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借助画面,导入课题。 教师用投影的方法显示主题图(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小学数学第一册第54页,图略),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提问:“这幅画美丽吗?你能看着美丽的画面说几句话吗?小朋友有几个?”(9个) “其实参加今天聚会的不止9个小朋友呢,请看,又来了一个小朋友(投影演示),现在一共有了几个小朋友?”“10个小朋友穿着不同的衣服,这些不同的服  相似文献   

2.
数学游戏     
万事如意小灵通说“:新学期开始,大家都喜欢说一些吉祥话语,互相祝贺,是吗?”众人齐声说“:当然啦!吉利话让人听起来愉快、舒畅!”“我可以用数学语言把大家喜欢的吉祥语呼唤出来!”小灵通说。有同学说“:我想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你能召来吗?”  相似文献   

3.
哈哈频道     
特长语文课上,老师问小百事通:“你能解释一下‘特长’的意思吗?”“能!”小百事通十分神气地说,“特长就是特别的长处。”老师说:“对,你现在能用它造个句  相似文献   

4.
记得教《公仪休拒收礼物》一文时,我让学生默读课文,自由提问。一学生站起来说:“课文最后一句说‘老师,我一定照你的样子去做!’为什么不说照您的意思去做呢?‘样子’与‘意思’有什么分别吗?”这个问题备课时我确实没有考虑到,现在想想,似乎有点区别。我没有否定这个问题,也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顺口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是啊,这里为什么不说照你的意思办呢?‘样子’与‘意思’有什么区别吗?”同学们沉思片刻,有人说:“照您的意思去做就是照您的话去做,照您的样子去做就是学习你的做法,把您当作榜样。”“照着话去做的效果好,还是…  相似文献   

5.
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便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学生一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兴趣必然得到提高。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注意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培育学生学习、研究数学的欲望。例如在教学100以内的数的大小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谁能告诉老师你今年几岁了?你妈妈今年多少岁?”有的学生大声说:“我今年8岁,妈妈今年32岁。”我把8和32写到黑板上后又问:“谁能用数学语言说一句话?”学生说:“8比32少多少”“32比8多多少”“妈妈比我大24岁”“他比他的妈妈小24…  相似文献   

6.
苏版语文第九册《天鹅的故事》中有这么一段:老天鹅为了给大家找食,只身飞向天空,不顾个人安危,像一块石头似的撞击冰面。在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欣赏Flash画面后,我问:“此时此刻,面对勇敢的老天鹅,你想对它说些什么呢?”一阵沉默后,几只小手怯怯地举了起来。一个孩子说:“我想对他说,‘你真勇敢’。”另一个孩子说:“我想对他说,‘你是一个英雄’。”我表示赞赏。“能不能多说几句,生动、有感情些。”我提示。一只手也没有了。突然,有一只小手果断地举了起来,我连忙有请:“好的,你说!”“老师,天鹅是动物,我们是人,它能听懂我们说的话吗?”…  相似文献   

7.
期中考试,我竟然考了个年级第6名,我可是从来没有考过这么好的成绩,不由得飘飘然了。一天,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说:“你最近是不是有点骄傲了?怎么能骄傲呢?你没有听说过《骄傲的孔雀》的故事吗?那只孔雀太骄傲了,骄傲得连自己的倒影都认不出来,结果掉进了湖里。还有毛泽东主席说过的名言‘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你也忘了吗?爱翘尾巴的公鸡是要倒霉的!骄傲了是没有一点好处的,对不对?记住了吗?”看了这段“话”,你一定会呵呵地笑:“太长了吧?太没劲了。”这段话确实是有些啰嗦,即使听的人不烦,要让老师说这么多话也太辛苦、太累了。也许现实生活中老师就是这样说的,但我们写文章时,却不能照搬原样,要懂得去粗取精,进行艺术加工,让笔下的人物“有话好好说”。有的同学在写作文时,一接触到人物语言的描写,就不知所措,要么太长,自己都觉得啰嗦;要么太短,根本表现不出人物的性格特点;要么太平铺直叙,没有一点生动性。怎样才能让作文中的人物“有话好好说”呢?1.人物语言要有鲜明的个性。俗话说“什么人说什么话”,我们所写的人物语言一定要与人物的身份、地位、年龄、爱好、习惯相符合。如儿童语言是天真无邪的,成人语言是成熟稳重的,职业语言是有专业特点的...  相似文献   

8.
1—iL的奇遇     
一天,“1”在数学王国东转转西跑跑觉得很无趣,想到拼音国去玩,于是它坐着魔棍“一”来到了拼音国。它碰到“i”说:“‘1’你怎么多了个点,你难道不怕回去被皇上‘10’把你的点打掉吗?”“i”摸不着头脑走了。  相似文献   

9.
幽默集中营     
用第一人称老师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都打开书了吗?请阅读下面的故事,然后用第一人称叙述。我的问题你们都听懂了吗?”这时小林同学举起手,老师问他:“小林,你有什么不明白吗?”“老师,怎么理解您说的‘用第一人称复述’呢?”小林问,“譬如说有这样一个句子:‘蜜蜂从蜂巢里飞出来。’如果我用第一人称复述,难道要说成‘我从蜂巢里飞出来’吗?”棉花与铁的比较老师问妞妞:“10公斤棉花和10公斤铁哪一个重?”“当然是铁重。”妞妞回答。“怎么会呢?妞妞,它们一样重。”“假如你先把铁从窗户扔出去,打在一个过路人头上,然后把棉花从窗户扔出…  相似文献   

10.
童真     
一天,隔壁的孙威正在家门口玩,我见了,就逗他说:“小弟弟,你叫什么名字?”“孙威。”“哪个‘孙’,哪个‘威’?你知道吗?”“当然知道啦,我才没你那么笨。”他得意地说,“不就是‘孙威’的‘孙’,‘孙威’的‘威’吗?连这个都不知道,姐姐你真是笨笨笨……”“威威,今天你上哪去了?”我问  相似文献   

11.
“澳的利2003站在第三极。”这是中央电视台2003年月频频出现的广告语。邻居读初一的孩子来问一道地理习题。正巧中央电视台播“澳的利2003站在第三极”,小家伙立即被吸引住了。我知道他爱看体育运动类节目,便从广告语开始与他聊了起来。“你知道‘第三极’指的是什么吗?”“珠穆朗玛峰呗!”“珠峰是‘第三极’,还有两极你知道吗?”“嗯,……”刚才还对答如流,现在语塞了。看他想了一会儿还回答不出的窘迫样子,我说:“地理书上不是讲过‘南极’‘北极’吗?”“哦!……”由此想到我们的地理教学,想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传统的地理教…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一节观摩课。老师正在上 《第一场雪》。 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山 川、河流、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 一层厚厚的雪。” 老师问:“‘山川’是什么意思?” 学生答:“‘山川’就是高山河流。” 老师又问:“文章中不是有‘河流’了吗?如果‘川’字当河流讲,这个‘河流’不是重复了吗?”  相似文献   

13.
快乐大本营     
QQ语言小平刚从电脑室回到教室, 就问我:“‘MM’(妹妹)是什么意思?”“就是‘妈妈’”。“那什么是‘PP(漂漂,即漂亮)MM’?”我说:“PPMM就是‘婆婆妈妈’。”小平恍然大悟道:“今天有人问我是婆婆妈妈吗?我说不是。他又问是妈妈吗?我说不是。然后他说了声爸爸(88)就走了……”  相似文献   

14.
《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的作品《故乡》,辑入小学语文第九册作讲读课文。阅读这课时,有位学生就文中“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一句质疑说:“这话是闰土来到城里之后对‘我’说的。闰土邀人到农村去,应该说你夏天到我们那里去,不应该说到我们这里来。对吗?”这位学生意识到语言视点的转换。他  相似文献   

15.
好多小学生刚开始写习作时,常常不知道写什么好,你是否也有这样的困惑(huò)呢?既然你不知道写什么好,那就看着画面写一写吧,看图写话这种习作训练,就是这样产生的。从许多大哥哥大姐姐的经验中得出,看图写话能帮助中低年级的小学生解决“写什么”的困难,所以说我们应从看图写一句话练起。这个道理很简单,一个人要是连一句话都说不好,怎么可能去说几句话或者一段话呢?所以,看图写一句话,是我们习作基础的基础,是写习作训练的第一个阶梯。那怎样看图写好一句话呢?第一,多方面看图。就拿上面的那幅最简单的图画来说吧。你可以先看看画面中气球…  相似文献   

16.
“理解”一词,在我们的教育表达中是十分常用的。比如老师对学生说:“你理解了吗?”“你是如何理解‘人是文化的载体’这个命题的?”“你理解起来有  相似文献   

17.
唐晟,是本班乃至本校有名的人物,他那条三寸不烂之舌惊天地、泣鬼神,人见人怕,鬼见鬼愁。自从看了《大话西游》后,他更是深得影片中唐僧的真传,目前已经练到可以把人说到昏厥的程度,所以大家一致封他为——“唐僧”。听,“唐僧”正在对今早的第三个同学进行“轰炸”:“你真的想借我的橡皮吗?如果你想借,应该说声‘是’或‘对’,但你为什么要点头呢?万一我看不见你点头怎么办?万一我是瞎子怎么办?当然我不会是,也不可能是瞎子——你应该庆幸我不是瞎子,要不怎么看得到你点头……哎,我话还没说完,你怎么可以睡觉呢?况且一大早就躺在地上睡觉会…  相似文献   

18.
人们都说他有点石成金之术、变废为宝之力,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好老师。无论多么顽劣、多么笨拙的孩子,只要经他点化,都会脱胎换骨。同事问他:“你用什么办法使那些自卑的学生不自卑,骄傲的学生不自傲?是不是有什么秘笈没有公开?”老师说:“我哪里有什么秘笈?我只说一句话就足够了。”同事问:“哪句话?”“每个人都是天才。”“这话有什么新鲜?”“对于自卑的孩子,我说‘每个人都是天才,所以你不必自卑’;对于自傲的孩子,我说‘每个人都是天才,所以你也不必自傲’。”每个人都是天才@小黄  相似文献   

19.
教学《情绪》时,我顺手从一位学生的桌上拿起一支喝了大半的矿泉水,问:“哪位同学来描述一下瓶中所装的水?”大家七嘴八舌地说开了,“瓶里装着小半瓶水。”“瓶里装着水。”“瓶里只有小半瓶水。”“瓶里还有小半瓶水。”接着我请学生点评一下,此时教室却静了下来,无人举手。我把“只有”和“还有”写在黑板上,“现在,发现了什么没有?”我问。终于,一位男生发言了:“我认为他们都说出了瓶中有水的意思。”“还有吗?”他摇摇头。“大家觉得他的话对吗?”“对!”学生们齐声答道。“那么,回答得好不好呢?”他们又沉默了。我在“只”和“还”下面加了黄色的着重号。“请大家再仔细想想,有没有新发现?”又一位男生举手了。“‘只有’和‘还有’是有区别的,‘只有’的感觉比‘还有’要少。”“你说得很好,那么请你结合本课内容用另一句话来表达一下,我相信你能说好的,也请其他同学想一想。”他低头看了一下书后,轻声地说:“‘只有’好像有点悲观,而‘还有’则很乐观。”我请他再大声地重复了一遍。问:“大家认为他说得好不好?”“好!”这次我也在喊,倒让这位男生显得不好意思了。“既然大家都说好,那么好在哪里呢?”思维的大门一旦打开,学生们又兴奋起来。我选择最先举手的一...  相似文献   

20.
荷兰著名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真能“创造”数学(或“再创造”)吗?我想成功的教学都必须有学生积极的参与,只有教师的教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学生主动地学,有兴致地学,才能取得教学的成功。因此,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