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培养中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是学校德育目标的要求 ,也是学生自身健康发展的迫切需求。加强学生健康的心理教育 ,就是要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 ,增强中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学校在德育工作中应注意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心理调适能力、耐挫能力的培养 ,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增强他们对各种错误思潮的判断和辨别能力。笔者认为 ,中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并非一日之功 ,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和多方面的教育 ,方可在受教育者身上塑造出教育者希望的品质。具体方法如下 :  一、搞好学科渗透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各科教学…  相似文献   

2.
情感教育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完善学生的个性心理,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具有重要作用。情感教育中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影响和调节学生的情感;二、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三、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完善他们的个性心理;四、优化心理环境,塑造美好心灵。  相似文献   

3.
心理健康是人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心理发展还尚未成熟的中学生,如何使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如何使他们懂得心理保健知识,防止心理障碍及心理疾病的发生,如何增强他们的心理调适能力,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深刻思考的。几年来,我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如何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有效实践。  相似文献   

4.
在教学中我们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智能潜力,让他们的聪明才智有所增值,而健康的心理品质是智力潜能发挥的重要支撑。因此教师应注意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心理调适能力、耐挫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化学教学中发展学生智力,激发化学学习兴趣,保持稳定而积极的情绪,培养坚强自信、独立的能力,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健康的个性,是极其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杨捷 《考试周刊》2010,(33):178-178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依据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规律,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具体来说,就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我调控、  相似文献   

6.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因此,学校育人工作的范围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和品德的关心上,而是拓宽到对学生的整个个性的健康发展的教育。  相似文献   

7.
篮球心理训练是根据比赛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运动员身心施加影响,以增强其心理稳定性,发展和完善篮球运动所必备的心理品质。中学是培养青少年心理品质的重要时期,其生理发育日趋成熟。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自我意识的发展,现代社会生活条件的变化,使一般中学生均表现出不同于成人的特点,如:自控性差、注意力不集中等。这些心理品质不仅影响了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8.
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每个中学生个性心理都呈现出加速发展态势。其突出表现是早熟、准成人或成人化。因此,不失时机地加强对中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初中阶段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关键和特殊时期,是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逐渐摆脱儿童时期的幼稚心理,发展出自己独特的个性品质。因此,教育者不能轻视初中生的个性发展,每个学生都是完整的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学生群体同样具有内在的独特性。我们应立足于这一点,在思想上真正尊重中学生的独特性,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中学生的个性,从而培养出具有独立个性的中学生。  相似文献   

10.
邓海玉 《青海教育》2004,(12):11-11
良好心理素质是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的基本要求之一。心理教育以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机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全面发展作为基本任务,它不仅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还具有思想教育的功能,它为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培养、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它既是素质教育的内容,又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必要条件。中学生是正在成长的一代,是未来祖国现代化建设的后备力量,他们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兴衰。随着国家建设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的经济结构的变…  相似文献   

11.
加强教师心理修养 优化课堂心理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肇普 《教育探索》2002,(8):63-63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把握,除了向学生传播知识和提高学生的能力以外,还应该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教师对教学方式的运用,除了直接地、明确地向学生提出要求以外,还可以充分运用课堂心理环境来影响学生的行为。当前,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应该通过创设积极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和提高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包括个性心理在内的多方面的素质,这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重要课题。所谓课堂心理环境,就是指在教学活动中,能为学生所察觉和感悟到的,并能影…  相似文献   

12.
谈当代中学生自我认同感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中学生能否真正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即自我认同程度,关系到如何塑造自我形象,如何把握自我发展,如何抉择积极或消极的自我意识。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或决定着学生的意志、情感、个性、自信心、自主性、创造性、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中学生既不是孩子也不是成年人,随着生理的成熟和心理的变化,他们渴望独立,但是他们的能力又使他们事实上无法独立,只能依附于家长和学校。他们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冲突、身份认同上的困惑,常常发生角色混乱,处于自我认同的边缘期。现代化教育的目标是要提高整个国民的素质,提高他们的发展能力,因此,在中学阶段我们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认同感,把自我认同感的培养贯彻到各个课程教学的始终。  相似文献   

13.
张立华 《时代教育》2009,(5):160-160
健康的心理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对学生进行健康的心理品质的教育,帮助学生化解学习心理困扰,调节和优化学习的心理状态,从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是每位教师的责任.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始终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更应关注他们心理是否健康发展.在活动中,塑造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用激励的原则和积极的心理暗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用自己人格的魅力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感染.  相似文献   

14.
中学生心理正处于走向成熟而又未完全威熟的阶段,加强健康的心理品质教育和培养,是中学生德育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必须给予高度重视。探索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
现在我国部分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心理承受力不强。文章从学习、人际关系、愿望和兴趣、自我评价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学生挫折心理的现状及成因,进而提出学生自身要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学会减压等对策,提高意志力,从而增强对生活的抗挫能力。作为教师,要尊重每一名学生,引导他们融入集体生活,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提高心理承受力,培养出新时代具有良好个性、健全人格的中学生。  相似文献   

16.
牛蕊平 《教育文汇》2014,(13):46-47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学会合作与竞争,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敬业乐群的心理品质,提高应对挫折、匹配职业、适应社会的能力;帮助学生解决在成长、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和心理行为问题,并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与咨询,提供必要的援助,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在生活和学习中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心理困惑和学习障碍,处在成长发育期的中学生在这方面则表现得更为突出.中学生在这个时期,个性品质还不稳定,思想发展的独立性、批判性与思维的片面性、表面性之间的矛盾;热情高涨、敢想敢干与情绪多变、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求知欲强烈与缺乏独立学习能力之间的矛盾:成人感强烈与孩子气十足之间的矛盾;创造与保守之间的矛盾;反抗与依附之间的矛盾等等,交替发生.政治教师应清楚地认识剑自己的任务除了传授科学知识外,还应完成教学的根本任务:塑造学生良好的、健康的心理品质,使中学生成为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有用人才.所以在这一时期如何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就显着尤为重要.而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并非一日之功,需要多方面、多途径的教育和培养.对于如何结合初中思想政治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健康的心理品质,笔者有如下看法.  相似文献   

18.
当前.绝大部分中学生是独生子女,心理情感较为脆弱.在学习中不少学生缺乏信心.缺乏顽强刻苦的学习态度.致使其在学习中遇到更多的困难,心理功能得不到应有的发挥.甚至在困难面前丧失生存信心,如厦门某中学连续两个学期都发生高三女生跳楼现象。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要注意学生心理的发展水平和特点。同时注意对学生的心理教育.使学生能面向世界。适应未来,具有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认识到良好情感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性。在感性上产生锤炼自身良好品德的自觉性和愿望。学校应因势利导,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指导.帮助学生认清各种心理误区.使他们逐步形成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价值体系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相似文献   

19.
心理健康教育又称为心理素质教育或心理卫生教育。它是教育者从学生实际出发,遵循其心理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针对学生的心理施加积极有效的影响,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使学生主动发展的、科学的、系统的育心工程。其主要任务是促进心理健康,完善个性心理品质,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相似文献   

20.
师范教育应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训练、环境陶冶和教育见习、实习等途径,帮助师范生掌握较丰富的学科心理教育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学科心理教育意识,自主建构起学科心理教育能力的基本结构,初步形成学科心理教育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