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人佚简》共收录十六件须知册申状文书。"须知册"在传世宋代文献中也多有记载,但在新发现资料中却是首次出现。深入解读《宋人佚简》中的"须知册"及其申状文书的历史意蕴,可以丰富对宋代社会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马卫东 《兰台世界》2012,(18):18-19
《周礼》一书所载的地图,种类繁多、内容丰富.通过与传世文献及考古资料的比较可知,《周礼》关于地图档案的记载,反映了从西周到战国的地图种类及其使用情况,证明周代地图学在当时世界已处于领先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志"、"前志"、"礼志"、"军志"、"史佚之志"等志书是先秦时期的重要典籍,为《左传》、《国语》及先秦诸子等传世文献所征引,因仅有20余则吉光片羽的佚文传世,致使历代学者对其体例的认识言人人殊,更鲜有问津其发展源流者。本文在辨明志书体例的基础上,根据现存志书佚文及相关传世文献记载,试将先秦志书的发展划分为西周、春秋、战国三个阶段,勾勒其"产生—繁盛—衰亡"的大致轨迹,追溯志书的源头及西周志书"史佚之志"、《逸周书·史记》的创制,揭示了春秋时期志书发展的盛况,并就先秦诸子对志书的改造、利用情况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4.
清华简《系年》是一部前所未见的先秦史籍,对于研究东周历史有着重要的价值。其中,该篇记载了不少有关宋国的史事,可与传世文献对照,如《左传》等文献将宋人截杀申舟的原因归于不假道于宋,是楚人理亏,《系年》则明确记载申舟曾假路于宋,申舟被杀源于数年前与宋国君臣的积怨;华元弭兵是春秋时代的一件大事,但在"疑古思潮"的影响下,后世学者对此事的真实性存有怀疑,《系年》原原本本记录了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印证了《左传》记载的可靠性;《系年》还记录了许多战国时代宋国的史事,可以补充传世文献之不足。  相似文献   

5.
先秦时期关于女性教育的记载,只有在《周礼》、《礼记》、《仪礼》这些有关礼节的书中可以见到,此外,在《尚书》、《左传》也能发现一些蛛丝马迹。从教育内容上说,先秦时期的女性教育已经有别于男子教育,先秦时期的女性教育以"四德"为主。从教育方式上说,先秦女性教育大致有两种方式:一种可以称为家庭式,另一种可称为私塾式。  相似文献   

6.
在《周礼》记载的各类档案中,地图档案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在《周礼》一书中,地图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国家对地图的绘制、收藏和保管已有了较为完密的管理制度。通过与传世文献及考古资料的比较可知,《周礼》所载地图与地图管理制度,反映了周代地图学成就和地图档案管理水平,在当时的世界已处于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7.
"曾国之谜"即青铜器铭文中的曾国对应于传世文献中哪一个国家,历来有不同的看法。过去因为曾侯乙墓的发现,出现传世文献中的随国之地不见随国而只出土曾国青铜器的现象,多数学者认为曾国就是随国。近年来随大司马戈等随国青铜器的问世,特别是曾侯與编钟铭文等新材料的出现,主流观点认为这印证了"曾随合一"的认识。但实际上,新的考古发现意味着传世文献记载的随地已经出现了随国青铜器,"曾随合一"已改变了当初假设的前提,持此说法还意味着应该重新去论证青铜器中的曾国就是青铜器中的随国。本文认为在青铜器铭文中,曾国和随国是两个不同的名称,不仅这两个国家自己区分明确,楚国也对其明确区分,曾国和随国不是一个国家是很确定的。  相似文献   

8.
一、尺牍释名及尺牍文献的起源牍,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卷七片部云:"牍,书版也。"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牍,专谓用于书者。"先秦时《周礼》、《仪礼》中多有版、方之词,皆牍之谓也。当时的版牍多用于表示户籍和名籍。从形制而言,牍与册、牒、椠均有所不同:牍多用木质,一尺见方,而册(策)多用竹简,狭长,中间有编连的丝绳;牍与牒虽多用木质,但牍较之牒为厚,牒则为小木札,所谓厚者为牍,薄者为牒;椠与牍相类,但粗者为椠,精者为牍。由  相似文献   

9.
张燕 《兰台世界》2012,(15):6-7
对于《周礼》女官群体的记载与讨论,学者们多以内官、内人、妇官等词汇代指女官,但通过与先秦其他文献的比较研究可知:内官可指天子、诸侯之御妻或近侍之臣;内人多指女御;妇官除指御妻之外,亦可指代与女事相关的男职。  相似文献   

10.
曹雪菲 《兰台世界》2016,(17):114-118
首先从《周礼》产生的渊源上来看,周公执政期间所传世的"周公之典"与"周公之德",分别在文献层面与思想层面为《周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其次从《周礼》形成的过程上来讲,穆、共以降逐渐发展完善的周代礼制,分别在制度层面与实物层面为《周礼》的产生提供了素材;最后从《周礼》成书的时代上来讲,战国兼并战争与诸子学术争鸣,分别在需求层面与理论层面为《周礼》的出现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11.
据"清华简"《耆夜》记载了周公赋《蟋蟀》诗的情形,与《唐风·蟋蟀》相比照,二者的内容和诗旨大致相符,而形式及用韵上则存在整齐与参差之别。简本《蟋蟀》体现出即兴创作的痕迹,而今本则应当是经过加工、整饬而成的。参照可靠的传世文献出土文献,本文对《毛诗序》"、三家诗"以及郑笺的说解进行分析,认为《蟋蟀》"刺晋僖公"的说法是有问题的。最后,分析了另一篇周公诗———《鸱鸮》,发现先秦文献及师说的亡佚,是造成汉儒说解出现分歧和谬误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周礼》记载的文档工作主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礼》是中国古代一部极为重要的经典,它在记述政治制度的同时也记述了与之相关的档案工作情况。要研究中国先秦时期的档案工作,《周礼》不可或缺。其所记述的档案工作包括很多方面,比如档案人员、制度、内容等等,而本文仅述《周礼》各系统中所记载的文档工作主体。  相似文献   

13.
《宋史·李光传》及其他传世文献,对李光生平、仕历的记载多有歧误,对李光世系亦无记载。新刊布《宋故参知政事李光墓志》,为李光生平、仕历研究提供了新的史料,可据以补正《宋史·李光传》及其他传世文献记载之疏失。同时,新发现浙江图书馆藏清同治本《山阴天乐李氏宗谱》,为李光世系研究提供新的李氏宗谱史料,其文献史料价值应引起学界关注。  相似文献   

14.
在传世文献中,关于随国族姓的记载有三:一为姬姓,二为姜姓,三为祝姓。本文认为传世文献中随国仅有一个,国族为姬姓,即地望在今湖北随州一带之随国。文献中所记载的姜姓随国因炎帝故墟与随国地缘相近,而产生了误解;所谓祝姓随国,应该是山东诸侯国铸国分封的附庸酅国,"随侯之珠"的传说或与酅国有关。  相似文献   

15.
清华笥《封许之命》篇记载了周初成王封吕丁于许的册命,其格式体裁与今传《尚书》中的《文侯之命》等传世"命"书基本相同,应当视为专门的一体。西周时期一些长篇的册命金文也有册命"书"的性质,而且从《封许之命》篇的用字较多地保留了金文写法来看,这篇竹书很可能就是从青铜器铭文转写而来的。  相似文献   

16.
清华简《赤鹄之集汤之屋》中记载有伊尹因故奔夏,巫乌附体伊尹在认知夏桀致病之由的情况下,运用逐疫的巫祝疗法予以治疗。其与《五十二病方》中治疗"婴儿瘛"所用的祝由疗法以及传世文献中所见"越方"、"辰州符"等巫术疗法皆有一定的通约性和传承性,大致反映了当时社会在长江流域以南地区所流行的巫医交合观念。  相似文献   

17.
《周礼》一书对图学的记载颇多,其内容之详,用图之富,种类之众,论述之精是其他典籍所不能比拟的。从《周礼》对图学的载录,我们不仅可以窥见先秦时代中国图学的整体发展水平,而且可以考察当时科学的社会化程度。因此,对《周礼》图学思想、图学在周代社会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就具有文献学和科学史学的双重意义。本文拟就《周礼》中有关图学记载为主要研究目标,探讨其所取得的科学成就及其文献价值。一图是人们在表达事物和现象的社会实践中产生的。自人猿别  相似文献   

18.
罗振玉《芒洛冢墓遗文续编》所收录《焦守吉墓志铭》,尚未有学者加以关注。此方墓志所记,为墓主焦守吉自北宋太祖至真宗时期的履历。焦守吉长期作为天子使节,视军政、察边事,为宋代走马承受制度形成过程中的一个典型案例,可以补充相关史料记载之缺失。此外,墓志铭中所反映的焦氏家族世系,与《宋史》等传世文献记载均相左,对焦氏家族世系缺环的弥补,可以深化我们对宋代武将与皇室联姻升行问题的认知。墓志铭中的纪年问题,政治上颇为敏感,背后亦隐含了焦氏家族对宋太祖、太宗之间皇位更迭的一种政治立场。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古代档案史中,《周礼》是极为重要的一部经典,它是一部较早、较系统地记载先秦档案工作的古籍。《周礼》在记录当时行政管理工作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祝辞是古人通过祝祷行为,向神灵表达意愿时吟诵的祈愿辞章,目的为祈福消灾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与愿望。以往对祝辞的研究多集中于文体及其演变的过程,近年来学者逐渐关注祝辞的使用者祝官以及对祝辞内容反映的历史内涵进行考察。《清华简·祝辞》分别记载"恐溺"、"救火"、"射箭"三段祝辞。"恐溺"祝辞通过祝祷行为与咒语,表达祝祷者恐惧溺水进而希望通过祝祷而获得平安之情,朗朗上口,为有韵之文。"救火"祝辞为救火时祝祷者所用之词,通过祝祷表达灭火意愿,反映人类战胜灾害保平安的强烈心态。三段简短的"射箭"祝辞为先秦时期射箭过程中,射者为祈祷射中而使用之文辞。祝辞内容丰富,文辞浅显,所记载的射侯有的可与传世文献对应,有的则为新见。分析祝辞内容以及弓与射侯的对应关系,此段材料反映的是先秦时期"主皮之射",故而史料价值极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