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味”是我国古代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古代诗论有滋味说、韵味说、真味说等观点,他们提倡从诗歌的本质和审美特征等方面来探讨“诗味”的根源。毛泽东一再强调:诗要有“诗味”,并根据自己的诗词创作实践,从诗歌创作规律这一新的角度,进行了新的独特的理论创造,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古代的“诗味”理论。  相似文献   

2.
诗家语言追求“韵味”的审美传统是与佛家语言观的影响分不开的。作为中国化特有的现象.诗家语言向佛家语言的渗透,使中国佛教尤其是禅宗语言具有较强的审美意味,并形成了独特的表达方式,主要表现在诗偈与公案两个方面。而佛家“不在字、不离字”的语言观渗向诗歌,则奠定了古代中国诗歌语言追求“言外之意”、“味外之旨”、“韵外之致”的审美传统。“韵味”等传统诗学理论可谓诗禅表达方式的共通点在理论上的凝结。代表着传统诗歌的语言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3.
“韵味”说,是司空图最为著名的论诗主张,是诗歌创作所达到的最高境界,是诗歌创作和批评的主要原则,韵味的实现要求诗人在进行创作时努力追求诗歌的“醇美”,接受者在阅读诗歌时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地领悟和创造,韵味的实现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努力的结果。“韵味”说对后世古典诗歌接受思想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农业明成熟极早.其生产、生话方式在后来历史发展中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由于农业重时,故在古代诗歌中.咏叹“春”、“秋”的作品历代不绝,数量多,内容也极为丰富。20世纪前期.钱钟书在其《管锥编》中谈到过这个问题.但学们较为自觉的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近20年来.大家对伤春悲秋的原因、伤春悲秋诗歌的情感特征、艺术表现手法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国学教育的实质就是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来教育和影响学生,中国古诗文以它的意境优美,丰富情感堪称“国学教育”的精华。其中诗歌的“赋、比、兴”等手法,可调动古代诗人的内心情感与当今读者想象的交流、对话……,在学习和欣赏古诗文中无疑会让学习者受益非浅,其次诗歌中的意象含义,又使古典诗词穿越时间的局限而历久弥新,这种内涵使得诗歌不仅可培养人的鉴赏能力而且还可培养学习者终身学习的愿望,从而将中国古诗词文化发扬光大意义重大且深远。  相似文献   

6.
古代巴渝地区的邮驿诗具有“有感而发,因人而异”,“情景交融,画面清新”,“动中抒情,气息浓厚”,“资料翔实存史辑侠”等艺术特色,它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略论中国古典诗歌与英美意象派诗歌中的意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中国古典诗歌和英美意象派诗歌中的意象进行了比较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蕴含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 ,涵量大 ,韵味深 ;而英美意象派诗歌中的意象则往往是“客观对应物”的呈现 ,少蕴藉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动天地,泣鬼神.莫近乎诗”。我们的先哲早在两千年前就意识到诗歌神秘而伟大的力量。两千年来,诗歌滋养和塑造了一代又一代人。余秋雨先生说:“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醒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以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这些诗文经典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目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连绵不断的长廊。”如何继承这些经典诗文。继续营造连绵不断的“长廊”,是语文学习的大事。然而.由于诗歌内涵丰富,情感含蓄,析理深刻,风格迥异。学生欣赏起来往往意犹未尽,不可透悟;加上部分教师误认为诗歌教学不过是让学生背诵、积累,致使学生如人五里之雾。甚至读不出其中的韵味。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大品种的游仙诗,充满丰富奇幻的想象,常用象征、比兴、用典的手法,糅合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和自然现象编织神奇瑰伟、引人入胜的境界,尤其在意境的创造上因主要受“道”的影响,呈现出超具象性、跨时空性、守虚静性的特点,成功地创造了游仙诗澄净精纯、空寂虚灵、冲淡玄静的“空灵”意境,美学价值甚高,对同时代或后代的诗歌或其它文学样式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中外化交流大潮的激荡下,岭南近代诗人群体禀具了“创作个性新质”、“人格素养新质”和“学观念新质”。3种“新质”决定了他们在面对崭新的近代诗歌题材时表现出特殊的表达能力与表达习惯,体现了岭南近代诗歌与古代诗歌相异的风格,反映了岭南近代诗歌风格的历史性嬗变。嬗变后的岭南近代诗歌表现为史诗式风格、新组诗风格、杂歌谣风格等3种基本风格类型,它们是对中国传统诗歌风格的挑战、叛逆与超越,对近代及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论陈子昂“兴寄”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子昂倡导的“兴寄”说,对中国古代诗歌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但由古及今,对“兴寄”说的内涵一直歧说纷纭。分析陈子昂代表作的特征、探讨与“兴寄”密切相关的“兴”的含义、考察后世有关“兴寄”的论述,可知“兴寄”既不单指内容,也非偏指艺术,而是二者兼而有之;同时“兴寄”还包含了诗歌的情感意蕴和“寄意言外”的因素在内,是一个含蕴丰富的多元的概念  相似文献   

12.
论司空图"韵味"说的接受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阐述了司空图“韵味”说接受思想的产生和本体论内涵;揭示“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获得必须依靠接受者的审美体验、审美创造,以及它们在接受中的实现过程;强调司空图“韵味”说对后世古典诗歌接受思想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诗歌大国。中国优秀的古代诗歌以其意象鲜明、意境高远、语言凝练、韵味绵长而成为诗歌宝库中的精品。如何让今天的学生深入品读这些精品,以自己的见解去“思古之幽情”,我以为,运用不同文体改写这些古诗,是一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行之有效的鉴赏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绘画所运用的透视法具有科学性与主观随“意”性相结合的特点。它主要由“远近”法,“移步换影”法(包括“三远”法)和“以小观大”法三类所构成。王维在写景诗句中创造性地运用各类透视法,丰富发展了古代写景诗歌写景艺术的表现手法,进一步提高了古代诗歌诗中有画的品味与层次,为宋元以后诗画交融、追求神似与意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第一节 古代诗歌 文体简说 中华民族自古就以诗歌闻名于世界,被誉为“诗国”。我国的古代诗歌源远流长,成就辉煌。从先秦时代的《诗经》《楚辞》,经过汉魏乐府古辞、魏晋南北朝的五言诗,一直发展到唐诗、宋词、元散曲,形成了中国古代诗歌的高峰。优美的诗篇浩如烟海,优秀的诗人灿若群星,众多的体裁、风格、流派又众芳斗艳。我国的古代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遗产中最丰富最光彩的一部分。阅读鉴赏古代诗歌,不仅可以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还会进一步激发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我国古代诗歌在…  相似文献   

16.
诗歌是无谱的音乐,它音韵和谐,语言优美,简洁凝练,琅琅上口;诗歌意境深远,情感浓烈,韵味无穷。把诗歌引入教学,让无谱的音乐响彻思想品德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中,激发学习兴趣,丰富情感体验,促进道德践行。  相似文献   

17.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自觉的时代,钟嵘《诗品》为其标志之一。《诗品》作为第一部诗歌理论批评专著,建构了完整的、系统的文艺美学思想体系:提出了“自然英旨”的审美理想,深刻认识了“吟咏情性”的艺术本质,提出了“滋味”说的美感论,确立了“定品第”、“显优劣”、“溯流别”的批评方法,对中国古代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农业文明成熟极早,其生产、生活方式在后来历史发展中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由于农业重时,故在古代诗歌中,咏叹“春”、“秋”的作品历代不绝,数量多,内容也极为丰富。20世纪前期,钱钟书在其《管锥编》中谈到过这个问题,但学者们较为自觉的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近20年来,大家对伤春悲秋的原因、伤春悲秋诗歌的情感特征、艺术表现手法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研究。一关于伤春悲秋原因的探讨中国人为什么会产生伤春悲秋的情绪?对此,学者们从各种角度出发,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这些观点主要包括:1、自然节候的反映。日本学者松浦友…  相似文献   

19.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引领学生“轻叩诗歌的大门”是语文第十一册第六单元的主题.诗歌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去理解诗中的情,充分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然而,中国古代诗歌本身的含义、韵味很难通过语言描述,仅靠传统教学媒体的几张图片和教师的讲解,难以让学生领会诗歌的美,而班班通则为诗歌教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相似文献   

20.
南朝咏物诗对唐代咏物诗影响深远。后者能够“擅其美”,离不开对前者的题材、创作方式、注重“形似”的艺术追求以及形式华美等方面的继承和发展。这也是南朝咏物诗为中国古代诗歌所作出的重要贡献,是其重要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