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友邦惊诧”论》是鲁迅先生在“九·一八”事变后写的时事短评 ,它以强烈的革命义愤 ,具体、确凿的事实 ,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痛斥国民党反动派诬蔑爱国学生的无耻谰言 ,揭露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和妄图瓜分中国的险恶用心 ,是一篇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的典范的驳论文。教学时可通过“三看敌论点 ,三学驳论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一看敌论论点的出场。文章引出敌论论点 ,树立驳斥的靶子 ,有别于一般驳论文。一般的驳论文一开头就直接引出敌论点 ,使读者看到的是一个神气十足的形象 ;而《“友邦惊诧”论》则是先摆形势 ,交待学生请愿的…  相似文献   

2.
阅读驳论文,除了参照阅读立论文的方法外,还有几点需要指出: 1.驳论文一般都在开头摆出敌论。要分清敌论论点和敌论论据。 2.作者的正面观点(即中心论点)是和敌论论点针锋相对的。有的驳论文在亮出敌论点后就随即提出正面观点,如《俭以养德》,有的驳论文非但开头不提,甚至全文都未用一个完整的句子加以表述,如《“友邦惊诧”论》,这就需要自行归纳。 3.反驳的方法,从反驳对象看有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三种;从表达方法看有归谬法、反证法、矛盾法等。要能在阅读中辨明类型并理解其作用。  相似文献   

3.
《“友邦惊诧”论》是鲁迅针对一九三一年十二月十八日国民党反动政府通电各地军政当局的电文而写的驳论.大灭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威风,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一篇短小杂文,何以竟能起到如此的作用呢?与敌论辩,鲁迅不赞成“历举对手之语,从头至尾,逐一驳去”,而主张“正对‘论敌’之要害,仅以一击给与致命重伤者”,本文不是罗列事实,而是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抓住电文“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的要害,进行层层驳斥.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鲁迅《“友邦惊诧”论》的反驳方式和反驳方法。《“友邦惊诧”论》运用演绎反驳和归纳反驳结合的方法驳斥敌论论据“友邦人士 ,莫名惊诧” ,运用演绎反驳中的归谬法驳斥敌论论点“长此以往 ,国将不国” ;运用归纳反驳的方法驳斥敌论论据“捣毁机关 ,阻断交通……社会秩序 ,悉被破坏”。  相似文献   

5.
《”友邦惊诧”论》是鲁迅先生收入《二心集》的一篇杂文.在本文中,作者善于抓住论敌的要害,紧扣反动电文中心层层驳斥,把论敌驳得体无完肤.正如郁达夫所说:“鲁迅的文体简炼得像一把匕首,能以寸  相似文献   

6.
鲁迅杂文,在语文课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如何搞好鲁迅杂文的分析和教学,是个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现以《“友邦惊诧”论》为例,谈谈教学鲁迅杂文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7.
×××同学问:《友邦惊诧论》一文驳倒敌方论点后,为什么还要援引《申报》新闻? 《“友邦惊诧”论》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文章前七段,首先揭露事实,引出谬论,然后层层深入批驳“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的反动论点,已形成了完整的驳论体系,那么文章末尾为什么还要补上八、九两段呢?作者的主要意图就是通过驳斥对方论据,从而进一步摧垮反动论点。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友邦惊诧”论》是一篇驳论性的杂文,全文仅一千一百字,可是气势磅礴,语言锋利,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强烈的战斗性和高度的艺术性。这篇文章在反驳艺术上有三个值得注意的特点。抓住要害,层层深入,致命一击。射箭要有靶子,批驳要摆出敌论。文章的开篇就通  相似文献   

9.
驳论文从批驳的方法上看,可分为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三种形式。一般驳论文章对这三种批驳形式的运用各有取舍侧重,鲁迅先生的《“友邦惊诧”论》一文却能把它们一并都用上,融为一体,而且运用得那样自如规范,加上那犀利生动的语言、完整的结构,对学生全面认识驳论文技巧,无疑是再好不过的教材。  相似文献   

10.
<正> 鲁迅的杂文是匕首,是刀枪。其语言犀利,逻辑性强,特别是在论证过程中对多种推理的运用更是得心应手。因此,在教学鲁迅杂文时,准确地揭示隐含在变化多端的语言现象里的推理,对全面掌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论证方法,确是大有必要的,本文现以中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的有关内容为例,对鲁迅杂文的逻辑推理略作述介。只要略有知觉的人就会知道:这回学生的请愿,是因为日本占据了辽吉,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而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读书呀,读书呀,不错,学生是应该读书的,但一面也要大人老爷们不至于葬送土地,这才能够安心读书。(见《“友邦惊诧”论》初中语文第六册第61面)  相似文献   

11.
驳论文是反驳对方观点的议论文。驳论文可以分为四个写作步骤:树——辨——驳——结。"树"就是摆出敌论,树靶子";辨"就是辨析敌论中包含的合理成分,同时也指出其漏洞";驳"就是展开议论,驳斥敌论,驳中有立,立中有驳;"结"就是做出结论。驳论文不同于立论文。立论文是证明某个观点正确,而驳论文是关注某个观点是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的。因此它背后蕴藏的思维模式是质疑思维、逆向思维和理性思维。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辨的能力,也是比较容易掌握的一  相似文献   

12.
驳论文无非是反驳对方的论点、论据、论证。要么驳论点,要么驳论据,要么驳论证;或者兼二驳之,或者兼三驳之。其主要目的是证明对方的论点、论据、论证为假,与此同时也确立了自己的论点、论据、论证为真。一正一反,相辅相成,而这些都需要技巧。这个技巧就是逻辑形式及其规律。鲁迅的《“友邦惊诧”论》灵活地使用了这个技巧。下面就本篇反驳的内容及方法仅从形式逻辑的角度作一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3.
选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鲁迅杂文已经越来越少了,记得从前有《友邦惊诧论》、《论雷峰塔的倒掉》、《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等一系列文章。现在必修教材中只剩下了《拿来主义》一篇。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于鲁迅的杂文总是有些头疼:学生的头疼在于——怎么又是他(虽然我们的教学篇目中他的出现已经减少了),  相似文献   

14.
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作文指导——————河北/于海艳难点指津写驳论文,要做到以理服人,必须突破以下难点:一、如何选择突破口。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写驳论文也是如此,只有抓住敌论的弱点,才能使批驳有的放矢,一语击中敌论的要害,敌论的弱点也就...  相似文献   

15.
选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鲁迅杂文已经越来越少了,记得从前有《友邦惊诧论》、《论雷峰塔的倒掉》、《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等一系列文章,现在必修教材中只剩下了《拿来主义》一篇.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于鲁迅的杂文总是有些头疼:学生的头疼在于——怎么又是他(虽然我们的教学篇目中他的出现已经减少了),文字依然那么晦涩难懂:教师的头疼在于——只剩下了这一篇鲁迅的杂文,该怎样以一当十,更好地展现鲁迅的全部风格与内涵.所以往往在教学《拿来主义》的时候,我们会选择使用"加法",多教一点、多学一点总是没有错的.曾经自己也尝试过这样的做法,可是效果却不怎么令人满意:学生不明白不说,自己也常常会在某些问题上纠缠不清,这样的结果只能是让学生更怕鲁迅.所以,这一次,对于《拿来主义》,我选择用"减法".  相似文献   

16.
摹声以画骨     
××同学问:《‘友邦惊诧’论》一文两次摹拟敌人说话的口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鲁迅在《‘友邦惊诧’论》一文中。除义正辞严地正面批驳敌论之外,还注意不时地变换口气,抓住其本质,运用摹拟的手法,将敌人的丑恶嘴脸,勾画得惟妙惟肖。“读书呀,读书呀……”这是对“国府”大人老爷“教导”学生莫问国事“安心读书”腔调的摹拟。作为一国之政府,在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能保证学生安心读书应该算是件好事,可事实并非如此,日本侵占东三省,国民党政府推行不抵抗政策,大片国土沦陷,而这时候政府却反过来“教  相似文献   

17.
对敌论战,鲁迅向来主张“正对‘论敌’之要害.仅以一击给与致命的重伤”。《“友邦惊诧”论》正是鲁迅众多的匕首和投枪式的杂文中的一篇。这篇近千字的文章紧紧抓住了反动电文的要害:“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逐层加以批驳,既揭露了“友邦人士”的真面目,又揭穿了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奴才相。仅以一击把电文批驳得体无完肤,使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阴谋和实质大白于天下,真是精悍犀利,切中要害。  相似文献   

18.
浅谈杂文     
杂文是一种评论性与文艺性相结合、灵活多样、短小精粹的文艺性政论,一种具有独特个性的文体.鲁迅说:"其实'杂文也不是现在的新货色,是古已有之的."(《且介亭杂文·序言》)中国古代就有什么"杂著"、"杂记"、"杂拟"、"杂言"之类的文章.例如柳宗元的《黔之驴》、《捕蛇者说》,《庄子》上的《庖丁解牛》、《坎井之蛙》,《列子》中的《愚公移山》,刘向所著《新序》中的《叶公好龙》,马中锡的《中山狼  相似文献   

19.
引·驳·立·结———驳论文写法之一江苏海安县中学陈祥书王世美驳论文虽属于议论文,但却有其自身的特点。因其自身的特点,而有其独特的写法。引、驳、立、结便是其中的一种。首先引。所谓引,就是要引出敌论。通常选出敌论的荒谬处来引。引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抓住...  相似文献   

20.
读鲁迅的杂文,你不得不为其短小精悍而又能以寸铁杀人的威力所震撼、所折服。即如这篇《“友邦惊诧”论》,短短的几百字,就透辟地概括了当时学生请愿所折射出来的一系列重大的社会政治事件,对国民党政府及当时的世界列强作了深刻、无情而又无可抵挡的抨击。在论析鲁迅杂文这种特有的批判力时,人们常爱引用鲁迅给许广平信中的一段话──鲁迅在给许广平的信中批评女性所作论辩文的缺点时说: “历举对手之语,从头至尾,逐一驳去,虽然犀利,而不沉重。”并在其中间接地说明了自己的论战方法是:“正对论敌之要害,仅以一击给与致命的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