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通过采用测量法、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参加2006年全国田径锦标赛的我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高水平田径运动员共93人进行调查研究,研友我国高水平田径运动员认知风格的现状、影响因素及运动员的认知风格与所从事的项目、竞技水平的关系,从而为运动员的选材和训练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高水平的田径运动员个体差异较大;在性别、文化程度、运动等级、训练年限等因素上没有显著差异,在运动项目上具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问调查法、统计分析法等方法,对利用我国高原训练基地优势提高田径耐力项目运动员成绩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充分利用我国高原训练基地优势提高田径耐力项目运动员成绩的理论依据,为我国田径耐力项目运动员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田径比赛中获得最佳运动成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综合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以及访谈法等方法,以为调查工具,选取了广东省的312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了少年田径运动员心理健康的状况.结果表明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偏执等因子上,少年田径运动员与中学生存在显著差异,运动员明显好于中学生;在焦虑因子上也存在显著差异,中学生得分明显比运动员低.不同运动等级的少年田径运动员心理健康存在差异,二级运动员有较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田径运动会被各个级别的单位所举办,需求的田径裁判员也越来越多。但在实践中,目前我国的田径裁判队伍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对突发事件的处理,田径裁判学习不足等。这些缺陷不仅会对运动员成绩造成影响,甚至还会对运动会的进程造成影响。为了确保各级别赛事的顺利进行,推动田径项目广泛开展,就必然要求提高田径裁判员的培养质量。本文以武汉体院学生田径裁判员为调查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武汉体院200位学生田径裁判员和12位武汉体育学院田径教师进行调查研究,发现问题所在,并提出有效的发展对策,为武汉田径裁判员的有效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腘绳肌拉伤是田径运动员常见的运动损伤之一,所形成的原因各有不同,其治疗手法更是多种多样,而预防性的训练也是有章可循的。研究田径运动员腘绳肌拉伤的原因及治疗和预防方法,可以在教学训练掌握主动权,减少损伤发生率,保证运动员的正常训练,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6.
有研究证明,运动员专项力量水平的高低是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在对田径投掷类项目最后用力特征以及专项力量训练特点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影响投掷类项目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水平提高的因素。提出田径投掷类项目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的方法、手段以及注意事项,为投掷类项目教练员提高运动员的专项力量及成绩提供借鉴与帮助。  相似文献   

7.
运用访谈法、文献资料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对世界各国及中国运动员参加2004年奥运会的竞技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世界田径10强中,美国、俄罗斯是真正的田径强国;牙买加、埃塞俄比亚、肯尼亚、英国是田径较强国家;中国田径女强男弱的局面已改变,但整体竞技能力不高。我国要加大优势和潜优势项目的投入,增强训练的科技含量;加强教练员培养比赛型运动员的能力,不断缩小参赛能力和训练水平与田径强国的差距。  相似文献   

8.
柔道运动员损伤是运动训练中需要重视的环节,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以体校柔道运动员的损伤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损伤现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体校柔道运动员的运动损伤最常见的是关节损伤、肌肉肌腱损伤、韧带损伤;损伤病程多为急性损伤,损伤程度主要为中度损伤,重度损伤最少。损伤部位多发于膝关节、肩关节、大腿、踝关节、肘关节,损伤中多以关节损伤为主。导致运动损伤发生的因素主要是疲劳训练、带伤训练比赛、技术动作错误、准备活动不充分。  相似文献   

9.
余万斌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31(11):119-122,127
采用调查法、数据统计法、文献资料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四川省高师公共田径课学生膝关节损伤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在了解高师公共田径课学生膝关节损伤的现状基础上,提出了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加强膝关节损伤医务监督;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素质等建议,为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减少大学生运动损伤提供一定的实践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运动损伤一直困扰着运动员和教练员,如何防止运动损伤,使运动员能够坚持正常的训练,也一直是各位体育教育和训练工作者所关心的问题。本研究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训练的方法、运动训练损伤的部位以及在训练中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对肇庆职业学校近三年来16-18岁业余田径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受伤的情况进行分析与研究,找出相应的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和处理的方法。希望能够为业余田径训练、教学中避免运动损伤的出现提供具有参考意义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对我国110名二级以上羽毛球运动员进行腰部损伤问卷调查,结果发现腰病损伤发病率高达39.1%,分析不同级别运动员腰损伤的特点,发现羽毛球运动员专项化训练过早是腰损伤发生的训练体制因素。羽毛球运动发展特点引起羽毛球运动员某些腰病特点发生变化,而疲劳引起的身体机能不良、技术动作不规范及医务监督的不足是引起羽毛球运动员腰损伤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采用文献资料调查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武术套路运动员练习拳术和器械时损伤的具体部位及病程进行了比较,分析了二者的差异,以期为教练员和运动员在平时训练中预防损伤的发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追溯法、实地调查法、梳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中国和美国、俄罗斯等部分投掷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的时空特征进行动态分析.研究表明:投掷项目运动员竞技能力时空状态转移,是寻找和确定身体发育条件与环境和训练刺激负荷等外在的条件,在时间流上交叉的最佳融合点,美、俄投掷运动员所达到始训年龄,专项化年龄以及达到一级水平的年龄,相应比中国运动员晚,我国运动员普遍呈现“年轻化”趋势;过旱对少年运动员进行超发负荷的专项成人化训练,可能会影响运动员成年后的运动成绩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从解剖学的角度分析高校羽毛球运动员肩袖损伤的原因。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结果:高校羽毛球运动员肩袖损伤的原因是运动量过大、局部负担过重、缺乏运动损伤知识、生理及心理水平欠佳、训练水平不足。结论:提高运动损伤意识、提倡科学练习,避免损伤带来的危害性,加强力量训练和医务监督能有效避免肩袖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对德州学院体育系及高水平运动员共计100人,进行了运动损伤的调查及病因分析。结果显示:运动损伤主要为踝关节扭伤,股后肌群拉伤,膑骨劳损,腰背肌损伤等。发生的主要原因有:训练组织不合理,身体机能欠佳,训练水平不够,心理状态不良等。建议运动损伤应从运动训练、组织管理、心理教育等角度进行防治并举,最大限度地减少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调查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武术套路专业运动员运动损伤进行分析,采取分性别、运动年限、练习类型进行比较研究,找出不同年限、不同练习类型、不同组别、不同性别的武术套路专业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差异性,从而为教练员和运动员平时训练提供参考依据,避免运动员因伤病而影响比赛的成绩,以促进武术套路运动水平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7.
对德州学院体育系及两水平运动员共计100人,进行了运动损伤的调查及病因分析。结果显示:运动损伤主要为踝关节扭伤,股后肌群拉伤,膑骨劳损,腰背肌损伤等。发生的主要原因有:训练组织不合理,身体机能欠佳,训练水平不够,心理状态不良等。建议运动损伤应从运动训练、组织管理、心理教育等角度进行防治并举,最大限度地减少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高水平运动员文化素质教育是培养优秀体育人才的关键环节,也是实现我国体育强国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文章基于学业投入度理论,在自编问卷的基础上,对湖北省9所高校的高水平运动员学业情况进行调查,从高水平运动员学业投入的三个维度,即行为投入、认知投入和情感投入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高水平运动员学业投入处于一般水平,其中学习行为投入较为不足;不同个体特征高水平运动员的学业投入情况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内部学习动机、专业志向和院校学业环境支持度对学业投入有正面影响;训练压力对学业投入有负面影响。基于上述结论,各高校可从高水平运动员个体特征差异、学训安排、院校培养模式等方面着手推进高水平运动员的学业发展。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资料法、资料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将国外铅球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方法与国内铅球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方法的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铅球运动员核心力量差是我国铅球运动员成绩不理想和腰部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Thera—Band康复训练对标枪运动员肩袖损伤康复效果.方法:对40例肩袖损伤患者分为卖验组(Thera—Band带康复训练)和对照组(一般康复训练)两种方案进行康复治疗;3个月后根据肩关节功能综合评分检验不同康复训练方案对肩袖损伤转归结果.结果:3个月康复训练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肩关节功能评分即表现出差别,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训练实验前后肩关节主客观系统功能综合评分结果显示,在肩关节的功能和肩袖损伤的康复中,Thera—Band带康复训练优于一般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