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敏感、多愁、脆弱的里尔克是孤独的,而这孤独时浓时淡、时轻时重,却始终无法消亡。他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用孤独谱写着美丽的诗歌,用孤独展现了寂寞的美丽。在《秋日》与《豹》中,他那孤独的身影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2.
今秋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收入了奥地利诗人赖纳·玛利亚·里尔克的“咏物诗”的代表作《豹》。里尔克(1875-1926)与卡夫卡是同乡,出生于布拉格一铁路职员家庭。因父母婚姻生活不和谐,他从小未得到母爱,天性敏感,多愁善感。少年时代遵从父训先就读于军官学校,因体质虚弱不适应那里的生活,中途退学,后又进入商学院,也以辍学告终。里尔克从小喜欢文学与哲学,后进入布拉格大学学习哲学与艺术史。他从青年时代起开始写诗,19岁发表了第一部诗集《生活与诗歌》,从此与诗歌有了不解之缘。1896年离开故乡布拉格到德国慕尼黑学习。他喜欢旅行,足…  相似文献   

3.
拉威尔创作巅峰时期的代表作《夜之幽灵》是他创作风格的集中体现。它有如梦似幻的意境、耳目一新的效果,是国际重大比赛参赛曲目中的宠儿,对于演奏者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都说,这部作品是拉威尔不断突破自我追求创新的成果。本文通过分析乐谱文本,从音乐语言、乐队化色彩和演奏技术三个方面进行研究,试论证《夜之幽灵》在探索之路上留下的"足迹"。  相似文献   

4.
《达·芬奇密码》是美国畅销小说家丹·布朗于2003年3月出版的一本集悬疑与惊悚于一身的带有极强性宗教色彩的作品。丹·布朗是美国著名畅销书作家,曾经是英语老师的他于1996年开始写作,先后推出了:《数字城堡》、《骗局》、《天使与魔鬼》、《达·芬奇密码》,又在近年推出了《失落的密符》。其中《天使与魔鬼》奠定了他在小说界的地位,《达·芬奇密码》则一经问世就连破各销售记录,成为史上最畅销小说,创下书市奇迹,此书一经面市横扫美国各大市场,打破了美国销售记录。目前已被译成42种语言,拥有世界各地的读者,成为最卖座的作品。此书于2006年被拍摄为电影于全球上映。  相似文献   

5.
《盲刺客》是加拿大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代表作之一。笔者通过对小说中出现的"石头天使"意象的分析,揭示《盲刺客》对劳伦斯的小说《石头天使》的仿作。笔者认为,《盲刺客》与《石头天使》的对话进一步凝练了小说的主题,丰富小说的意蕴。  相似文献   

6.
《喧哗与骚动》是对济慈的《无情的妖女》的改写,它表现了福克纳的女性情结,显示出福克纳对女性爱慕与恐惧、怨恨、轻蔑相互交织的复杂矛盾的心理。在他心目中女人介于天使与妖女之间,女人是容易伤害男人的尤物。这种复杂的心态与他的家庭背景、他生活的文化环境、基督教传统观念以及他个人的生活遭遇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远古的阿波罗残雕》是二十世纪著名德语诗人里尔克的代表作之一,其在世界文学史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美国当代著名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斯在描写当代美国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异化的小说《乳房》中便以此诗作为突出主题又意蕴深长的结尾。本文旨在通过对诗歌《远古的阿波罗残雕》的文本细读与分析,探究小说《乳房》以《远古的阿波罗残雕》结尾的意义与作用以及《乳房》与《残雕》的深层联系。  相似文献   

8.
《儿子与情人》被认为是大卫·劳伦斯早期经典代表作之一,也是他的成名作。"大母神"形象是神话原型批评理论中典型的女性原型,具有"天使"与"恶魔"两种截然相反的内涵。本文从"大母神"形象出发,对《儿子与情人》中的母亲莫瑞尔太太进行解读,分析"大母神"莫瑞尔太太在整个家庭中的双重体现,揭示了其个人悲剧及家庭悲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梁吉 《现代语文》2010,(4):117-118
<正>非常地偶然,笔者在很短的几天内分别读到了苏童的短篇小说《天使的粮食》和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短篇小说《巨翅老人》。《天使的粮食》中天使因人间遭难而下凡救济,《巨翅老人》中天使却因自己遭难而流落人间。但无论是救济人间还是流落人间,两位天使均遭到了"不公平"的甚至残暴的对待。天使们最后不得不远离人间,他们留下了巨大的遗憾,我们作为人间一员也将深深地羞愧。  相似文献   

10.
《太原大学学报》2017,(1):51-55
对比于冰心的《超人》与王统照的《湖畔儿语》,鲁迅《狂人日记》和《故乡》中的"他"指称不明、难以明确断定。这个身份不明的"他"是鲁迅文学世界多义而深刻的显在标志,一条永远无法弥补的裂缝。随"他"而来的是言说与理解的哲学性难题。  相似文献   

11.
西方现代主义诗歌展示现实与生命的负面,拓展了诗歌观照世界的角度和方式。里尔克的诗歌则是穿透了怀疑和否定后的生命顿悟,是现代主义诗歌发展的新向度和独特成就。冯至受里尔克影响,接受了现代主义生命哲学关于对抒情本体的思考与追问和对世界的自觉担当,并以一名东方诗人的思维模式和逻辑习惯加以再阐释和创造性转换,从而写出了他的重要作品《十四行集》。诗中的这些现代性表征,也使他成为中国诗歌现代性转变的先导之一。  相似文献   

12.
"幽灵"是一种在场与不在场、生命与非生命之间无处不在又无所不知的精神存在。本文试图分析《广岛舞伎》中幽灵叙事的不可靠性,以及产生的反讽效果,深入解读维兹诺于小说中寄托的本土裔生存之道,以期本土裔人民经由反抗与解放的力量实现与主流文化的融合,治愈创伤重获新生。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幽灵》是德里达对马克思遗产当代解读的重要文本体现。德里达对马克思遗产的当代解读具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马克思遗产作为"幽灵学"的对象,作为已经过去的遗产,是一种文本性的资源,它是一种"不在场的幽灵的在场";二是德里达注重揭示马克思主义文本中所存在的异质性因素,以此来论证马克思幽灵的复数形式,反对对马克思的幽灵做一元化的解读,主张多元化地解读;三是德里达还反对先验、大一统的马克思主义,反对元叙事和宏大叙事,主张无底板的差异化主体间关系。  相似文献   

14.
孙靖丽 《文教资料》2011,(33):23-25
《盲刺客》是加拿大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代表作之一。作者通过分析小说的叙事线索和人物形象,揭示《盲刺客》和玛格丽特·劳伦斯的小说《石头天使》之间的互文关系。作者认为,《盲刺客》与《石头天使》的对话进一步凝练了小说的主题,丰富小说的意蕴。  相似文献   

15.
告密者     
告密者,一种历史上曾经声名狼藉的幽灵,突然浮出水面,成了当下的新闻热点。《武汉晚报》的报道称,湖北大学数计学院某班出台新班规,要求学生实行"盯人"战术,每名学生暗中监视另一名同学,并在所谓"天使信条"上写下对被监视对象的意见。这些披着"天使外衣"的告密者,以"关爱同学"的名义复活,蔚成校园文化的诡异风气。  相似文献   

16.
上世纪90年代,幽灵批评作为一种独特的批评视角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文章从幽灵批评的角度对黑塞《荒原狼》进行重读,分析“幽灵”笼罩下的世界、作者、作品以及读者,最后,揭示《荒原狼》对现代人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告密者     
告密者,一种历史上曾经声名狼藉的幽灵,突然浮出水面,成了当下的新闻热点。《武汉晚报》的报道称,湖北大学数计学院某班出台新班规,要求学生实行"盯人"战术,每名学生暗中监视另一名同学,并在所谓"天使信条"上写下对被监视对象的意见。这些披着"天使外衣"的告密者,以"关爱同学"的名义复活,蔚成校园文化的诡异风气。  相似文献   

18.
《豹》是奥地利象征主义诗人里尔克的一首咏物诗,描写囚禁在铁笼里的豹渴望摆脱命运束缚的深切感受。诗人借助豹这一具体的“物”,传达他对“人”的世界、“人”的生存处境的思考以及他在探索人生意义时的迷茫和痛苦。《豹》有不同的中译,对几种中译的翻译技巧进行探析,和不同中译进行比较,可以看出,诗歌翻译追求的是情通和形似,译必须有一种能融入原诗意境的激情,才能达到形似与神似。  相似文献   

19.
《文心雕龙·通变》篇认为《楚辞》是文章"从质及讹"的转折点,希望通过"宗经诰"与"变乎骚",达到文章"通"与"变"的平衡。在这一大背景下,刘勰将《楚辞》列入"文之枢纽",并在《辨骚》篇中提出了"倚经驭骚,酌奇存真,玩华保实"的写作原则,把"文"之变纳入可以指导的范围内,《辨骚》篇的宗旨就是指导人们如何"驱辞力"和"穷文致"的。这一写作原则与"正言体要,恶乎异端"的思想密切相关。《风骨》篇与《定势》篇还从不同角度对《辨骚》篇的写作原则进行了补充和丰富。实际上,刘勰就是借《楚辞》来述其运辞之道,这是他解《楚辞》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20.
若阿西姆·杜贝莱(Joachim du Bellay)是16世纪法国七星诗社的代表人物,由他署名的《保卫与弘扬法兰西语言》成为千古传颂的爱国宣言。然而光环下的杜贝莱事实上却对法兰西身份怀着深深的不信任和抗拒。他醉心于意大利的诗歌形式,仰慕彼特拉克等意语诗人;他说要保卫法兰西语言,却想丢掉法语业已形成的传统。从《保卫与弘扬法兰西语言》到同时期的《橄榄集》再到后来的《遗恨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矛盾”的杜贝莱,一个有些许“崇洋媚外”的杜贝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