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丽 《山东教育科研》2014,(22):F0002-F0002
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依旧脍炙人口,马丁路德金有关“Ihaveadream”呐喊仍然清晰可闻,这便是演讲巨大能量和无限魅力的最好佐证。文学理论家刘勰在其巨著《文心雕龙》中写道“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这让我们看到精彩演讲所能带来的震撼效果和无限可能。  相似文献   

2.
张新科先生新著《〈史记〉文学经典的建构之路》对于史传作品的代表作品《史记》文学经典化作了理论性探讨,其“文学经典本质说”“建构路径多样说”“读者主体能动说”,是“史传作品文学经典化”的理论框架,使该论著成为研究“史传典籍何以文学经典化”的开先河之作,是史传作品文学经典建构理论性言说的典范。  相似文献   

3.
二〇〇九年,“读点经典”成为重庆文化教育界一大盛事。仅二〇〇九年一年,十一辑《读点经典》发行量达到四百二十多万册,经典的力量让人震撼。  相似文献   

4.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革命题材的电视剧、电影频频映入人们的眼帘,给人一种久违的力量和精神震撼。然而,伴随着这些“红色经典”的升温,一股不和谐之音也夹杂其中——《闪闪的红星》遭遇了网络恶搞:革命者的英雄形象被现代人笑称  相似文献   

5.
2001年上映的动漫《千与千寻》,无论是内容寓意之深,还是播放收视率之高,都堪称一部经典佳作。因此,围绕这部动漫展开的批判性解读、主题性挖掘历来层出不穷和五花八门。如果把动漫《千与千寻》看作一部多元化的主题作品,那么生态问题便是其中折射的主题之一。为了科学而全面地把握和认识这一主题,拟运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辩证思维方法对动漫《千与千寻》进行解读,以期从中获得克服生态问题和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大启示。  相似文献   

6.
赵羽 《现代语文》2007,(6):9-10
《诗三百》自汉代以来即被奉为经典,《诗经》之说沿用至今,然而其中却有大量离经叛道地表现男女情爱的作品,《国风》中,特别是《郑》《卫》诗中,此类作品尤多。前人文字对《诗》之情”,即爱情诗的论述很多;而对《诗》之“色”,即涉及性爱的作品研究尚有不足。本文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着重对《诗经》中表现男女性爱的部分作品,也就是以往评论者所谓“淫诗”,进行粗浅的赏析和评论。  相似文献   

7.
关于“人”和“爱”的思考是张洁作品中的两个重要主题。本文就《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祖母绿》等张洁前期作品分析作者对“爱”的思考:从对两性之爱的精神构想到两性之爱失落后对社会的无私奉献的爱,再到两性之爱、母爱的相继失落后的爱的追求。  相似文献   

8.
已逾86岁高龄的梅娘,无疑是现代文坛仍有影响的极少数健在作家之一。 《新京报》年终专栏“2005-百人阅读”之59,便是梅娘的《梅娘:张爱玲的作品不鼓舞人》(2006年1月6日),梅娘的照片和记者访谈同时刊出。[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猜猜我有多爱你》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外国文学作品。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网上拜读了这本幼儿图画书,被两只小兔朴素而真诚的话语所感动。它们用形象的动作、通俗的语言诠释和表达了相互之间的爱,其中蕴含的爱的意义触动和震撼了我的心灵。因此特设计此活动,旨在引发孩子对身边人的关爱之情。  相似文献   

10.
《滨州学院学报》2022,(5):79-84
《媚金、豹子与那羊》和《驿马》是沈从文和金东里在诸多方面存在共性的乡土文学的代表作。题目中的“那羊”和“驿马”这对贯穿作品始终的核心线索便是诸多共性之一。虽然“那羊”与“驿马”在作品中一实一虚,却共同谱写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搭建了“人与人之间爱的桥梁”,构建了“人与神的契合”。这种自然层面、社会层面、心灵层面的生态隐喻奠定了《媚金、豹子与那羊》和《驿马》在现代文学中独特的审美价值。然而同中有异,相异性反映了二者不同的美学特征,亦体现出中韩两国不同的文化特性。  相似文献   

11.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改编自美国作家史蒂芬.金的小说《丽塔.海华丝和肖申克的救赎》,在1994年上映之后大获成功,被赞誉为"无冕之王",成为难得的传世经典。这部作品之所以让人震撼和鼓舞,不仅是因为跌宕起伏的剧情,更是因为作品中塑造的各个传神人物语言、行为方式和心理活动折射出的希望与救赎理念激发了观者内心深处的积极因素,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强烈共鸣。  相似文献   

12.
很喜欢看史铁生的作品。从《务虚笔记》、《我与地坛》到《病隙碎笔》。史铁生说“:我向往着这样的写作——当白昼的一切明智与迷障都消散了以后,黑夜要我用另一种眼睛看这世界。”正因为如此,他的文字在这个到处喧嚣的俗世红尘中显得很特别,不像是写出来的,而是从心底涌出来的,具有一种喷薄的生命力,给人以无限的震撼。历史上有些人的辉煌是用苦难铸就的,今天的史铁生便是一例;文学史上有些作家的生命本身就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史铁生便是一例。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用轮椅代足,爬出了一条曲曲折折的道路,向艺术和人生的极限攀登,达到了常人难…  相似文献   

13.
耿劲松 《文教资料》2006,(13):155-157
《白印第安人之舞》是巴西著名的民族音乐家埃特·维拉·洛勃斯的钢琴作品,这部作品是他为数不多的运用印第安音乐因素创作的作品之一,本文从并列单二部曲式的运用、“单一”的节奏、钢琴织体与“复杂”的音乐语言、印第安民歌旋律的运用三个方面,对《白印第安人之舞》中的印第安文化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潘健 《师道》2021,(4):57-58
女儿:“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我们的文化从未断流。”中央电视台《经典咏流传》节目主持人用此句开篇,为我们拉开了历史的帷幕。一首首经典诗词被现代人演绎出来,酣畅淋漓,如天籁之音,余音绕梁。我特别喜欢陈彼得老先生演唱的《青玉案·元夕》———抱一把吉他,坐在舞台中央,脚打节拍,右手挥舞,震撼全场:“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相似文献   

15.
诗的经典     
诗的经典,当然便是那部流传千古的《诗经》。对《诗经》最好的评价,前人已经说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是的,无邪,朴素,欢悦,悲悯,百味杂糅却又清新曲雅,玲珑剔透,不愧“经典”二字。  相似文献   

16.
金庸小说——在传统文学与新文学的交汇点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侠小说.这绝非过誉之词.金庸小说的读者层面之广,覆盖面之大,确实令人咂嘴.《金庸传》中有一段评论的话,是对金庸小说的最高称赏:“在中国文学史上,只有两位作家的作品,真正做到了家喻户晓,真正做到了写尽中国人的人生:一是曹雪芹的《红楼梦》,另一便是金庸的武侠小说.”  相似文献   

17.
走近陈村     
阅读陈村,源自文汇出版社2001年8月出版的一本“当代学生阅读经典”《无法拒绝》。喜欢他《吃猫》中讲述中学生活时特有的幽默,喜欢他《放牛》《我的第一份工作》《几回回梦里回乡下》中回忆插队生活时那份少有的真率。后来,知道他还是“榕树下”全球中文原创作品网站的艺术总监,“躺着读书”BBS的版主(现刚刚辞去)。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品读几篇陈村的随笔,来感受一下这位作家的睿智、风趣。 (主持人:王延学)  相似文献   

18.
程颐尝言:“学者要自得,《六经》浩渺,乍来难尽晓,且见得路径后,各自立得一个门庭,归而求之,可矣。”朱子门人问:“门庭岂容各立耶?”朱子曰:“此是说读《六经》,是要从师讲问,且识得如何下工夫,便是立得门庭,却归去依此实下工夫,便是归而求之。”朱子门人又有问:“如何是门庭?”朱子曰:“是读书之法,如读此一书,须知此书当如何读。伊川教人看《易》,以王辅嗣、胡翼之、王介甫三人《易解》看。此便是读业之门庭”。(以上所引,均见江永《近思录集注》卷三。谨案:“伊川教人看《易》”之语,见程子《与金堂谢湜书》中。王辅嗣名弼,山阳高平人,魏尚书郎,年二十四卒。著《周易上下经  相似文献   

19.
时下.网络里的“恶搞文化”作品层出不穷,其范围不只停留在一般的搞笑(如《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恶搞影片《无极》),而是转向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一批“红色经典”作品,如《闪闪的红星之潘冬子参赛记》把小英雄潘冬子变成了一个整日做明星梦、希望挣大钱的“富家子弟”;  相似文献   

20.
火烧是舌尖上的美味,也是文学里的芬芳。 其实《火烧》并非“故事新编”,甚至还有耳熟能详的“老故事”,比如为父复仇等母题。但却让我倍感欣喜和震撼,我以为发现之心和转化之魅使得这个短篇熠熠生辉。作者柏祥伟正是因着一颗发现之心和神奇的叙事转化,成就了别致的《火烧》,而这种转化之魅来自作品内在的一种“抒情性”,我所理解的抒情性主要是指作品的一种节奏,一种作者有效把握和呈现感情的方式,时而惊涛拍岸,时而小桥流水,但这些场景的原动力是作者对世界和人的认知和体谅。我恰好是从这种动荡的节奏中看到了民间的世态人情与当下道德沦丧的碰撞、古老复仇话题和当下无助现实的交汇以及人生的浩瀚和时代的病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