸子对志书的改造、利用情况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19.
上海博物馆早年征集到一件京姞盘,其年代应在西周厉王时期。这件器物对于西周厉、宣时期青铜盘断代标准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京氏本为山东地区的嬴姓东夷族,这件器物的铭文反映了京氏与姞姓贵族通婚的状况,对于研究京氏族群的相关历史问题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周初东征后,京氏族群实际上分成两支。一支为京叔氏在山东地区,主要与东方国族通婚;一支为京仲氏,又称京氏在关中地区,主要与姬姓、姞姓和姜姓的族氏通婚。西周末年犬戎之乱,关中地区的畿内采邑纷纷东迁。京国迁徙至晋西南地区,在春秋早期被芮国所灭。  相似文献   

20.
关于墓主的研究一直都是汉代诸侯王陵墓研究的重要课题。受限于材料,有关汉代长沙国王陵的墓主研究相对薄弱,墓主信息很难与传世文献相印证。以风盘岭汉墓为例,发掘者初步判断其墓主可能是西汉早中期长沙国某代国王或王后,结论略显宽泛。本文通过对风盘岭汉墓出土陶鼎、泥钱和铜镜进行比对分析,在发掘简报的基础上,进一步推断墓葬年代为文景之际至武帝前期。继而通过排除法对历史文献记载的同时期长沙国国王或王后展开分析,进一步判断风盘岭汉墓墓主以长沙戴王王后的可能性最大。本文还梳理了目前为止汉代长沙国王侯一级高等级墓葬在汉代临湘城周边的空间分布情况,初步认为吴氏长沙国王(后)陵主要围绕岳麓山周围分布,而刘氏长沙国王(后)陵主要围绕谷山周围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