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当代宗教哲学家保罗·蒂利希以其"终极关怀"思想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同,但其关于社会政治问题的独特思考与见解并没有得到足够关注。他的内在正义理论从存在主义哲学出发,对社会正义问题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即实现爱、力量与正义这三个要素从内在要求到外在统一,将正义的各种要素与诸原则在个体、人际以及群体这三个维度进行重新整合,使正义从抽象的政治哲学概念变成实在的社会交往准则,为当下社会正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健康正义是社会正义的一个重要方面,即正义的价值理念在健康领域的现实关照。在道德哲学视域中,健康正义是一个批判性反思的范畴,它以健康问题的正义追问和价值反思为主题,以健康权利与义务的正义分配为核心,既包含对健康实现方式正义与否形而下的现实追求,也包含对人类健康问题形而上的正义价值的终极追问,因而兼具规范和德性两种性质,具有重要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  相似文献   

3.
论正义原则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正义的核心含义是给予每个人应得的东西。正义原则合乎自然道德法规和社会实证法规两种规范,它是一种秩序原则、行为原则、分配原则和评价原则,它还涉及到代际正义和国际正义问题。它要求我们每位社会成员合乎正义地待人和为社会财富的增加作贡献,要求政府为我们提供一个正义原则践行的环境。正义原则的践行是一个机会平等原则、规则公平原则、分配公正原则等具体规则实行的过程,其践行的现状同其理想态还有相当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每位社会成员和政府要在已经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实际的努力逐步实现正义原则.使每位成员都能相近程度地享受到社会财富增加带来的好处。  相似文献   

4.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正义内在逻辑演绎包括两个环节:德性正义是城邦政治正义的根本价值追求,是对城邦个体生活的内在本质观照;友爱正义是德性正义在城邦公共生活中的外化,是维系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公共法则。从德性正义演化为友爱正义,二者共同构成了城邦公共生活的价值规则和行为规范,以城邦公共利益为依归,是对城邦秩序内在本质的表达。亚里士多德这一政治正义的内在逻辑生成轨迹达到了古希腊政治正义思想逻辑演绎的制高点,对后世正义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正义是人类社会具有永恒意义的基本价值追求和基本行为准则。对于正义的研究和探讨,人类在各个历史时期都不曾间断。从正义的构成上分析,正义由同一性正义和差异性正义构成,但二者绝对不是相互独立、相互排斥的,在当今以"和谐"为社会发展主题的情势下二者往往相互交融、相互协作,从而构成了协同正义。协同正义是同一性正义和差异性正义在横向、纵向以及内部机制上的协同,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6.
教育分配正义有其局限性,其只限于可分配的物质资源,对其他资源则无能为力;只诉诸宏观的社会制度,无法关照微观教育活动中的社会—心理影响。"后均衡化时代",教育正义需要从分配正义转向承认正义。教育承认正义是基于主体间平等的社会—心理关系而提出的,承认正义是教育活动内在的必然要求,消除羞辱和蔑视是教育承认正义的底线要求,尊严的承认是教育承认正义的终极追求。  相似文献   

7.
环境正义着眼于平等地享有和利用环境资源、公平地分担环境责任,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从人与自然的公正、人与人及人与社会的公正角度,针对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从环境分配正义、制度安排正义和补偿机制正义三个方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8.
传统私法得益于法律的形式正义的理念在商品经济活动中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形式正义这一理念也出现了局限、困境。这也为经济法的实质正义提供了舞台和契机。经济法的实质正义的内涵与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有着高度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详细地论述了正义概念的内涵及其种类。在总体上,他把正义分为一般正义和具体正义。一般正义是相对于公民与整个城邦和社会的关系而言的,它要求公民的言行举止必须合乎法律;具体正义是相对于社会成员个人之间的关系而言的,它要求在公民之间实现公平。他把具体正义分为分配正义和矫正正义。分配正义涉及的是钱物、财富、荣誉,还包括权力等可分配之物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强调比例平等;矫正正义旨在维护人们经济交易中的公平和根据法律纠正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伤害,强调人与人的平等。同时,他还论述了回报正义、政治正义和家室正义。他对正义的分类是迄今为止关于正义种类的最为透彻的解剖,即便在当今也仍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对正义主题的讨论,尤其是他关于正义种类的划分,更成为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无法绕过的永恒话题。  相似文献   

10.
对正义认识问题的初步思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正义认识的现状,从完善法学理论出发,提出对正义进行理性认识的要求。在界定正义是一般概念的基础上,确认正义是特定抽象的世界观,也称之为正义观。系统化的正义认识是正义哲学,广义的正义哲学是具有实质认识的法哲学。正义哲学来自于思辨认识,因而它具有两个方面的认识特征。一是以体系为理论的外在形式,二是以正义为逻辑思辨诸环节内在同一的精神。在理论领域,这种主观思辨过程所形成的逻辑体系即正义哲学。正义哲学不仅是对正义与法治的一般认识,能够客观地揭示诸多法治现象的本质,而且提供了法学方法论,对部门法学理论具有统领作用。因而,正义哲学在法学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一般认识是法学学科的基础理论,在逻辑上可称之为第一法学。  相似文献   

11.
柏拉图的正义观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柏拉图的"正义观"体现了鲜明的对立和谐的思想,它既是内在的德性也是外在的行为。同时从精英政治与德才兼备、抑恶扬善与反腐倡廉、恪尽职守与和谐社会、美育教育与道德修养、法律意识与依法治国等角度论述了柏拉图的正义观在现实生活中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社会公正是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和基石,是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是现代制度设计和安排的基本依据。正因如此,准确、慎重地理解公正意蕴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本文着力于从国家、个人两个维度把握公正的内涵。从国家、阶级维度考察公正,引申出公正之阈限;而以人为中心的维度则推演出公正之无限。偏颇某一方面都明显不足,这要求我们将公正之阈限与无限结合,以期更全面理解公正之意蕴。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正义感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研究认为当代大学生正义感问题与自身的认知程度、家庭背景、友情、利益等外因和内因有着密切的联系。罗尔斯正义理论的正义制度、理性的善、公平的正义、反思平衡等对当代大学生正义感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撑,大学生正义感教育要结合个人、学校、家庭和社会,从内因到外因强化大学生正义感认知、正义感行为和正义感评价。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正义观具有自身的内在价值特质和社会意义。马克思主义正义观代表了人类社会进步最基本的价值立场;构建了当代中国社会基本的价值原则;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一般价值工具。  相似文献   

15.
扬弃异化劳动,追求劳动正义,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劳动正义是人的本质的现实的生成。劳动正义是劳动者的“应得”善和非劳动者的“应得”善的获得的统一,是劳动者的“配得”善和非劳动者的“配得”善的获得的统一,是人的自由自主的劳动与人的本质的现实生成的统一,是人的劳动的内在关系的和谐和统一,是个体的人与社会的人的统一,是个人发展与社会共享的统一,是劳动部分正义、充分正义与完全正义的统一.是现实诉求和永恒追求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社会宗族审判制度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宗族在中国古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地位,宗族通过习惯法实施族内治理。宗族习惯法所确认的审判制度对于解决族内纠纷、维系宗族团结、保障宗族习惯法的权威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古代社会宗族审判制度包括审理机构、审理程序、处罚方式等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17.
和谐社会建设必须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而社会公平的一个最基本的范畴就是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当今社会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广大民众倾心追求的价值目标。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平等。当前教育发展中存在一些不公平问题,需要我们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上理性思考,认真分析,找准对策,切实解决,以实现教育公平、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8.
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关系是衡量社会公正的重要指标和内在尺度。一个真正公正的社会是实现了人与人之间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社会。马克思社会公正观的超越性就在于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虚伪性,阐明了在共产主义社会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可能性与必然性,为我国的公正社会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实现社会公正是人类孜孜以求的崇高理想,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现阶段,我国在社会公正方面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彰显,影响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为此,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现实国情,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在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正义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夯实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