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杨氏之子》是孩子们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教材这样的编排,目的有三: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能初步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在引领孩子们走进这个故事时,我着力引导学生去感受杨氏之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这样的故事必能激发学生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  相似文献   

2.
《杨氏之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选自《世说新语》。课文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这是小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教材这样编排,我想目的有三: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古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感受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古文较之白话文更难理解,为避免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畏难情绪,影响今后学习古文的兴趣,在教学中,我关注了以下三个方面,引领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相似文献   

3.
罗小燕 《辽宁教育》2010,(1):108-109
[设计意图]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编者选编本课的目的非常明确: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在教学中,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多读课文,读通课文,读懂课文意思,读懂人物特点,读出文言文味,感受文言文带来的兴趣,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为以后的文言文教学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干琳 《小学语文》2013,(1):102-103
《杨氏之子》是学生小学阶段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为了把《杨氏之子》上成一节扎扎实实的古文课,我下了很大工夫。  相似文献   

5.
<正>【教材分析】《杨氏之子》是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风趣与幽默”,阅读要素是“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写作要素是“看漫画,写出自己的想法”。《杨氏之子》是一篇文言文,选自《世说新语·言语》,讲述了九岁孩子与客人孔君平机智对话的经过,将小男孩的“甚聪惠”描写得惟妙惟肖。统编本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选编文言文,以后每册教材中都选编有篇幅短小的文言文。  相似文献   

6.
周涛 《山东教育》2009,(3):29-29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位九岁男孩,面对客人的笑问,机智应答的故事。故事情节比较简单,但是语言风趣幽默,颇有趣味。这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教师应注意保护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品读,练习文言文基本的朗读方法,  相似文献   

7.
【设计思路】《杨氏之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是一篇文言文。本单元是以感受"语言艺术"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四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了语言艺术的魅力。编者选编《杨氏之子》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利用工具书、通过注释及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慧和他回答问题的巧妙,初步感知文言文,能正确、流利  相似文献   

8.
《杨氏之子》是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文言文,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学习本课,应让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特点,根据文后注释、联系上下文、网络查询等方法理解文章的内容,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  相似文献   

9.
<正>《杨氏之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三组课文的第一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讲述了梁国一位年仅九岁的杨姓小孩机智应对客人诘问的故事,情节简明,语言精练,风格幽默,妙趣横生。全文虽然仅有55个字,却蕴含着丰富的语文之美。一、蕴含着文字之美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明确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生在学习《杨氏之子》的过程中,自主借助文中的注释去读通,读懂文言字词,进而理解文章大意。  相似文献   

10.
<正>在"语文主题学习"的探索之路上,我做过单元整合、主题丛书整合、文本与拓展资料整合等不同的尝试,下面我就《杨氏之子》一课来谈谈我在主题学习教学中的一些思考和收获。一、提炼主题确定方法《杨氏之子》是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课文通过对杨氏之子语言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聪慧。因此,这节课的主题确定为"感悟人物语言的智慧"。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孩子们难  相似文献   

11.
新教材在五、六年级分别安排了四篇文言文:《杨氏之子》、《伯牙绝弦》、《学弈》与《两小儿辩日》,这在教材的编排上是一个突破。文言文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语言凝练,意蕴深远,又不乏形象生动。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文  相似文献   

12.
《杨氏之子》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相对而言,文言文较难理解,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本课教学的重难  相似文献   

13.
正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组第一篇课文为《杨氏之子》,这是小学阶段学生首次接触到的文言文内容。中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很多精神文明的记录与传承,靠的就是文言文。可是历史的久远、语言的变迁,让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之间产生了明显的差异。如何教授小学阶段的文言内容,在执教《杨氏之子》的课前课后,我有着自己的一些想法和思考。一、立足课本  相似文献   

14.
<正>《杨氏之子》是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行文简洁,但故事风趣,语言睿智,人物鲜活。一、揭题释义、激发兴趣师揭示课题:请齐读课题众生:杨氏之子。师:平翘舌音读得很准。有谁明白课题的意思吗?(一生举手)师:在这种场合能够主动举手展示自己的同学都是有一颗强大的内心。我们共同来听听这位同学的想法。  相似文献   

15.
《杨氏之子》是一篇古文。很多时候,我们感到古文没什么好教,除了一些实词虚词意思要注意,每句话的意思要让学生搞明白之外,就没什么可教给学生的了,因此往往感到古文  相似文献   

16.
李辉 《黑河教育》2010,(3):51-51
一、说教材 《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尤其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充分显示出九岁孩子的聪明机智和超强的应对能力。中心句便是“甚聪惠”。  相似文献   

17.
磨即研磨。磨课是教师在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梳理教材,设计方案,共同探讨,反复推敲,最终生成优质课程的过程。磨课的过程,是与文本再次对话的过程;是与同事智慧碰撞的过程;同时也是打造一节好课不可缺少的过程。《杨氏之子》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的第十课,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课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文章通过孔君平和杨氏之子的一次对话,为我们展示一个聪慧过人的小孩。文言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简洁。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这其中有很多内容需要发掘。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乃至读出文言的韵味?  相似文献   

18.
纵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教科书编者只是在第三学段中安排了3篇文言文的课文,分别是第十册的《杨氏之子》、第十一册的《伯牙绝弦》和第-f‘二册的《文言文两则》(《学弈》《两小儿辩日》)。相对于现代文的出现频率,教材中这些文言文的数量是很少的,但是它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材中安排文言文,不仅要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色,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并为中学学习文言文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9.
【教材解读】本单元的主题是"语言的艺术",包括两篇精读课文——文言文《杨氏之子》和历史小故事《晏子使楚》,两篇略读课文——剧本《半截蜡烛》和相声《打电话》,都是以语言艺术为主题的  相似文献   

20.
文言文是在先秦口语基础上形成的古代书面语。人教版教材从五年级下册开始安排文言文,分别是《杨氏之子》《伯牙绝弦》《学弈》和《两小儿辩日》。学习这四篇文言文的目的是要做好小学和初中课程的衔接,让我们对文言文这种特殊文体有所感知和熟悉,并能感受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从而顺利过渡到第四学段的文言文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