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阅读教学能否在开课前几分钟就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对上好一堂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提问式点题。多年来,教师们依据学生勤学好问的特点,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有一位教师引导学生独立阅读《钓鱼》一文时,是这样开场的:村子附近都有池塘、小河,平时你们也看到过有人在那里钓鱼,有时星期天你们自己也去钓鱼。那么,钓鱼用的钓竿、钓钩、引鱼上钩的诱饵是什么做的?鱼儿肯吃吗?你们钓着过鱼吗?为什么?  相似文献   

2.
两位四年级语文教师在教学《三味书屋》(人教版六年制小语教材)一课时,遇到了同样的情况:教者简介课文内容后,有学生问:鲁迅先生读书的地方为什么叫书屋而不叫学校?“三味”是哪三味?一位教师听了学生的提问,很不高兴地答道:“这有什么好研究的,这就跟你们的名字一样,爸爸妈妈给取的呗!”听了老师的回答,  相似文献   

3.
正一、诱导式提问1.从学生生活体验入手诱导提问。例如,有位教师问:生活中为什么需要合作?多数学生回答是为了把事情做成功。这是在没有教师暗示下的原有思路延伸的结果。接着教师诱导一位平时热爱生活的学生,让他联想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合作,结果他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在自己的学习中需要合作;在企业发展中需要合作;  相似文献   

4.
每位教师都知道,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启发式”,摒 弃“满堂灌”。可在实践中,满堂灌的现象仍然非常普遍,思想品德课也不例外。这并非是教师想要满堂灌,而是教师不知“启发式教学”的内涵,以为课堂上教师多提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就是启发式教学,而教师讲就是满堂灌。 由此,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教师应该讲的不讲,还不到提问的时候就提问。如一位教师上《人格比金钱更宝贵》一课时,当板书完课题后,就提问:请你们想一想,人格为什么比金钱更宝贵?由于教师没讲明什么叫“人格”?没有讲清楚“人格”宝贵的道理,以及“人格与金钱”的关系。这样学生怎么能回答出教师提出的问题呢? 诚然,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是属“启发式教学”的范畴,但要分清楚的是:提问是否适时、适度,所提问是否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否思考  相似文献   

5.
正在我们日常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几乎离不开提问.有的提问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可"吹皱一池春水",而有的则毫无反应.那么,究竟怎样的提问才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取得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呢?对此,每一位高中数学教师都在教学实际中进行过努力的探索,都有着颇深的体会:决定提问效果的根本因素在于如何把握课堂提问的技巧.一、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课堂提问是一种应用十分广泛的教学方法,几乎每一位教师,每一节课,都会用到提问。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课堂提问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1)提问过于简单,让学生齐答“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学生不思考即可回答,没有思考价值,教师只是追求一种人人参与的热烈气氛而已;(2)提问难度过大,学生难以回答或回答不到点子上,启不得法;(3)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只是少数几个优生回答,而不顾及差生;(4)提问后不给思考时间,不少学生思维活动跟不上,干脆放弃思考。以上这些做法,不同程度阻滞或压抑了学生的思维,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影响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正>前不久听一位教师执教了绘本《月亮的味道》,笔者在记录教师的提问后发现:短短的一本故事书,教师竟设计了14个问题。例如:1图上都有什么?2这个月亮它像什么?3这样的月亮美不美?……很显然,教师的提问既琐碎又肤浅,使得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大打折扣,无效的提问很难将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入。那么如何进行绘本阅读教学的问题设计呢?结合  相似文献   

8.
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的作答。"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十分讲究课堂提问的设计,注意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然而,并非所有的课堂提问都能达到预期目标。那么,究竟目前中小学课堂中教师提问的现状如何?思考什么?一、语文课堂提问的现状(一)视满堂提问为启发式教学。教师常常把提问作为公课开的一种装饰,把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否提问以及提问多少当作评价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其实问答式教学不一定必然是启发式教学。教师的满堂提问达不到积极效果,甚至会事与愿违。  相似文献   

9.
在一次公开课上,有一位教师提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图1“如图1,物体从光滑曲面的Q点滑下,通过一粗糙静止的传送带后落在地面上的P点.现启动传送带使其逆时针传动,还让物体从Q点滑下,则物体落在哪里?”很多学生认为落在P点的左侧.然后教师又启发学生思考:若传送带顺时针匀速传动,  相似文献   

10.
1.要引发趣味。课堂提问应对学生进行诱发和激励,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如小学语文第九册《钓鱼》一文,教师先问:“你们喜欢鱼吗?会钓鱼吗?我今天请来一位钓鱼能手教大家钓鱼好吗?”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气氛也就会顿时活跃起来。 2.要难易适度。课堂提问过于容易简单,把问题  相似文献   

11.
笔者曾经听过这样一节课:一位教师在教学认识物品价格一课时,出示了四种不同的商品价格图,然后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商品价格是几元几角吗?有一位学生回答道:0.50元表示5角。  相似文献   

12.
在作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精心设计提问是十分重要的。现举一例。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写《我的妈妈》一文时,首先提问学生:围绕这一题目,你们认为有哪些材料可写呢?学生经过认真的讨论,发现了很多材料。如:妈妈在学习上对我严格要求;妈妈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心我;妈妈十分勤俭;妈妈喜欢打扮;妈妈偏爱弟弟;妈妈不孝顺祖母等等。学生仔细搜寻妈妈的特点,正反两方面都有,写作材料如潮似涌。面对着众多的材料,教师继续提问。在这么多的材料中,你觉得哪一材料比较新颖而典型,能够通过这一材料,反映出较深刻的思想内容呢?经过思考,有的学生认为,妈妈勤俭持家这材料好;有的则认为妈妈不孝顺祖母这一材料能反映出较深刻的思想内容。学生各抒己见,发言热烈。这时这位  相似文献   

13.
有一位青年教师教《长方形的认识》。教师说:“小朋友,今天我们来学习长方形。你们看,这个黑板是一个长方形。那末,教室的地面呢。教室顶上的天花板呢?”学生回答都是长方形。这样,教师就以为学生知道什么是长方形了,接下来,布置学生看课本、读结语、做题目……剩下最后一点教学时间,教师进行小结性提问:“什么叫做长方形?”结果学生仍然回答:黑板面是长方形,地板面是长方形,天花板也是长方形。  相似文献   

14.
曾听过一位特级教师借班上的观摩课。课上,教师要求学生大胆提问,结果却无人举手。教师亲切地问:“你们怎么不提问呀?”有一位学生大着胆说:“×老师让我们不要乱说。”教师马上鼓励:“小朋友怎么会乱说呢?你们说什么我都爱听!”有了教师的肯定,学生打消了顾虑,课堂迅速由“阴”转“晴”,顿显活跃。 这件事在我脑海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有调查表明,刚入学的儿童,其想象的内容与其大几级的“学哥学姐”相比往往显得丰富而奇特。究其原因,我们教学中“标准”答案的划一性,传授方法的单一性,恐怕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也许孩子们迸发出的“智慧火花”还很幼稚,有的甚至有些不可思议,但作为教师,应该容纳他们的奇思异想,尊重他们的创新思维,保护他们可贵的想象力,给他们自由发言的权利,允许对教师、对教材说“不”,让他们在创造的蓝天下自由翱翔。  相似文献   

15.
校园逸趣     
罗马帝国语文课上,老师给学生们讲道“:罗马不是在一个白天就能建成的。”在历史课上,历史老师向学生们提问:“罗马帝国是什么时候建立起来的?”“夜里!”学生答道。生气老师问“:文中说蜜蜂给花园增了生气,是什么意思?”一个学生回答“:蜜蜂偷花蜜,花儿就生气啊!”大家听了笑个不停。那学生又说:“笑什么?要是鲜花不生气,哪来鲜花怒放呢?”日行一善老师问两位学生“:你们今天有没有日行一善啊?”两位学生齐声答道“:有啊!”老师问“:做了什么事?”学生“:我们扶一位老太太过马路。”老师:“很好!但是扶一位老太太过马路,为什么要两个人呢?…  相似文献   

16.
曾听一位优秀教师上了一节观摩课《清平乐·村居》,在学生较全面的理解了这首词的大意后,教师设计了一个学生质疑的环节。一位学生举手提问:"‘白发谁家翁媪’后为什么不用问号?"教师当即回答:"这是因为这句话不表示  相似文献   

17.
很多教师感叹:我们的学生不善提问,不敢反问。老师们常用每节课最后的几分钟让学生提问,甚至主动询问学生:“你们懂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往往回答的是“没问题”。这种“没问题”恰  相似文献   

18.
某教师教学《圆的面积》的方法是——首先提问:“你们已学会计算哪些图形的面积了?”学生答完,教师指着黑板上画的一个圆问:“那么,圆的面积怎样计算呢?”(以此导入新课,并板书课题“圆的面积”)不等学生回答,教师接着说:“其实,圆的面积计算方法并不难,你们看一看课本就会了。”  相似文献   

19.
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提问学生——雪融化了是什么?一名学生回答:"雪化了是云。"另一名学生说:"雪融化了是彩虹。"还有一名学生近乎异想天开地回答道:"春天!"老师一本正经地说:"都错了!答案是水。"并把"标准答案"写在黑板上,叫学生们用心记住。  相似文献   

20.
课堂上提问为什么没人举手?为什么回答问题似乎总是那几个学生?为什么有的学生从来不举手?不举手是教师教学方法的问题,还是学生素质的问题?本期会聚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共六位教师各抒己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