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中原地区在史前仰韶文化时期,贫富分化日趋剧烈、等级差别日趋扩大。在仰韶文化早期形成以大型房址为中心的内向凝聚式聚落布局,在其晚期则出现以大型房址为中心,或以大型房址群为中轴线的聚落布局,并自中期开始形成了由大型中心聚落、中型聚落、小型聚落组成的分层聚落群,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宫殿建筑和城市。成年男女合葬墓、成年男子与小孩合葬墓,以及大量小型房址,说明一夫一妻制家庭日趋增多并占据统治地位;“灰坑葬”说明非自由民(奴隶)的存在。体现男性生殖器崇拜的陶(石)祖、男根图,以及表现“贵族的感情”的遗迹、遗物,则是父权与君主(世袭酋长)统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种种迹象表明,中原地区在仰韶文化早期开始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中期则普遍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并开始从简单的平等社会步入了复杂的分层社会。综合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提出了认定仰韶文化父系氏族社会的考古学标尺。  相似文献   

2.
中原地区在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前仰韶文化时期,已经是以农业、畜牧业为主,渔猎、采集为辅的经济形态;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文化时期,开始逐步地向夏商周的"栽培农作物和饲养牲畜"的纯农业经济形态过渡。前仰韶文化时期已经出现的手工业,如制陶、制木、制石、制骨、织布、房屋建筑和酿酒等等,在仰韶文化时期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还出现了玉器加工、金属加工、丝绸纺织和席草编织等新技术。中原地区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数量、面积和密度的变化,反映了该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人口快速增加的趋势,从而彻底改变了母系氏族社会全盛时代(繁荣阶段)"生产极不发达,因而广大地区内人口极度稀少"的社会状况。这一切表明新石器时代中期出现的农业经济,为父系氏族制度的产生奠定了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3.
借鉴历史唯物主义经典作家对史前民族学的研究成果,分析临潼姜寨一期聚落遗址所反映的氏族内部组织结构和经济结构,认为仰韶文化早期的姜寨氏族已经完成母系氏族制度向父系氏族制度的过渡,且处于父系家长制家庭公社的发展阶段;姜寨遗址是由五个父系家长制家庭公社组成的父系氏族聚落居址。其墓地发现的男子成人和儿童合葬墓是父亲和子女合葬墓;房址附近出土的零星墓葬的墓主身份是非自由人(奴隶);姜寨聚落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基本单元是家长制家庭公社,其以大、中型房屋为中心的凝聚式布局,体现了家长父权统治的贵族思想,一期聚落遗址应该视为父系氏族结构的典型标本。  相似文献   

4.
中国中原地区在五帝时期,即仰韶文化中期至龙山文化中期,开始进入文明时代,因为国家的出现是认定当时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准。在这个历史时期,贫富分化、社会分层、阶级对立、矛盾激化,是国家产生的社会基础;画野分州、巡守四方、任土作贡、设朝立市,是国家行使主权的具体表现;始创礼制,允执厥中,修身治国,平均天下,即"中和"施政理念,是国家实施管理职能的指导思想;习用干戈,以征不享,监于万国,诸侯咸服,即当时出现的联盟国家,是当时社会政治组织的最高形式。学术界提出的文明三要素,即金属冶铸技术、文字、宫殿建筑与城市,在仰韶文化时期的中原地区已经相继出现。中原地区仰韶文化时期发达的农业经济,以及在母系氏族制度向父系氏族制度过渡时期,即前仰韶文化与仰韶文化交替时期出现的个体婚制(一夫一妻制家庭)、奴隶制、私有财富,构成了中原地区中国文明社会的"史前的基础";仰韶文化早期中原地区开始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处于文明时代的孕育期;仰韶文化中期(黄帝时期)中原地区开始普遍进入父系氏族社会,意味着"文明社会的细胞形态"——一夫一妻制家庭取代氏族制度获得最后的胜利,亦即标志着文明时代的开始。  相似文献   

5.
问题解答     
文物出版社1961年12月版(7—14页,关于“仰韶文化”部分)。吴汝祚:从墓葬发掘来看仰韶文化的社会性质, 《考古》1961年12期。方扬:仰韶文化合葬习俗的几点补充解释,《考古》1962年3期。许顺湛:“仰韶”时期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考古》1962年5期。张忠培:关于根据半坡类型的埋葬制度探讨仰韶文化社会制度问题的商榷,《考古》1962  相似文献   

6.
浅析中国古代女性社会地位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母系氏族社会早期的"女神"地位、母系氏族社会晚期的"女主"地位、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阶段的"女人"地位、父系氏族社会和父权社会中女性的"女奴"色彩地位四个方面探析中国古代女性社会地位的变迁。  相似文献   

7.
父系氏族制度是存在于原始社会后期的一种社会制度,在这一制度之下,子女的血统关系据生父确定,男子在经济和社会关系上占支配地位。父系氏族社会就是由父系血缘纽带连接的社会集团,它由母系氏族社会转变而来,向阶级社会过渡而去。古代明起源的研究是当前学术界的热点,要真正弄清中国古代明的起源问题,就必须对中国父系氏族社会作深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原始社会,经历了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原始人群时期,是人类脱离动物界后的初期阶段,体质形态还残留着一些猿类的特征,这一时期延续最长,大约经历了二百万年左右。母系氏族社会是原始社会的繁荣昌盛时期,所谓原始共产主义制度,主要是指这个时期而言,大约经历了数万年之久。父系氏族社会则是原始社会的后期阶段,它是私有制、阶级产生和发展的时期,也是原始公社制度瓦解并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时期,大约经历了一千余年。本文试图结合我国的考古资  相似文献   

9.
在民主改革以前,云南省宁蒗县宜底主要的家庭形式是父系大家庭,但与母系大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即处在一个从母系大家庭向父系大家庭过渡的漫长时期。体现在民主改革前后宜底的婚姻家庭形态,由于地理环境、历史因素等各种原因,形成具有浓厚母系文化的父系大家庭。在父系大家庭的背后反映出男性与女性权利地位的冲突中,男性的权利地位的不断巩固,女性为曾经拥有的地位在最终的抵抗,形成宜底父系大家庭和谐而又充满矛盾的局面。  相似文献   

10.
运用《诗经》等先秦古文献以考察和复原早周社会,意在说明,尽管考古发掘材料对古史研究是重要的,但古文献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早周社会的发展,在后稷时代之前是母系氏族社会阶段,在此之后进入了父系氏族阶段,而从公刘时代以后,直至文王时代,实行的基本是父系大家长制度。  相似文献   

11.
从苗、汉的关于牛郎织女的不同传说神话比较研究,来看从母系氏族社会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女性地位的逐渐丧失。  相似文献   

12.
彝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在经历了漫长的母系氏族社会后,大约于公元前6世纪前后就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但是至今在甘孜州彝族社会中还残留着一些母系文化的痕迹,主要表现在亲戚关系、婚姻制度、丧葬习俗、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人由猿猴进化来的达尔文理论与原始社会都是从母系氏族逐渐发展为父系氏族的分期是不一致的.而且考古资料不能证明母系氏族是原始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因此,非常复杂的人类社会,其原始社会的进化都是从母系氏族变为父系氏族并不一定是普遍规律.  相似文献   

14.
<正> 恩格斯指出:原始社会母系过渡为父系,这是人类社会历史上最激进的革命之一.这一转变在神话中有着多方面的反映。本文仅对在母系制向父系制过菠时,男性为了贬低母系祖先的地位,提高父系的地位,他们一方面借助以“产翁”为内容的神话作为确定亲权的舆论工具,另一方面则借变更事物的名称来改变事物的影响的方法,将女性神直接易位于男性神,让男性神取女性神的地位而代之,并进而创造神奇的父系神,  相似文献   

15.
关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制度成因的辨析仓林忠现在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观点,认为在原始社会,原始人群之所以首先过渡到母系氏族社会而不是父系氏族社会,是由当时生产力水平和妇女在社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决定的。如历史学者孙秉莹、赵连泰、冯兴盛认为:“在血缘家族内...  相似文献   

16.
禹与涂山女的传说,是我国历史在进入文明社会以前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真实写照.禹与涂山女的婚配,并非只是男女间的个体结合,他们代表了两个互为婚姻的氏族共同体,这也是中原地区的华夏文化与南方各部的民族文化在发展中不断交流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大约在距今五千多年前,母系氏族社会开始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从此,女性的社会地位日趋下降。小时候,我就问过很多人:为什么人们都说男孩比女孩好?得到的答案大多是女孩不如男孩有力气,不如男孩有本领。  相似文献   

18.
大约在距今五千多年前,母系氏族社会开始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从此,女性的社会地位日趋下降。小时候,我就问过很多人:“为什么人们都说男孩比女孩好?”得到的答案大多是女孩不如男孩有力气,不如男孩有本领。可我要大声质问:谁说女子不如男?  相似文献   

19.
女性传播是人类传播的二元因子之一.中国历史上的女性传播曾几经沉浮.母系氏族社会是女性传播的黄金时代.自父系氏族社会起,女性传播逐渐被父权控制,在封建礼教的奴化和摧残下,慢慢暗哑了自己的声音.但是女性传播反抗的潜流却一直奔腾不息,成为后世妇女解放运动不可或缺的先导.  相似文献   

20.
濮阳西水坡M45蚌塑龙虎墓自1987年被发现后,立刻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极大关注,考古学和各相关学科对它的科学研究,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至今仍在持续不断地进行着.濮阳西水坡M45蚌塑龙虎墓的年代经碳十四测定,并经树轮校正后,为距今6460±35年(公元前4510年)[1],属仰韶文化后冈类型(或称后冈一期文化)早期中段,是母系氏族社会的最繁荣兴盛时期.但规模如此宏大的墓葬主人却是一位男性老年人.这是非常值得令人深思的重大问题,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中国原始社会母系制如何向父亲制过渡的课题.事实上,在对中国文明起源的研究中,也从来不可能避开中国母系制向父系制过渡这一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