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洵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他的散文曾达到“下笔顷刻数千言”的境界,广为世人称颂。不仅如此,苏洵教子成才的趣事也是至今流传。据载,苏洵的两个孩子苏轼、苏辙小时候非常顽皮,在多次晓之以理的说服教育下,没有什么成效。对此,苏洵没有采取“棍棒”的方法,对孩子实行强制教育,而是从孩子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入手,积极引导,每当孩子玩耍时,他就躲在背  相似文献   

2.
中学语文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及诸多权威性的语文工具书在介绍北宋散文家苏洵时,都毫无例外地给他加上“号老泉”三字,似乎是不容置疑,理所当然的。其依据恐怕就是《三字经》中的“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激”,说的是苏洵(苏轼之父,又称老苏)不顾年长,发愤读书的故事。然而,“苏老泉”真是苏洵吗?我却颇有疑议。宋朝的叶梦得与苏洵同时,他在《石林燕语》卷十中记载说:“子瞻  相似文献   

3.
苏洵的生死观源于道家,主在儒家,辅于佛家.但由于佛、老等是当时社会生活和学术文化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苏洵的思想比较开放,又从不以纯儒自居,难以看出其中的清晰界限,在他的同一篇文章中也常常体现出三教相融的观点,而且,在不同时期,苏洵对三教的偏倾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4.
赖筱倩 《广西教育》2013,(31):110-111
苏洵的生死观源于道家,主在儒家,辅于佛家。但由于佛、老等是当时社会生活和学术文化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苏洵的思想比较开放,又从不以纯儒自居,难以看出其中的清晰界限,在他的同一篇文章中也常常体现出三教相融的观点,而且,在不同时期,苏洵对三教的偏倾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5.
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的苏洵,似乎从来还没有人为他的诗文系年,而这对了解苏洵生平,弄清他的各篇诗文的主旨又是至关重要的。通行的四部丛刊十五卷本《嘉祜集》仅收苏洵诗文116篇,我从其他版本、其他书上又得39篇,共155篇。下面按时间先后顺序,先列可以系年的篇名,并简述系年的依据,不当之处,希望得到纠正,后列尚未系年的篇名,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求得解决。在通行本中,以眉山三苏祠二十卷本《嘉  相似文献   

6.
苏轼小时候学写诗,有一段佳话。有一天,他向父亲苏洵请教写文章的秘诀。苏洵沉吟了一会儿说:“观察加体会。”这天夜晚,和暖的春风吹拂着摇曳的细柳,融融的月光映照着淡淡的梅花。苏洵指着这美丽的晚景。对小苏轼说:“你看,轻风细柳、淡月梅花。你能根据平日的观察和体会,在这两句中各加一个字,使它更加切合实景,更加富有韵味吗?”  相似文献   

7.
苏洵与北宋古文革新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卒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他的一生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二十七岁以前,是他“少不喜学”的时期;从二十七岁到四十七岁,是他发奋读书的时期,四十七岁以后,是他的文章名震天下的时期。 关于苏洵二十七岁以前的情况,我们现在所知甚少,只能从他和同时代人的一些简单记述中略知梗概。他在《送石昌言使北引》中说:  相似文献   

8.
苏洵屡试不第,渴望通过荐举跻身士林,书信在苏洵的干谒过程中发挥巨大作用。苏洵通常采用表达仰慕、叙述交情和描写悲惨经历的方式表达情感,针对不同的干谒对象采取不同的游说方式。在崇尚风节的时代背景下,苏洵虽以“王佐才”自命,却不得不通过引经据典、自命隐士的方式掩盖名利欲望,呈现出自持与锋芒错落的文风。这些书信不仅彰显了苏洵的干谒技巧,表现了时代背景下苏洵的干谒心理,也反映了苏洵的自我认知和政治抱负。  相似文献   

9.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针对北宋在建国以后对不断进犯东北、西北边境的契丹、西夏一直采取妥协退让屈辱求和政策这一情况,写下流传千古的《六国论》,借战国时期六国的破灭警示统治阶级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之道。我在对战国时期七雄争霸的史实进行阅读之后,对苏洵的观点产生了质疑。我认为,历史的真相绝不是像他所说的那样。苏洵在思想上犯下了一个显而易见的错误,那就是他想当然地把六国看作一个整体并自作主张地把六国的矛头一致指向秦国。而事实上,战国局势是一个多元化结构。齐、楚、秦地势险要、实力雄厚、龙盘虎踞,大有并吞八荒之心,囊…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堂上,老师和同学们谈起了历史上著名的"三苏"——北宋散文家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聪慧的小雪高高地举着手:"老师,我发现苏洵给两个儿子起的名字都是车字旁的!"这一发现引起了同学们极大的兴趣,马上有人联想起苏辙的"辙"  相似文献   

11.
苏洵以议论文名传千古,研究者多有重视,而其杂文数量较少,常为人们所忽略。苏洵杂文多来自日常生活,有着与其议论文不同的风格。文章从其杂文内容和风格探究了苏洵的另一特色,从而深化了对苏洵的认知。  相似文献   

12.
苏洵“杂学”特色及其文艺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界对苏洵的研究一向甚为薄弱,尤其对其文艺思想研究更少。应从苏洵思想特点入手,分析其文艺思想形成的基础及其内容与特色。苏洵思想上的“杂学”色彩是苏洵文艺思想形成如此特色的关键。“杂学”思想形成的原因一方面来自于巴蜀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与唐宋以来三教合一相关。苏洵“杂学”体现为儒家思想的非正统和不纯粹以及广泛吸收道家、兵家、纵横家的思想,由此形成苏洵文艺思想儒家道家融合的特色。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梳理分析相关材料,追寻苏洵早年生活轨迹,认为苏序对苏洵的了解,主要体现在教育方法上。在苏氏家族“尚实”、“求实”精神的影响下,苏序充分了解和尊重苏洵的个性与资质条件,注重通过“身教”及苏涣的影响来教育苏洵,更营造出一种“暗含期待效应”。既保证了苏洵个性的充分发展,又促使其由不喜读书向读书求“道”缓慢转变,最终将其送上了成名成家的通衢大道。  相似文献   

14.
王辰霞 《辅导员》2013,(21):24-24
语文课堂上,老师和同学们谈起了历史上著名的“三苏”——北宋散文家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聪慧的小雪高高地举着手:“老师,我发现苏洵给两个儿子起的名字都是车字旁的!”这一发现引起了同学们极大的兴趣,马上有人联想起苏辙的“辙”就是“南辕北辙”的“辙”,这“辙”字不是“车轮压的痕迹”吗?说得通俗一些,就是“车轱辘印儿”。难道饱学多才的苏洵就给儿子起名叫“苏轱辘印儿”吗?  相似文献   

15.
在唐宋八大家中,苏洵的散文独树一帜,风格独特.苏洵出生并长期生活的地方--四川眉山属古巴蜀地区.巴蜀地区所孕育的巴蜀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苏洵自小受到巴蜀文化的浸润,其散文艺术风格不可避免地受到巴蜀文化的影响.本文试以地域文化为切入点,探讨巴蜀文化与苏洵散文艺术风格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苏洵通过《六经论》详细阐发了其圣人观。在《六经论》中,苏洵将圣人塑造成为一个具体的历史人物形象,虽为六经之论,但其所指并不仅限于孔子,还包括很多三代时期的历史人物。苏洵以“情”入手来解释经书的发源情况,通过“权”使人们逐渐地接受礼的教化,最后用“道”来定赏罚。“情”、“权”、“道”三要素的结合构成了苏洵的圣人观。  相似文献   

17.
苏东坡到泸州,只有一次。这就是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十月,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起,从眉州老家乘船东下,从泸州路过。就是这一次,他的航船是否曾在泸州城下系泊,也未可知。但是,东坡与泸州确有不解的诗缘。  相似文献   

18.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他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父亲苏洵和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苏东坡的词、诗和散文,很多都涉及到月亮。他把月亮  相似文献   

19.
人们常说:“生姜还是老的辣”,这句话用在苏洵身上是再恰当不过了。相传苏洵27岁才发愤读书,他在科场上不得意之后,便再度悉心攻读六经百家,并烧去这以前所写的全部文稿,重新立言,终于成了“策论”大家。《六国论》一文,就是为仁宗皇帝看重的《权书》中的一篇。作者借六国赂秦破灭的历史,讽刺北宋王朝贿赂辽、西夏的不当,真是一语中的。  相似文献   

20.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是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在散文、诗歌创作和史传编写、诗文评论等方面都有相当高的成就,著名的古文家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